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目 录
1 引言2
2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现状2
2.1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概况2
2.2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2
2.2.1调查对象 2
2.2.2 研究方法3
2.3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意义4
3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过程中的问题4
3.1 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社区服务认识不清、活动流于形式5
3.2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有限5
3.3 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培训不到位6 3.4 学校缺乏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6
3.5 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对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引导支持7
3.6 就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缺乏认7
4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7
4.1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原因8 4.2 学校方面的原因8
4.3 社区方面的原因9
4.4 宏观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9
5 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有效性的对策10
5.1 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10
5.2 学校的支持和引导11
5.3 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12
5.4 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和联动机制13
5.5 志愿者组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14
结论 15致谢 16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 19
1 引言
志愿者指的是不受个人目的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人道主义、信仰、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良知,而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人群。
西方学者对志愿者以及社区服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研究起源较早,而且不仅将志愿者服务看做简单的济贫救弱活动,而是深度挖掘志愿者社区服务对于社区居民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改善和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协调。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沟通大学生和社区的桥梁,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社区建设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自身的能力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得到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巩固。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形势下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在高校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校园文化。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发展概况,比较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会局限于文献法,还会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获取更深入和全面的资料,从而结合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的鲜明特点以及实践经验,从而在促进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同时,为其他学者以及学校开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其自身的不足也日益凸显,例如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学校志愿者培训不足、资金支持欠缺、社区缺乏对志愿者的鼓励和引导、宏观社会环境中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等问题,原因剖析可以概括为大学生自身、学校、社区、宏观社会环境、志愿者组织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内容的拓展、学校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和资金赞助,社区积极引导志愿者融入社区,社会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及改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等等。
2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2.1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蓬勃发展,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鲜明宗旨,为社区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青年志愿者总队以社区为基础,以一名青年志愿者或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小队的形式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志愿者总队是一个领导和组织学子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的学生组织,致力于推动校园文化传播,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努力。
为方便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管理,青年志愿者总队设立八个部门:办公室、对外联系部、新闻传媒部、宣传部、保障部、策划部、实践部和文艺部。另外总队现有十二支志愿分队,注册志愿者人数多达1000余人。总队年参与志愿服务总人次4180人,年参与志愿服务小时总数12540小时。
青年志愿者总队志愿服务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活动主要有感恩母校之清理课桌文化、校运动会志愿服务、美化校园等。校外活动分为四个模块:关注留守儿童、关爱弱势群体、擦亮城市窗口和推进城市文明。每个模块都包含许多系列活动,例如志愿许庄希望小学、志愿淮安市特殊学校、希望来吧、关注城市文明之保护大运河文化活动、汽车南站志愿服务活动、淮安市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校青年志愿者总队也积极与各社会单位密切合作,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效宣扬了大学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风貌。现有淮安市轮窑村“希望来吧”服务基地、淮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服务站点,除此之外,还有市图书馆、市妇联、市红十字会等14个合作的单位组织,新增服务站有博爱康复中心等6个,新增服务基地2个。他们的志愿服务事迹先后被《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淮安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12支学院志愿者分队汇集成青年志愿者总队这个大集体,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校内以及校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助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主要由人文学院分队开展,人文学院分队每年组织党员义工在上海路社区,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孤老”、“爱心学校”、“党员义工助万家”、“大墙内外结对帮教”、“社区援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公益计划,为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同时开展问卷调查询问广大社区居民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看法,以及对党员义工进社区活动的建议和要求。除此之外,人文学院分队为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及服务意识,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慰问社区老人。
2.2 调查对象
2.2.1 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志愿者,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40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本次访谈的对象是大学生志愿者总队的志愿者们,访谈目的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出发了解他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看法。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各种学术期刊和网络检索,查阅了大量有关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获得重要理论支持及实证依据。
1 引言2
2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现状2
2.1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概况2
2.2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2
2.2.1调查对象 2
2.2.2 研究方法3
2.3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意义4
3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过程中的问题4
3.1 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社区服务认识不清、活动流于形式5
3.2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有限5
3.3 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培训不到位6 3.4 学校缺乏足够的稳定的资金支持6
3.5 政府和其他社会群体对社区志愿服务缺乏引导支持7
3.6 就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社区志愿服务缺乏认7
4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7
4.1 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原因8 4.2 学校方面的原因8
4.3 社区方面的原因9
4.4 宏观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9
5 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有效性的对策10
5.1 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10
5.2 学校的支持和引导11
5.3 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12
5.4 学校和社区的协调和联动机制13
5.5 志愿者组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14
结论 15致谢 16注释 17
参考文献18
附录 19
1 引言
志愿者指的是不受个人目的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人道主义、信仰、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良知,而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人群。
西方学者对志愿者以及社区服务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研究起源较早,而且不仅将志愿者服务看做简单的济贫救弱活动,而是深度挖掘志愿者社区服务对于社区居民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国内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又能促进社区卫生改善和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协调。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沟通大学生和社区的桥梁,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社区建设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而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其自身的能力需要在实践环节中得到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巩固。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形势下涌现出来的新事物,在高校蓬勃发展,成为高校一种非常重要的校园文化。
在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时,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发展概况,比较科学全面地分析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的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不会局限于文献法,还会综合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以获取更深入和全面的资料,从而结合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挖掘自身的鲜明特点以及实践经验,从而在促进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同时,为其他学者以及学校开展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着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其自身的不足也日益凸显,例如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学校志愿者培训不足、资金支持欠缺、社区缺乏对志愿者的鼓励和引导、宏观社会环境中缺乏法律政策支持等问题,原因剖析可以概括为大学生自身、学校、社区、宏观社会环境、志愿者组织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有效性的措施主要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内容的拓展、学校加强志愿者技能培训和资金赞助,社区积极引导志愿者融入社区,社会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及改善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等等。
2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现状
2.1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蓬勃发展,以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鲜明宗旨,为社区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青年志愿者总队以社区为基础,以一名青年志愿者或一支青年志愿者服务小队的形式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及其家庭提供服务。
志愿者总队是一个领导和组织学子参加各种志愿活动的学生组织,致力于推动校园文化传播,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努力。
为方便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协调管理,青年志愿者总队设立八个部门:办公室、对外联系部、新闻传媒部、宣传部、保障部、策划部、实践部和文艺部。另外总队现有十二支志愿分队,注册志愿者人数多达1000余人。总队年参与志愿服务总人次4180人,年参与志愿服务小时总数12540小时。
青年志愿者总队志愿服务活动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活动主要有感恩母校之清理课桌文化、校运动会志愿服务、美化校园等。校外活动分为四个模块:关注留守儿童、关爱弱势群体、擦亮城市窗口和推进城市文明。每个模块都包含许多系列活动,例如志愿许庄希望小学、志愿淮安市特殊学校、希望来吧、关注城市文明之保护大运河文化活动、汽车南站志愿服务活动、淮安市博物馆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校青年志愿者总队也积极与各社会单位密切合作,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效宣扬了大学生青春健康、积极向上的风貌。现有淮安市轮窑村“希望来吧”服务基地、淮阴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服务站点,除此之外,还有市图书馆、市妇联、市红十字会等14个合作的单位组织,新增服务站有博爱康复中心等6个,新增服务基地2个。他们的志愿服务事迹先后被《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淮安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12支学院志愿者分队汇集成青年志愿者总队这个大集体,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校内以及校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助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主要由人文学院分队开展,人文学院分队每年组织党员义工在上海路社区,以“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孤老”、“爱心学校”、“党员义工助万家”、“大墙内外结对帮教”、“社区援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公益计划,为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同时开展问卷调查询问广大社区居民对“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看法,以及对党员义工进社区活动的建议和要求。除此之外,人文学院分队为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及服务意识,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每年的3月5日雷锋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慰问社区老人。
2.2 调查对象
2.2.1 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志愿者,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40份,回收率93%,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本次访谈的对象是大学生志愿者总队的志愿者们,访谈目的主要是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出发了解他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看法。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本课题研究通过对各种学术期刊和网络检索,查阅了大量有关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获得重要理论支持及实证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