从古诗十九首的植物意象解读汉末士人的生命意识(附件)
摘 要植物出现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古人的对“意”的重视不仅用于书画,还用于诗词,植物在古诗词中多是用于意向表达,可以说中国古人对与“意”的表达是深得其精髓的。《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其在意向表达上的独树一帜奠定了在中国诗史上不可超越的地位,堪称经典。本文从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植物意向,从哲学思想的角度来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汉末士人生活关和生命观。
目 录
引言 1
1 《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及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2
1.1 作者及创作时间 2
1.2 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2
1.2.1积极向上 2
1.2.2 消极怠世 4
2 《古诗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及内涵 5
2.1 草——时光易逝的感叹和相思之愁 5
2.2 树——生命的短暂 7
2.3 花、丝——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 8
3 植物意象中汉末士人的生命观 9
3.1 东汉末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9
3.2 东汉末士人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 10
3.3 东汉末士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11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对于“生命”的态度,古人们有着很多超前甚至过人的智慧,从各种古代书籍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比如《诗经》的风、雅、颂从庶民到王孙贵族的不同生活层面和对生活的理解都非常鲜明的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态度。“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自古有之。但凡不视自己为行尸走肉的人对生命的意义都会有所思考。
有人认为思考这个问题是极其无用和无价值的,这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对于生命的意识,有人类就开始有之,比如儒家文化对生命意识的理解最具有超越性的智慧。儒家是以生命为中心,展开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体现在每一层面,无论儒家主张的孝道,还是敬宗祭祖意识,目的都是期望通过思考生命之源来感恩生命,把对生命之源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正是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对生命价值的领悟,构成了儒家的生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哲学。
在汉末到魏晋时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那个时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意识开始有思考有认知的时代。《古诗十九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五言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人生常态,无常际遇,人间情感的一些抒发。这种生命意识在先秦两汉诗歌中也尽有体现,比如表现这种生命意识的载体出现的有四言诗、五言诗,也有骚体诗,自励诗和自悼诗。这些诗中有很多关于生命意识的探究和描述。
1《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及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1.1作者及创作时间
《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文选》中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因为无法确定年代和作者,因此统命名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令其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据查考之后目前通常的说法是,这些“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它的作者大多是汉朝末期的失意文人,并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1]在五言诗中,其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历代文人雅士对五言诗都赞赋尤嘉,对其盛赞之词溢于言表,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2]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3]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道:“《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4]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在这些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
1.2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1.2.1积极向上
东汉末年整个大环境缺少安稳,主要在于战乱频繁,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三大战役使得民不聊生,经学衰微直接导致士人地位的衰落,党锢之祸使得士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令当时的文人生活常态经常是惴惴不安。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诗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情况作了详细论述,从中对东晋时期的政治情况可以看出.比如书中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有记载:是时,诸将在边,须大众集,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莽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遣著武将军逮并等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缘边大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皆便为奸于外,挠乱州郡,货赂为市,侵渔百姓。可见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到处战乱,滋养出《古诗十九首》萌生的土壤。但是对于东汉末年的时势是否成为《古诗十九首》产生的大环境,这不可以一蹴而就,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是不是完全由时事造成的,对于生命的意识一定是源于社会大背景的动荡所造成,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在国富民丰,安逸的国家环境中,也会有关于生命意识的思考,这是一个来自于自身内心需要要的表征。这个因人而异的需要对于某些人来说会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而另外一些人则视其为草芥也是有之。当然,不可否认,社会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汉灵帝时期的东汉文人诗,其中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中表现出了汉末文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意识,展现了汉末文人的独立人格。人非朽木,孰能无情?睹物思人,以物焕志对于情感丰富的文人来说绝非偶发。以植物意向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自然也是顺理成章。当然,在东汉末年,人做为个体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是非常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悲观主义者就会有乐观主义者,从诗中诗人对植物的意向描写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会,和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并没有完全的悲观失望,灰心丧气。虽然诗中经常会出现对生命个体有着忧虑和担心,饱受大时代起伏之苦,自身小环境的难以如意,这些都令人启动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闸门。但是反其视之,诗中所表现的个体对生命意识的积极探寻和思考,这也是一种向上和与命运做抗争的不竭动力。《古诗十九首》中,当时文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探究和以物抒志,也体现出了对生命积极思考的向上一面。
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也碰撞出了不少有争议的火花,犹如暴雨之后的春笋。正可谓“乱世出枭雄”,“乱世也出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也促成了文人们的头脑风暴,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现,这些思想在碰撞中进行着彼此交融和互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乱世也起到了整合,清理和重组的积极作用。由于思想的碰撞,五言诗得以迅速推动,五言诗在当时已经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这无疑是乱世所带来的好的一面,诗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中的抒情艺术对于汉代诗歌文学的研究以及当代文学创作都有着积极肯定的意义。
目 录
引言 1
1 《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及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2
1.1 作者及创作时间 2
1.2 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2
1.2.1积极向上 2
1.2.2 消极怠世 4
2 《古诗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及内涵 5
2.1 草——时光易逝的感叹和相思之愁 5
2.2 树——生命的短暂 7
2.3 花、丝——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 8
3 植物意象中汉末士人的生命观 9
3.1 东汉末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思考 9
3.2 东汉末士人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 10
3.3 东汉末士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探索 11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对于“生命”的态度,古人们有着很多超前甚至过人的智慧,从各种古代书籍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比如《诗经》的风、雅、颂从庶民到王孙贵族的不同生活层面和对生活的理解都非常鲜明的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态度。“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生命的意义,这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自古有之。但凡不视自己为行尸走肉的人对生命的意义都会有所思考。
有人认为思考这个问题是极其无用和无价值的,这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对于生命的意识,有人类就开始有之,比如儒家文化对生命意识的理解最具有超越性的智慧。儒家是以生命为中心,展开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体现在每一层面,无论儒家主张的孝道,还是敬宗祭祖意识,目的都是期望通过思考生命之源来感恩生命,把对生命之源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命意识。正是对生命意识的反思,对生命价值的领悟,构成了儒家的生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哲学。
在汉末到魏晋时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年代。那个时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意识开始有思考有认知的时代。《古诗十九首》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五言诗,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人生常态,无常际遇,人间情感的一些抒发。这种生命意识在先秦两汉诗歌中也尽有体现,比如表现这种生命意识的载体出现的有四言诗、五言诗,也有骚体诗,自励诗和自悼诗。这些诗中有很多关于生命意识的探究和描述。
1《古诗十九首》创作背景及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1.1作者及创作时间
《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文选》中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因为无法确定年代和作者,因此统命名为《古诗》。《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令其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据查考之后目前通常的说法是,这些“古诗”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它的作者大多是汉朝末期的失意文人,并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1]在五言诗中,其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历代文人雅士对五言诗都赞赋尤嘉,对其盛赞之词溢于言表,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2]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3]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价道:“《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4]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在这些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
1.2汉末士人的生存状态
1.2.1积极向上
东汉末年整个大环境缺少安稳,主要在于战乱频繁,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三大战役使得民不聊生,经学衰微直接导致士人地位的衰落,党锢之祸使得士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令当时的文人生活常态经常是惴惴不安。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诗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情况作了详细论述,从中对东晋时期的政治情况可以看出.比如书中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有记载:是时,诸将在边,须大众集,吏士放纵,而内郡愁于征发,民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并州、平州尤甚。莽令七公六卿号皆兼称将军,遣著武将军逮并等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缘边大郡,督大奸猾擅弄兵者,皆便为奸于外,挠乱州郡,货赂为市,侵渔百姓。可见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到处战乱,滋养出《古诗十九首》萌生的土壤。但是对于东汉末年的时势是否成为《古诗十九首》产生的大环境,这不可以一蹴而就,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是不是完全由时事造成的,对于生命的意识一定是源于社会大背景的动荡所造成,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在国富民丰,安逸的国家环境中,也会有关于生命意识的思考,这是一个来自于自身内心需要要的表征。这个因人而异的需要对于某些人来说会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而另外一些人则视其为草芥也是有之。当然,不可否认,社会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汉灵帝时期的东汉文人诗,其中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中表现出了汉末文人沉重的压抑感和强烈的抗争意识,展现了汉末文人的独立人格。人非朽木,孰能无情?睹物思人,以物焕志对于情感丰富的文人来说绝非偶发。以植物意向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点滴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自然也是顺理成章。当然,在东汉末年,人做为个体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是非常脆弱和不堪一击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悲观主义者就会有乐观主义者,从诗中诗人对植物的意向描写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会,和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并没有完全的悲观失望,灰心丧气。虽然诗中经常会出现对生命个体有着忧虑和担心,饱受大时代起伏之苦,自身小环境的难以如意,这些都令人启动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闸门。但是反其视之,诗中所表现的个体对生命意识的积极探寻和思考,这也是一种向上和与命运做抗争的不竭动力。《古诗十九首》中,当时文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探究和以物抒志,也体现出了对生命积极思考的向上一面。
尽管社会环境动荡,也碰撞出了不少有争议的火花,犹如暴雨之后的春笋。正可谓“乱世出枭雄”,“乱世也出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也促成了文人们的头脑风暴,各种新思潮新思想不断涌现,这些思想在碰撞中进行着彼此交融和互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乱世也起到了整合,清理和重组的积极作用。由于思想的碰撞,五言诗得以迅速推动,五言诗在当时已经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这无疑是乱世所带来的好的一面,诗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以及其中的抒情艺术对于汉代诗歌文学的研究以及当代文学创作都有着积极肯定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