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以为例(附件)
在社会转型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线社工因职业倦怠问题引发的社工人才流失现象日益严重,为深入分析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以淮安市为例,从薪酬待遇、工作状态、岗位差异、职业展望这四个维度对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现象进行探讨。研究显示:一线社工职业倦怠主要受到社会支持。工作环境、薪酬、个人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于此,提出通过政策扶持、机构寻找盈利渠道、机构多组织互助交流活动、提高社工薪酬、社工进行自我调节等方式预防和缓解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感。关键词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目 录
1 引言 1
2 研究设计 1
2.1 概念界定 1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
2.3 研究方法 2
3 一线社工现状分析 3
3.1 淮安市一线社工基本情况 3
3.2 淮安市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现状 4
4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7
4.1 社会支持因素 7
4.2 工作环境因素 9
4.3 薪酬因素 10
4.4 个体因素分析 11
5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解决和预防措施 12
5.1 加强社会支持 12
5.2 改善工作环境 13
5.3 提高工作薪酬 13
5.4 进行自我调节 14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对上海路社区、大兴路社区一线社工职业倦怠情况访谈提纲 19
1 引言
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中的旧问题不断涌现,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队伍建设,为此,2012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联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中的旧问题不断涌现,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队伍建设,为此,2012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联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工数量不仅距离百万目标缺口较大,而且流失率较高,特别是一线社工流失率。导致一线社工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不仅威胁着一线社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社工队伍的建设,为此,对一线社工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甄别职业倦怠的表现,复原倦怠产生的过程、挖掘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利于改变一线社工的职业地位和处境,保证社工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目前,学术界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数成果都是以教师、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研究较少,本文以一线社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一线社工职业倦怠感的措施和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最早由佛洛德伯格(1974)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巨大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及自我成就感降低等三大临床症状[1]。随后学者们对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起初职业倦怠仅用于个体的心理学研究中,后被其他学者扩展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用于分析环境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此后学者们对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目前多数研究者在职业倦怠领域更支持Maslach的理论。Maslach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职业倦怠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职业倦怠,他认为个体长时间持续在紧张状态下与他人进行互动会形成工作压为,当工作压为不能得到有效缓解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疲怠感。职业倦怠是在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情感衰竭、去个体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相对社工的“黄埔军校”深圳市来说,淮安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地十分艰难。我在淮安上了四年的大学,而且从大二开始就先后在几个社区进行过实习,对淮安市区社工机构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获得淮安市一线社工的具体情况,有利于资料的获取和课题的分析,而且以淮安市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三线城市的社工现状,甚至可以说看出我国三线城市社工的普遍现状。
淮安市上海路社区是淮安社工机构发展最好的社工机构之一,而且社区内持证社工人数相较于其他社区机构多了很多。多年来,上海路社区认真践行“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忧我解,民需我做”的服务理念,通过“有话找我说、有事找我办、有忙找我帮”的便民服务机制,真正搭起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纽带和桥梁。同时,近年来,上海路社区先后荣获全国首届远洋杯环保“范例奖”、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等70余项荣誉称号,可以看出上海路在社区发展方面在淮安市是位列前茅的,由此选择了淮安市上海路社区作为本次访谈的社区。而大兴路社区是学校以前社会实践的时候去过的社区,对其比较了解,虽然大兴路社区社工人数较少但是社区机构存在时间长,社工工作从事时间长,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大兴路社区的机构硬件设施相较比较简陋,社工的薪酬也较低,从他们身上更能找到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2.3 研究方法
从淮安市上海路社区、大治路社区选取了10名一线社工作为访谈对象,按照会谈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阶段进行,并注意记录,进行录音(遵循被访者的意愿),访谈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受访谈的10名社工中4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范围在23岁到42岁之间,其中7名均为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研究生学历,一名高中学历。此次调查选取的对象在社区中随机选取,访谈过程以询问工作现状和探寻一线社工内心想法为主,力求能够在访谈过程了解一线社工的现状和具体想法。
在采取访谈法作为主要调查方法的同时,也采用了其他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知网文献、搜索引擎等来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源和文献,由于研究课题,所获得的资源和文献较为有限,但依然尽力从中获得有关的理论研究作为自己课题的参考。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参考来罗列一些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因素,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先通过图书馆、知网文献、搜索引擎来确定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同时在各类文献记录下自己需要用到的关键内容。然后设计访谈提纲,提纲根据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化设计。其次在淮安市的社区机构选取一线
1 引言 1
2 研究设计 1
2.1 概念界定 1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2
2.3 研究方法 2
3 一线社工现状分析 3
3.1 淮安市一线社工基本情况 3
3.2 淮安市一线社工职业倦怠现状 4
4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7
4.1 社会支持因素 7
4.2 工作环境因素 9
4.3 薪酬因素 10
4.4 个体因素分析 11
5 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解决和预防措施 12
5.1 加强社会支持 12
5.2 改善工作环境 13
5.3 提高工作薪酬 13
5.4 进行自我调节 14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对上海路社区、大兴路社区一线社工职业倦怠情况访谈提纲 19
1 引言
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中的旧问题不断涌现,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队伍建设,为此,2012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联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在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生活中的旧问题不断涌现,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队伍建设,为此,2012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联等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工数量不仅距离百万目标缺口较大,而且流失率较高,特别是一线社工流失率。导致一线社工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于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不仅威胁着一线社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着社工队伍的建设,为此,对一线社工职业倦怠进行研究,甄别职业倦怠的表现,复原倦怠产生的过程、挖掘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利于改变一线社工的职业地位和处境,保证社工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目前,学术界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大多数成果都是以教师、公务员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研究较少,本文以一线社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一线社工职业倦怠感的措施和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职业倦怠最早由佛洛德伯格(1974)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不现实的高期望和无法缓解的巨大压力而导致的情绪、社会性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不良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及自我成就感降低等三大临床症状[1]。随后学者们对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起初职业倦怠仅用于个体的心理学研究中,后被其他学者扩展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用于分析环境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此后学者们对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
目前多数研究者在职业倦怠领域更支持Maslach的理论。Maslach在总结其他学者关于职业倦怠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定义职业倦怠,他认为个体长时间持续在紧张状态下与他人进行互动会形成工作压为,当工作压为不能得到有效缓解时就会产生情绪上的疲怠感。职业倦怠是在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中,出现在个体身上的情感衰竭、去个体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
2.2 调查对象的选择
相对社工的“黄埔军校”深圳市来说,淮安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地十分艰难。我在淮安上了四年的大学,而且从大二开始就先后在几个社区进行过实习,对淮安市区社工机构的情况比较熟悉,可以获得淮安市一线社工的具体情况,有利于资料的获取和课题的分析,而且以淮安市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三线城市的社工现状,甚至可以说看出我国三线城市社工的普遍现状。
淮安市上海路社区是淮安社工机构发展最好的社工机构之一,而且社区内持证社工人数相较于其他社区机构多了很多。多年来,上海路社区认真践行“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忧我解,民需我做”的服务理念,通过“有话找我说、有事找我办、有忙找我帮”的便民服务机制,真正搭起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纽带和桥梁。同时,近年来,上海路社区先后荣获全国首届远洋杯环保“范例奖”、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等70余项荣誉称号,可以看出上海路在社区发展方面在淮安市是位列前茅的,由此选择了淮安市上海路社区作为本次访谈的社区。而大兴路社区是学校以前社会实践的时候去过的社区,对其比较了解,虽然大兴路社区社工人数较少但是社区机构存在时间长,社工工作从事时间长,有较强的代表性。此外,大兴路社区的机构硬件设施相较比较简陋,社工的薪酬也较低,从他们身上更能找到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2.3 研究方法
从淮安市上海路社区、大治路社区选取了10名一线社工作为访谈对象,按照会谈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阶段进行,并注意记录,进行录音(遵循被访者的意愿),访谈时间半小时至一小时。受访谈的10名社工中4名男性,6名女性,年龄范围在23岁到42岁之间,其中7名均为本科学历,1名专科学历,1名研究生学历,一名高中学历。此次调查选取的对象在社区中随机选取,访谈过程以询问工作现状和探寻一线社工内心想法为主,力求能够在访谈过程了解一线社工的现状和具体想法。
在采取访谈法作为主要调查方法的同时,也采用了其他的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图书馆、知网文献、搜索引擎等来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源和文献,由于研究课题,所获得的资源和文献较为有限,但依然尽力从中获得有关的理论研究作为自己课题的参考。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参考来罗列一些一线社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影响因素,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论文。
在研究过程中,先通过图书馆、知网文献、搜索引擎来确定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同时在各类文献记录下自己需要用到的关键内容。然后设计访谈提纲,提纲根据一线社工职业倦怠问题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具体内容的细化设计。其次在淮安市的社区机构选取一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