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鹿原中的婚恋观

内容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反映了时代价值。《白鹿原》中一方面旧社会的封建婚俗对女性的压迫让人不寒而栗,但却无法脱身;而另一方面新思想新文化的冲击造成了新一辈青年男女婚恋观的变化,让苦难的女性看到了希望。婚恋观担负着规范婚恋行为、稳定婚恋秩序、引导婚恋习俗、纯化婚恋心理等功能,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婚姻。本文从书中所涉及的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老一辈婚恋观,及以爱与自由为需要的新一辈婚恋观两个层面出发,择其中的典例进行分析、研究,来解读《白鹿原》中的婚恋观,通过对新旧婚姻观念、爱情观念的研究和比较以及了解影响婚姻观念、爱情观念变迁的多方面原因,总结出《白鹿原》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婚恋观的“糟粕”和“精华”成分,思考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立足点,研究书中特定时代的婚恋观,这不仅对发掘和研究那个过去年代的珍贵遗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反思和解决当今社会所存在的婚姻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Key Words:White Deer Plain;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love;reason;value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白鹿原》中的婚恋观 2
(一)择偶方式 2
(二)择偶标准 3
(三)婚恋目的 5
三、《白鹿原》中婚恋观的形成原因 6
(一)社会变革的导向 6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7
(三)家庭观念的熏陶 8
(四)个体意识的觉醒 9
四、《白鹿原》中婚恋观的现实意义 10
(一)追求爱与自由,把握婚姻自主权 10
(二)端正择偶态度,切忌极端化 11
(三)树立婚恋责任感,忠诚于婚姻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论《白鹿原》中的婚恋观
引言
陈忠实的作品《白鹿原》,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作者在卷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从史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出发,严肃审视了“白鹿原”从一九一一年清王朝覆灭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夕,近半个世纪风云变化的“秘史”,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发展史、文化变迁史、心灵进化史等关中历史的不同侧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部作品“终究是一部重新发现人,重新发掘民族灵魂的书”。
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之初,就备受争议,正如何西来所说:“一部好的作品价值的论定,也正是在这许多相同、相近和相悖的体验与判断的合力方向上最终完成的。这似乎是一条铁则,《白鹿原》也不例外”。无论是好评如潮,还是贬斥不屑,评论家们都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的书籍和文献更是卷帙浩繁。然而对于书中婚恋观的研究却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白鹿原》中旧社会的封建婚俗对女性的压迫让人不寒而栗,但却无法脱身。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婚姻,从古至今,在两性的婚姻关系里,女性的地位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女性根本没有人权到现在女性已经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中间也是经历了重重困难的。造成女性在婚姻中地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婚恋观的变化。
婚恋观体现的是人们关于婚姻及恋爱问题的具体人生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思想观念的产物。婚恋观担负着规范婚恋行为、稳定婚恋秩序、引导婚恋习俗、纯化婚恋心理等功能。探讨中国婚恋观的内涵及其变迁史,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基于这一价值取向,深究陈忠实《白鹿原》所反映的中华民族从蒙昧无知的农耕文明走向民智开化的现代文明的历史变革时期,关中地区青年男女的婚恋观念,对于研究当今社会的婚恋现象,不无益处。本文将从书中所涉及的以传宗接代为目的的老一辈婚恋观,及以爱与自由为需要的新一辈婚恋观两个层面,来解读《白鹿原》中的婚恋观,通过对新旧婚姻观念、爱情观念的研究和比较以及了解影响婚姻观念、爱情观念变迁的多方面原因,总结出《白鹿原》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婚恋观的“糟粕”和“精华”成分,思考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二、《白鹿原》中的婚恋观
择偶方式
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婚姻是延续家族血脉的一种重要方式。男人娶女人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女人嫁给男人是为了合二姓之好。婚姻并非是男女双方的个人问题,而是两个家庭或家族的重大决定,完全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原则,而无视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冷先生作为外来户,而白、鹿两家是白鹿原上的两个巨头,从冷先生的父辈开始,冷家就与白、鹿家建立了不一般的关系。到了冷先生这一辈,他则希望通过亲家关系进一步稳固和发展他们的交情,书中提到冷先生“不是瞅中白鹿两家的财产”而是“喜欢他们的儿子,也崇敬他们的家道德行,都是正经庄稼人”。可见是否遵从封建礼教是传统社会父母择婿择媳的重要标准,家道代表了一个家庭对子女的培养水平。这虽然有注重家庭教育的积极一面,但也存在着过分看重礼教教化的消极一面。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在白鹿镇行医久远之计,无论鹿家,无论白家,要是得罪任何一家,他都难得在这个镇子上立足”(第97页),这就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了。而且冷先生希望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弥合白、鹿两家的矛盾并维系两家的平衡,把儿女的婚姻当作是调和上一辈人的矛盾的筹码。于是精明的冷先生先以白嘉轩为媒人,把大女儿定亲给了鹿子霖的大儿子,再由鹿子霖做媒,把二女儿定亲给了白嘉轩的二儿子。三个家庭的两桩婚事就这么被父辈们敲定了,而在整个过程当中作为婚姻双方的年轻人却没有丝毫的参与,可以说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
鹿兆鹏在经过了乡村私塾和朱先生的“白鹿书院”的传统教育之后,在父亲鹿子霖的支持之下赴省城西安接受了新式教育。受到了新式教育的鹿兆鹏当然也接触到了五四“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甚至在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有这些都证明了鹿兆鹏是一个受到了新思想影响的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鹿兆鹏内心信奉着“自由恋爱”的信条,面对父亲强加给自己的婚姻,他的反抗也就成了必然。他躲在城里不回家成婚,还认为进祠堂拜祖宗是“封建礼仪”,不愿意遵守。鹿兆鹏的逃避和“冷暴力”行为虽然是一种消极的反抗,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五四”时期新青年对包办婚姻和封建族权的反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