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

摘 要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将汉语发展推向了互联网时代,成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一些网络用语不但对网络生活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已经突破了网络平台的空间限制,对网民群体内外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互联网产物的网络流行语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本文以汉语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其次详细地讨论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主要从网络的普及、汉语的普及、民众的需求、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人们的从众和求异心理五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归纳了汉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对汉语网络流行语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流行语产生的产生机制,尤其是从汉语发展的角度,有利于完善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脉络,丰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推动汉语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目 录
引 言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与特点 1
1.1 汉语网络流行语定义 1
1.2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1
1.3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2
1.3.1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2
1.3.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特点 2
2 汉语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 4
2.1 互联网的普及 4
2.2 汉语的普及 4
2.3 民众表达的需求 5
2.4 语言的经济原则 6
2.5 从众和求异心理 6
3 汉语网络流行语形成后产生的社会影响 8
3.1 正面影响 8
3.2 负面影响 9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互联网普及之后,互联网为市场和文化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改变。信息的快速传播、无界限传播,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为文化创新创造了一个环境。在汉语普及的中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速了汉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更新,于是促成了以互联网为大环境的网络流行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没有严格的规律和规则,创造流行语的主体也由官方人员转变为大众,任何人都可能都成为汉语流行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此之前,各界学者对流行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研究主要集中为流行语的语法构成、流行语的意义,而对流行语产生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通过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流行语产生机制,尤其是从汉语发展的角度,推动汉语流行语的健康发展。
笔者选择汉语网络流行语形成机制这一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研究流行语的产生机制,从中发现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另一个目的是在现有网络流行语中寻找特点,并分析其能够带来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更多人了解汉语流行语,在理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同时,也能从汉语发展的角度接受正面、积极的汉语网络流行语。
1 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分类与特点
1.1 汉语网络流行语定义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三重概念的整合概念,首先汉语,即汉族的传统语言,是中国通用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其次,网络即互联网;最后,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所以汉语流行语可以被定义为:在互联网大环境下,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出现在互联网中汉语词、字、句或某权威性人物倡导的词、字、句等被人们接受、采用,进而迅速推广的过程[1]P78。
1.2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了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
(1)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而产生新的诙谐幽默充满趣味的意义,大多数都是运用汉字和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其中某种意思。
(2)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3)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
(4)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2]P115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 596=我走了(数字谐音)bs=鄙视 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d=笑 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1.3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汉语是最复杂的一种语言,不仅有音、音节、音调还有字,所以不同的汉字相互组合能够构成不同含义,甚至读音。汉语网络流行语与日常汉语用语有所差异,是其活动关注、传播的条件,也因此构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3 .1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在形成之后面临的便是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汉语网络流行语也显现出一定的特点。
首先,传播十分快速,并且传播范围十分广。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9亿人,而网络环境下除了媒体信息传播外,大众自媒现象更是十分频繁。目前国内较为受欢迎的交流渠道有微信、各大媒体APP、抖音、火山小视频、直播APP等,能够供给汉语网络流行语传播的渠道和人群技术十分多,所以导致汉语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十分快,庞大网络用户散布在各个网络渠道中,所以能够实现汉语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广。
其次,传播集中爆发,影响力大。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会在短时间迅速形成,并且在网络渠道迅速传播。汉语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速度几乎就在一天的时间里完成,然后集中爆发,形成喷井式传播,迅速占领各个网络传播渠道,甚至会被网络媒体拿来做噱头,总之是在短时间里集中爆发,并被网络渠道所接受,产生较大网络传播影响力。
1.3.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特点
汉语网络流行语除了形成和传播外,其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人群年轻化的特点。汉语网络流行语主要产生于互联网环境,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能够对新语言使用产生好奇心多为年轻人,这导致汉语网络流行语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里传播,但传播和使用人群却只限于年轻人。例如“蓝瘦香菇”年轻人会在生活中用这个流行语传递情感,来表现趣味性。可中老年人却很难接受“蓝瘦香菇”表达自己情绪,还会对年轻人的喜好产生怀疑。因此,汉语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会呈现出年轻化使用人群的特点。 其次,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词多语境、传递的信息多样化的特点。作为以汉语为统一语言的国家,汉语的使用是建立在一定的使用规范上,汉语的汉字、构词、造句都有一定的规则,但汉语网络流行语因是互联网的产物,以口语化形式出现,所以它还没有被纳入汉语词汇和汉语使用规范中。[3]P217这种情况造就了汉语网络流行语能够实现一词多语境使用,其含义上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例如,“盘他”。“这孩子不听话,盘他!”意思是让家长管理孩子,隐藏着“收拾”的含义;“这条小狗太可爱了,盘他!”意思是稀罕稀罕这条狗的意思等等。其他汉语网络流行语没有严格含义,任何相关含义的表达、情绪表达都可以用其表达,从而造就了汉语流行语出现一词多语境使用的情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