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优势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居家养老概述1
2.1 居家养老与传统养老方式的不同1
2.2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2
2.3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2
3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优势3
3.1 基于老年群体的认知理论分析4
3.2 基于老年群体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4
3.3 基于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理论分析5
4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优势6
4.1 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的价值理念6
4.2 社会工作者掌握专业的方法技巧7
5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优势9
5.1 国外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9
5.2 国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11
6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提升13
6.1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知晓度和认同度13
6.2 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13
6.3 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14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 访谈提纲20
1 引言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许多福利国家都将养老服务看作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和“速度快”三大老龄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目前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服务[1]。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居家养老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开始备受学界关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在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介入中具有诸多优势,其介入不仅可以体现独特的学科优势,还可以有效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现存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在国外,居家养老又被称为社区照顾,起源于英国。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不仅注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而且对从事社区照顾服务的工作者要求也很高,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而国内研究则主要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路径等方面着手研究,相较于国外社区照顾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国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虽然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不少学者都进行过研究,但是突出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优势的研究少且缺乏系统性,所以本课题通过对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的使用,将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作为研究重点,力求从理论、专业化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
2 居家养老的概述
2.1 居家养老与传统养老方式的不同
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深受老人欢迎,它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满足其多样化养老需求,让老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获得来自社区的照顾。显然,其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不同的。家庭养老是指老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日常照料都由自己或赡养人负责。机构养老侧重于让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或公寓中,由机构专业人员提供带有医疗、保健和相应护理照料和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方式。由此可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在养老资源来源和居住方式上存在区别。由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常常依托社区,因此城市居家养老又被称为社区居家养老。
2.2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
由于不同老人在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为了更好满足老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各地在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上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在服务内容上,居家养老服务通常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三方面。生活照料既包括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也包括对其家庭生活的照料,如洗衣、理发、洗浴、护理、打扫卫生、上门维修等;医疗保健主要包括保健养生、按摩健体、康复健身和吸氧理疗等项目;精神慰藉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援助,促进情感沟通,通过棋牌放松、文娱演出、书画创作等项目丰富老年生活,排解孤独寂寞。在服务方式上,居家养老一方面动员那些能自理、身体较好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机构网点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为其提供日间照料;另一方面培训一批专业护理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包户服务。
2.3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居家养老的建设高潮,且不少地区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但由于居家养老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所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3.1 资金短缺,硬件设备不健全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要想取得全面发展,其所需资金理应从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但就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发展的资金来源看,其资金大都是政府财政拨款,缺乏民间和社会资本的参与,而且财政拨款也是用于补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而不是其日后运转。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资金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服务中心因缺少服务人员导致老人无法正常活动娱乐的现象。如淮安市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原则上要求市、县(区)都要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补贴,但实际上仅市级财政支出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得到了落实,由各县(区)财政负责的资金因各种原因却无法完全落实。资金紧张使得部分社区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重视“数量”忽略“质量”,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是一个空架子,中心规模小、档次低、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网点条件差,根本无法满足服务需求。
2.3.2 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包括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锻炼健身、生活娱乐、精神开导和信息资讯等基本内容及针对特殊老人的特殊护理[2]。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是为老人提供图书阅览、棋牌活动、日间托老、文化娱乐等基本服务;上门服务则是与家政公司联系为长期卧床的老人打扫卫生。显然,在服务内容方面显得太过局限,忽视了医疗卫生、应急救助以及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即使有些服务中心提出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但实际提供的却是一些“上墙”服务,即将服务内容以制度形式张贴在墙上,并未真正实施。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其中某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基本,这些需要组成由生理需要依次到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层次需要的金字塔,人们满足需要是按照特定次序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能实现。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老年人的需要分为经济需要、医疗和照顾需要以及精神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为老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精神需要更受关注。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不仅要提供物质服务,更要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在助老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资源联络者、咨询者和倾听者,为老人排忧解难,给予精神慰藉。此外,在马斯洛看来,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都会涉及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表现不同。人的需要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外部得来的满足转化为内在得到的满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养老问题可能是来源于生存资源的缺失,也可能高级需要未被满足,如情亲抚慰和关爱的缺失。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首先要分清他们缺失的需求处于何种层次,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1 引言1
2 居家养老概述1
2.1 居家养老与传统养老方式的不同1
2.2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2
2.3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2
3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优势3
3.1 基于老年群体的认知理论分析4
3.2 基于老年群体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4
3.3 基于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理论分析5
4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优势6
4.1 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的价值理念6
4.2 社会工作者掌握专业的方法技巧7
5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优势9
5.1 国外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9
5.2 国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11
6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提升13
6.1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知晓度和认同度13
6.2 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13
6.3 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14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19
附录 访谈提纲20
1 引言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社会问题,许多福利国家都将养老服务看作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和“速度快”三大老龄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无法满足目前养老需求,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通过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服务[1]。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居家养老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开始备受学界关注。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专门职业,在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介入中具有诸多优势,其介入不仅可以体现独特的学科优势,还可以有效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现存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研究。在国外,居家养老又被称为社区照顾,起源于英国。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发展不仅注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而且对从事社区照顾服务的工作者要求也很高,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而国内研究则主要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路径等方面着手研究,相较于国外社区照顾发展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国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虽然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不少学者都进行过研究,但是突出社会工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优势的研究少且缺乏系统性,所以本课题通过对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的使用,将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作为研究重点,力求从理论、专业化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如何发挥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完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
2 居家养老的概述
2.1 居家养老与传统养老方式的不同
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深受老人欢迎,它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满足其多样化养老需求,让老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获得来自社区的照顾。显然,其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不同的。家庭养老是指老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来源和日常照料都由自己或赡养人负责。机构养老侧重于让老人居住在养老机构或公寓中,由机构专业人员提供带有医疗、保健和相应护理照料和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方式。由此可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在养老资源来源和居住方式上存在区别。由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常常依托社区,因此城市居家养老又被称为社区居家养老。
2.2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
由于不同老人在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为了更好满足老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各地在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在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和方式上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在服务内容上,居家养老服务通常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三方面。生活照料既包括对老人日常生活的照料也包括对其家庭生活的照料,如洗衣、理发、洗浴、护理、打扫卫生、上门维修等;医疗保健主要包括保健养生、按摩健体、康复健身和吸氧理疗等项目;精神慰藉则是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援助,促进情感沟通,通过棋牌放松、文娱演出、书画创作等项目丰富老年生活,排解孤独寂寞。在服务方式上,居家养老一方面动员那些能自理、身体较好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机构网点接受服务,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为其提供日间照料;另一方面培训一批专业护理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包户服务。
2.3 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居家养老的建设高潮,且不少地区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但由于居家养老在我国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所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2.3.1 资金短缺,硬件设备不健全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符合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要想取得全面发展,其所需资金理应从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多种渠道筹集。但就目前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发展的资金来源看,其资金大都是政府财政拨款,缺乏民间和社会资本的参与,而且财政拨款也是用于补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而不是其日后运转。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资金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服务中心因缺少服务人员导致老人无法正常活动娱乐的现象。如淮安市居家养老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原则上要求市、县(区)都要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予补贴,但实际上仅市级财政支出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得到了落实,由各县(区)财政负责的资金因各种原因却无法完全落实。资金紧张使得部分社区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重视“数量”忽略“质量”,一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只是一个空架子,中心规模小、档次低、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网点条件差,根本无法满足服务需求。
2.3.2 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包括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锻炼健身、生活娱乐、精神开导和信息资讯等基本内容及针对特殊老人的特殊护理[2]。目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是为老人提供图书阅览、棋牌活动、日间托老、文化娱乐等基本服务;上门服务则是与家政公司联系为长期卧床的老人打扫卫生。显然,在服务内容方面显得太过局限,忽视了医疗卫生、应急救助以及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渴望。即使有些服务中心提出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但实际提供的却是一些“上墙”服务,即将服务内容以制度形式张贴在墙上,并未真正实施。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有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种需要。其中某些需要比其他需要更基本,这些需要组成由生理需要依次到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层次需要的金字塔,人们满足需要是按照特定次序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在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才能实现。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将老年人的需要分为经济需要、医疗和照顾需要以及精神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为老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精神需要更受关注。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不仅要提供物质服务,更要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在助老服务中扮演多种角色,如服务提供者、资源联络者、咨询者和倾听者,为老人排忧解难,给予精神慰藉。此外,在马斯洛看来,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都会涉及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表现不同。人的需要存在一个转化过程即从外部得来的满足转化为内在得到的满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养老问题可能是来源于生存资源的缺失,也可能高级需要未被满足,如情亲抚慰和关爱的缺失。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时,首先要分清他们缺失的需求处于何种层次,才能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