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看战争对女性命运的影响(附件)

摘 要《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的女性文学代表作之一,描写了1937年南京沦陷,日军血腥屠城后,一群妓女进入处于中立地位的西方教堂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本文将从文中的两个重点女性人物“赵玉墨”以及“孟书娟”在这场战争后发生的心态以及思想变化展开论述,探讨作者严歌苓在塑造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女性形象时使用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在这部作品中所传达的反战和人性主题。
Key words: War;female;Humanity;The Flowers of?War. 目 录
引 言 1
1 从赵玉墨的服饰变化来看 2
1.1 “艳丽的旗袍”——卖笑为生的花船女子 2
1.2 “碎花长旗袍”——寄人篱下的孤傲女子 3
1.3 “黑丝绒旗袍”——为牺牲军人流泪的爱国女子 4
1.4 “黑色水手裙”——拯救女学生的英雄女性 4
2 从孟书娟对妓女们的心态变化来看 6
2.1 从厌恶到同情:她们是否真如此不堪 6
2.2 从同情到疑惑:她们是否真不知冷暖 7
2.3 从疑惑到感激:她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7
3 女性是征服者的最终战利品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妓女的认识总是污秽且下流的,而作家们在描写这样一个群体时,总是会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种方式,让这样一个本不堪入目的群体来展现他们所要表达的社会观念以及人性变化。严歌苓笔下的赵玉墨,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然而稍显不同的是,严歌苓不仅仅只是用赵玉墨的转变来看这场因战争而起的悲惨故事,还用了文中另外一个名为“书娟”的教会女学生的视角,一个是生活在秦淮河边沉迷声色的风尘女子,一个是生活在教堂高墙保护之下纯洁美好的女学生,两个极端身份的女性的碰撞与相互影响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看点。她们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为何会走向各自完全不同的命运,其中的原因发人深省。
在这本著作里,十三名妓女不再是被践踏以及唾弃的对象,而是拯救了无辜纯洁的女学生们的英雄,她们在这场浩劫里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的可能性留给了自己。《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陵十三钗》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大背景下的故事,但战争和侵略者在这个故事中“只构成一种背景”[1],严歌苓更想表达的是人性美好善良的一面,以及对和平的热爱。
1 从赵玉墨的服饰变化来看
在许多的文学著作中,使用服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十分常见,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使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主要出场人物的服饰,以此展现出了鲜活的人物性格。“小说中人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还是对人物历史时期生活层面的写照,及外观形态的表露。”[2]严歌苓在塑造“赵玉墨”这个重点人物时,同样也使用了服饰描写来表现她在战争背景下的四个心态变化。“文学作品中的服饰描写来源于现实社会对服饰的实际需要”[3],赵玉墨的服饰跟随着她的处境变化而变化,花船上、教堂内、葬礼以及进入日军军营四个阶段各不相同,然而变化的不仅是服饰,还有赵玉墨的思想和灵魂。
1.1 “艳丽的旗袍”——卖笑为生的花船女子
赵玉墨是秦淮河边众多妓女中的一个异类。她本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却被嗜赌如命的父亲作为赌债抵押给了堂叔,后又被卖到了花船上,从此开始了她的卖笑生涯。为了生存,她将自己的学识作为资本,在行酒令时引用古诗名句,小小年纪就在花船之上独领风头,长大之后她高雅慵懒的气质更是传遍整个南京城,不少男人豪掷重金只为博她一笑。纵情声色的同时,赵玉墨也向往爱情,她希望能有一个男人把她带离现在的生活处境。于是她带着一串珍珠项链,妆扮得体,举止高雅地像一个真正的淑女一般带着一本《现代》杂志去参加舞会,并成功地结识了一位已婚的“双料博士”,不久之后便沉入爱河。不过当这位“双料博士”知道她真正的身份之后还是在家庭的压力之下选择抛弃了她,让她最后一丝能够回归平淡生活的希望彻底破灭。这段短暂的爱情火花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赵玉墨是秦淮河边妓女中的头牌,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妓女们“也如同军阶,秦淮河花船上的女人都在服务时佩戴星徽,赵玉墨的徽章有五颗星,客官你看着付钱,还可以默数自家口袋里银两提前掂量,你玩得起玩不起”。[4]P18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赵玉墨在吃穿用度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她身价越高,自然赚的越多。她的旗袍不仅是穿给客人们看的,也是穿给自己看的,越是艳丽的颜色越能衬托出她的美丽。花船虽小也是一个小社会,作为头牌的赵玉墨凭着自己的才情和美貌,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小社会中站稳了脚跟,男人们爱慕的眼神和女人们嫉妒的目光是她高傲的资本。然而她又自认与自己的姐妹同事们不同,不甘于在这花船中靠青春和容貌吃饭,她向往真正的大家闺秀的生活,那么谁能将她带离这个地方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男人。
赵玉墨很聪明,她知道男人都喜欢“娼妓其内淑女其表”[4]P113的女人,她耍心机,用小手段,甚至编造自己的生世来博取同情。虽然在外表上她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真正的淑女,然而事实并不会因为她的谎言而改变。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时战争的硝烟还未烧到南京,被情人抛弃回到花船后的赵玉墨依然过着以前的生活,穿着各色的艳丽旗袍,描柳眉画红唇,做着她闻名全城的秦淮河头牌。
1.2 “碎花长旗袍”——寄人篱下的孤傲女子
1937年12月,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失守,侵略者迅速攻陷了这座城市,以往夜夜笙歌的花船此时也不再灯火通明,赵玉墨带着十三个姐妹四处逃生,最终找到了在战争中持中立态度的西方教堂作为暂时的避难所。妓女们知道,如果不能得到进入这个教堂的许可的话,她们就很可能在战乱之后的南京城死于非命,于是她们撒泼耍赖,甚至装死来换取教堂的庇佑。只有赵玉墨不一样,她跪在地上求英格曼神甫时,脊梁骨也是笔直的。她有一个大家闺秀的梦,她从小就知道自己投错了胎,她读过四书五经,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父亲嗜赌如命,她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她在心里把自己和这帮姐妹同事们划分开来,就算是求别人,也要求得有尊严。教堂的神职人员轻视她们,教堂里纯洁的女学生们看不起她们,各种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看似和平的教堂其实也并不安宁。
赵玉墨是一个识时务的人,懂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道理。一身阴丹蓝色为主调的碎花棉布长旗袍,风尘味蜕得一干二净。蓝色也好,碎花也好,都是干净而又清新的颜色,而棉布跟丝绸等一系列高级布料比起来显得更加质朴无华。赵玉墨明显收敛起了自己的傲气,她本是一个心气极高的女人,却知道这教堂围墙内的世界不再是她们的天下,这里是女学生们的领土,收敛自己不仅是求生,也是在主动示弱,希望能求得平等。吃教堂的粮食,喝教堂的水,自然也就要守教堂的规矩,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要先低头。赵玉墨竭力把自己和姐妹同事们区别开来,努力表现出自己的教养。“就凭人家赏你一个老鼠洞待着。就凭人家要忍受我们这样的人,就凭我们不识相、不知趣给脸不要脸。就凭我们生不如人,死不如鬼,打了白打,糟蹋了白糟蹋。”[4]P29赵玉墨深知,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为了使女孩们单纯、洁净从而使她们优越,世人必须确保玉墨等人的低贱”。[4]P29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