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组诗分析(附件)

摘 要陶渊明不仅开创了田园诗的新领域,还把“饮酒”作为主题写入诗歌。陶渊明现存诗歌仅一百二十五首,其中与酒有关的诗歌五十六首,占全部诗歌将近三分之一。《饮酒》组诗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避世守节、傲视世俗、两难抉择、隐居适意四类。《饮酒》诗中所使用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 录
引言 1
1 陶渊明饮酒组诗分析 2
1.1 避世守节 2
1.2 傲视尘俗 3
1.3 两难抉择 4
1.4 隐居适意 5
2 陶渊明饮酒原因分析 7
2.1 “性嗜酒” 7
2.2 时代环境 8
2.2.1 诗酒文化 8
2.2.2 时代风尚 9
3 陶渊明饮酒诗对后世的影响 13
3.1 以《饮酒》诗中的意象入诗 13
3.2 以《饮酒》诗中的意境入诗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引言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饮酒》组诗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一章:分析《饮酒》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耿介拔俗的性情与黑暗的时代环境格格不入。少有“济世之志”,本想一展宏图的诗人在浊世中选择了隐居,躬耕自适。萧统在《陶渊明文集序》中道:“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1]P613《饮酒》组诗虽以酒命名,但并不是所有的诗中都言饮酒,有表达对世事的愤慨,有写躬耕田园的乐趣,有思考名利,有的则写自己在仕与隐之间的矛盾心情。
第二章:分别从自身和外部两方面论述陶渊明饮酒的原因。第一节集中通过陶渊明的个性、诗文以及他的事迹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嗜酒”。外部原因将从《诗经》以来所形成的“酒以成礼”传统、魏晋时期形成的饮酒风尚以及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章:分两点论述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意象及意象所折射的意境对于后代诗人创作的影响。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中都能找到陶渊明酒诗的踪影和其中的意象描写。不论是生活坎坷还是生活顺利的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中“模拟”陶渊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以及他的事迹三方面来论述他的“嗜酒”。外部原因将从《诗经》以来所形成的“酒以成礼”传统、魏晋时期形成的饮酒风尚以及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三方面展开论述。
第三章:分两点论述陶渊明饮酒诗中的意象及意象所折射的意境对于后代诗人创作的影响。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中都能找到陶渊明酒诗的踪影和其中的意象描写。不论是生活坎坷还是生活顺利的诗人都在自己的诗中“模拟”陶渊明,可见陶渊明饮酒诗的影响十分广泛。
1 陶渊明饮酒组诗分析
《饮酒》组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当时东晋政局震荡即将爆发。刘裕于义熙十二年北伐攻克洛阳,次年七月收复长安。刘裕攻克洛阳后,北魏崔浩就断定:“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2]P1321又说“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2]P1321崔浩作为北魏人都对刘裕如此了解,何况曾在刘裕手下做过事的陶渊明,对于时局动荡他肯定有所察觉,这想必是他序言里所说“寡欢”的原因。“顾影独尽”也可以看出他的苦闷与孤独,并不是真正的自娱、欢笑,只是借畅享杯中物来掩饰内心的痛苦。《饮酒》组诗内容较复杂,可分为如下几类:
1.1 避世守节
陶渊明选择饮酒,是因为在酒中有所寄托,身处变幻无常的晋宋乱世,人世间所有真理都不复存在,世间充斥着欺诈与蝇营狗苟之事。诗人不得不对善恶之报做出质疑:人生好像失去了根基,似乎什么也抓不住?生活在此间的人们,或策马扬鞭追求功名利禄,或时享乐不枉匆匆一生。而陶渊明似乎心里早有定数。他选择了避世守节来度过余生,《饮酒其十七》云: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1]P278
此诗前两句用幽兰待清风类比贤人怀才待用的心态,折射出诗人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思想准备。假如“清风”来到,兰草就会在恶草中被识别。只可惜走着走着就迷失在了“萧艾”当道的路上。失路之悲还不是最可怕的,诗人站在岔道口固然惝恍,但是“失路”总比戚戚以求功名而失去性命好得多。当诗人想到韩信死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悔顿便瞬间警醒:“觉悟当念还”。有时,他会借历史人物来为自己的行为做出注解,如《饮酒其十八》写扬雄嗜酒,不趋炎附势: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1]P276
这首诗借扬雄不肯趋炎附势的典故自比,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借隐居远离世俗。袁行霈先生说:“此篇既赞子云之显又赞其默,然主旨在默也。”[1]P278再如《饮酒其二》曰: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1]P240
诗人一开始就揭露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伯夷和叔齐都是积善的人,却饿死在首阳山上。事实既然是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怎么还要讲这样的空话呢?接着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这只是个谎言。不管是伯夷、叔齐还是荣启期他们生前都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这都归因于他们固穷守道的节操。诗人戮力向学的用心是十分明显的。
1.2 傲视尘俗
陶渊明在归隐田园后,虽然饱尝到了务农的辛劳,但他仍然保持着高远的志趣,在作品中表现出傲视尘俗的情怀。《饮酒其六》言: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1]P250
作者指出夏商周三代人事变化千头万绪,谁都不能知道其中孰是孰非,对于是非的判断人们都人云亦云。诗人生活的年代世风日下,与夏商周三代无异,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下,想要远离是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好的办法就是躬耕田野,不问世事。因此诗末说自己惊怪于世俗之恶,要像夏黄公、绮里季一样选择隐居表明自己的立场。又如《饮酒其十三》云: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1]P266
宋人汤汉说:“醒着与世讨分晓,而醉者颓然听之而已,渊明盖沈冥之逃者,故以醒为愚,而以兀傲为疑耳。”[3]P185这首诗把醉酒者和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泥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够鉴别真伪,反倒清醒!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有世外田园才能让自己发抒幽情,作者志在其中,《饮酒其八》云: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2]P254
诗人向人们描绘了这样的图景:青松长在东园,杂树埋没了它的姿态。等到严霜降临,其他的树都凋零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