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与创新
论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与创新[20201006192346]
目录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 2
(一) 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2
(二)与《等待戈多》中象征意义的比较 4
(三)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运用................................................................6
二、《暗恋桃花源》的创新之处..................................................................................7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审美效果.....................................................7
(二)传统人文情怀与时代的结合 9
(三)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把握与契合.................................................................11
三、中国话剧的现状及发展角度探析 12
结论..............................................................................................................................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17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逐渐带有了物质主义的色彩,追求利益与利润。在文艺创作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与传播媒介迅速结合,大大促进了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这使得文艺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数量无质量、千篇一律等现象。而由于表现方式和受众群体的限制,上述问题在话剧领域内则体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话剧文艺创作的危害也更大。这类话剧大多都是以形式取胜,用粉丝效应招揽人气,作品的核心是舞台效果而并非话剧故事本身。如《盗墓笔记》和《仙剑奇侠传》等由小说和游戏改编的话剧,舞台效果令人称赞,多媒体和舞美设计相得益彰,但是除了舞台效果之外,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甚至连故事也看不懂。
反观上世纪,自上世纪初西方戏剧传入中国,到20年代末洪深将中国戏剧命名为“话剧”,再到《雷雨》、《茶馆》等轰动一时的名作的出现,中国话剧经历了由诞生到兴盛,由困顿到再兴的发展过程,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中国话剧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许多名家名作中,都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了西方戏剧的痕迹,而怎样更好的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展现本土面貌则成为了许多文艺创作者研究的方向。《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正是完美的展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它所引起的轰动和热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偶现佳作的话剧领域,《暗恋桃花源》的多次重返舞台,不仅显示出了它极强的生命力,而且体现了受众对优秀作品的追捧与期待。研究《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之处,对于如今疲软的文艺创作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启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结合了中西方戏剧理论而又充分关怀大众心理的艺术佳作。它不仅接受了众多西方戏剧中的元素,并且将之放大和再创造,以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拼接,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不少学者已经就《暗恋桃花源》的独特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朱芳芳,饶益波的《<暗恋桃花源>的舞台话语分析》,王莉君的《论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多种艺术借鉴》等,都对其特色进行了阐述。而何敏健,杨蓓蓓等学者则着重对话剧中对西方戏剧的继承之处做出了细致的分析。本篇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继承点,着力分析其中的创新之处。
一、《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
赖声川是世界知名的话剧创作者之一,他一直以强烈的、不拘泥传统的创意吸引观众,为台湾话剧界注入了新的生命,也带给了其他话剧创作者开拓的思路。在台湾剧坛,他是先锋戏剧潮流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比较其他的创作者,赖声川的童年经历和留美生涯致使他有了更开阔的思维和对人生更深刻的体会。他在童年时接受的是典型的美国式教育,在美国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是名副其实的资优生。在台湾读高中时,他就开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大学期间广泛涉猎了音乐、美术、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所以当申请国外留学时,他选择了文艺创作和剧场,最终被伯克利大学戏剧专业录取。留学五年期间,赖声川在伯克利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剧场的各个方面的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识,并且接受了戏剧领域内众多著名学者和导演独特的理念和经验。伯克利大学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使赖声川并不单纯只学习戏剧理论,而且在各种排练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使赖声川更加易于接受和运用西方戏剧理论。在他的话剧中,总是能看到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子。由于他始终致力于体察和关怀大众,所以在对西方戏剧理论借鉴创新的过程中,他总是将强调观众感受与读者思考的理论融入剧作之中,将话剧成为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艺术。而这正是赖声川戏剧的魅力所在。
(一)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剧团正在接受第二次西方思潮的影响,大量的西方创作理论传入中国并且快速风靡起来,许多创作者开始探索不同于传统的新型表现方式。与上世纪早期就引入国内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同,斯氏体系被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表演中,是主流的表演理论,而布氏体系则更多运用在话剧创作中,为话剧创作提供了更多元更细腻的表现方式。由于在留美期间接受到的理论更加细致和严谨,赖声川对于传入中国的西方理论吸收的更快,在戏剧创作中也常用布氏体系的理论来展现他的先锋思维。
斯氏体系是体验派,布莱希特的理论体系则是截然相反。他的的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认为在创作和演剧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使演员出离于剧作主人公,是在表现而不是投入人物,可以随时与之融合,也可以随时抽离。与此同时,也要让观众认识到这一点,要时刻提醒观众出戏。布莱希特反对强调逼真和赚取眼泪的“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戏剧,反对演员尽可能进入角色,要求疏离,主要的概念有:在戏剧创作中避免步步推向高潮,事先说明结果以免造成悬念;超平静的表演风格;避免采用任何旨在使观众忘记自己是在看戏的手段,亦即不引起错觉的布景;演员并不等于所扮演的角色,使演员能直接和观众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姜吉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不管是从开始选择课题、查资料准备,还是直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他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对于我的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谨向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将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
目录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 2
(一) 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2
(二)与《等待戈多》中象征意义的比较 4
(三)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运用................................................................6
二、《暗恋桃花源》的创新之处..................................................................................7
(一)独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审美效果.....................................................7
(二)传统人文情怀与时代的结合 9
(三)对大众文化心理的把握与契合.................................................................11
三、中国话剧的现状及发展角度探析 12
结论..............................................................................................................................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17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逐渐带有了物质主义的色彩,追求利益与利润。在文艺创作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与传播媒介迅速结合,大大促进了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这使得文艺创作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数量无质量、千篇一律等现象。而由于表现方式和受众群体的限制,上述问题在话剧领域内则体现的更为明显,对于话剧文艺创作的危害也更大。这类话剧大多都是以形式取胜,用粉丝效应招揽人气,作品的核心是舞台效果而并非话剧故事本身。如《盗墓笔记》和《仙剑奇侠传》等由小说和游戏改编的话剧,舞台效果令人称赞,多媒体和舞美设计相得益彰,但是除了舞台效果之外,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甚至连故事也看不懂。
反观上世纪,自上世纪初西方戏剧传入中国,到20年代末洪深将中国戏剧命名为“话剧”,再到《雷雨》、《茶馆》等轰动一时的名作的出现,中国话剧经历了由诞生到兴盛,由困顿到再兴的发展过程,在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下,中国话剧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许多名家名作中,都不可避免的显现出了西方戏剧的痕迹,而怎样更好的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来展现本土面貌则成为了许多文艺创作者研究的方向。《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正是完美的展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它所引起的轰动和热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偶现佳作的话剧领域,《暗恋桃花源》的多次重返舞台,不仅显示出了它极强的生命力,而且体现了受众对优秀作品的追捧与期待。研究《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之处,对于如今疲软的文艺创作领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启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结合了中西方戏剧理论而又充分关怀大众心理的艺术佳作。它不仅接受了众多西方戏剧中的元素,并且将之放大和再创造,以独特的构思和精妙的拼接,形成了独特的魅力。不少学者已经就《暗恋桃花源》的独特结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朱芳芳,饶益波的《<暗恋桃花源>的舞台话语分析》,王莉君的《论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的多种艺术借鉴》等,都对其特色进行了阐述。而何敏健,杨蓓蓓等学者则着重对话剧中对西方戏剧的继承之处做出了细致的分析。本篇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继承点,着力分析其中的创新之处。
一、《暗恋桃花源》对西方戏剧的借鉴
赖声川是世界知名的话剧创作者之一,他一直以强烈的、不拘泥传统的创意吸引观众,为台湾话剧界注入了新的生命,也带给了其他话剧创作者开拓的思路。在台湾剧坛,他是先锋戏剧潮流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相比较其他的创作者,赖声川的童年经历和留美生涯致使他有了更开阔的思维和对人生更深刻的体会。他在童年时接受的是典型的美国式教育,在美国自由的环境中成长,是名副其实的资优生。在台湾读高中时,他就开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大学期间广泛涉猎了音乐、美术、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所以当申请国外留学时,他选择了文艺创作和剧场,最终被伯克利大学戏剧专业录取。留学五年期间,赖声川在伯克利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关于剧场的各个方面的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识,并且接受了戏剧领域内众多著名学者和导演独特的理念和经验。伯克利大学高强度的训练和学习,使赖声川并不单纯只学习戏剧理论,而且在各种排练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使赖声川更加易于接受和运用西方戏剧理论。在他的话剧中,总是能看到西方戏剧理论的影子。由于他始终致力于体察和关怀大众,所以在对西方戏剧理论借鉴创新的过程中,他总是将强调观众感受与读者思考的理论融入剧作之中,将话剧成为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艺术。而这正是赖声川戏剧的魅力所在。
(一)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剧团正在接受第二次西方思潮的影响,大量的西方创作理论传入中国并且快速风靡起来,许多创作者开始探索不同于传统的新型表现方式。与上世纪早期就引入国内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同,斯氏体系被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表演中,是主流的表演理论,而布氏体系则更多运用在话剧创作中,为话剧创作提供了更多元更细腻的表现方式。由于在留美期间接受到的理论更加细致和严谨,赖声川对于传入中国的西方理论吸收的更快,在戏剧创作中也常用布氏体系的理论来展现他的先锋思维。
斯氏体系是体验派,布莱希特的理论体系则是截然相反。他的的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认为在创作和演剧的过程中,应该着力使演员出离于剧作主人公,是在表现而不是投入人物,可以随时与之融合,也可以随时抽离。与此同时,也要让观众认识到这一点,要时刻提醒观众出戏。布莱希特反对强调逼真和赚取眼泪的“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戏剧,反对演员尽可能进入角色,要求疏离,主要的概念有:在戏剧创作中避免步步推向高潮,事先说明结果以免造成悬念;超平静的表演风格;避免采用任何旨在使观众忘记自己是在看戏的手段,亦即不引起错觉的布景;演员并不等于所扮演的角色,使演员能直接和观众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姜吉林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不管是从开始选择课题、查资料准备,还是直到项目的最终完成,他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对于我的将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中,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谨向姜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将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