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
摘 要 金庸先生是著名的现代武侠小说作家,是一位地道的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的文学家。武侠小说这种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在他手中惊人般地大放异彩。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在各方面“俗极而雅,奇而致真”,受到国内外各阶层读者的喜爱和赞颂。金庸先生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特有的创作模式、通俗的文学语言、娴熟的技巧来写中国社会中的各种人物,情节蜿蜒,引人入胜,具有传奇色彩,讲述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作水准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把中国古代文化化进武侠小说,又把小说的创作技法推到了一个新层面,这的确是一个奇迹。现今,金庸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价值已经获得了广大读者和媒体的认同和肯定。所以说,研究中国最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就必须研究金庸,因为金庸作品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关于金庸作品的概述 2
1.1 学界对金庸和其作品的评价 2
1.2 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3
1.3 关于小说的情节艺术 4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 5
2.1 突破模式,走出传统 5
2.2 环环相扣,层层悬念 6
2.3 出人意料,意料之中 6
2.4 作品中植入历史信息 7
2.5 以人性为基点,以传记写传奇 8
2.6 建立独特的江湖体系和完整的武功路数 9
2.7 有缺陷的爱情模式 10
第三章 本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认识 13
结 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2015年2月8日这一天是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开笔60周年的纪念日。2016年3月10日是金庸92岁生日。1955年,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侠长篇著作《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从此开启了中国新武侠小说时代。《书剑恩仇录》和梁羽生先生此前发表的《龙虎斗京华》以及《草莽龙蛇传》,一同标志着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开始,二位的武侠小说被称为“新派武侠”。梁羽生和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刚出现就受到读者的欢迎,从此引领阅读风潮数十年,究其原因,在于他的新语言、新思想、新技法,还有新趣味一起迎合了中国社会的新审美阅读需要。新语言,一是指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语普通话写作,让粤语和非粤语读者都能接受,读者面更广;一是指新派武侠小说都自觉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让人耳目一新;新思想,指的是梁、金小说都秉承着明确的百姓史观,向着百姓、反对官府,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视野更加广阔,题旨更为深远。新技法,指的是新派武侠小说汲取了中西文学的叙事技巧和艺术经验,比如审美抒情、心理描写等。新趣味,指的是新派武侠继承了古典章回小说的创作形式,间有书画琴棋、歌赋诗词,再加上大量历史名人、文物典章和大陆风光,能够慰藉香港老一辈北望神州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武侠小说并无什么地位,民国武侠小说家中如宫白羽、王度庐、平江不肖生还有还珠楼主等,向来是无人提及。然而与众不同的金庸武侠小说,确实可谓是独一无二。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中道出,金庸先生的小说“是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造的全能冠军”, 这显然是对金庸小说“革新的类型”最为重要的概述。
金庸的小说不但有革新的类型,而且有变化的模式。换句话说,金庸的小说不仅和传统武侠小说不一样,而且他本人的小说也在追求变化,力求每部作品都与前一部有不一样的地方。
本论文将紧密结合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作品,着重探讨其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力图对金庸小说为何有此惊人的魔力进行解读。
第一章 关于金庸作品的概述
1.1 学界对金庸和其作品的评价
宋朝有“时言有井水处,皆有柳词”这一说法,说的正是词人柳永。而今近乎相同的一句话:凡是有唐人街、有华人之处,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是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是个商人,也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他写小说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赚钱。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创作者,但却不是一个写作者,即使这样,金庸作品所到达的高度仍在二十世纪的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笔。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达到了其他许多作家们无法企及的高度,特别是作者笔下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更是让好多专业作家们难以望其项背。
直至今日,已经有文学史家章培恒、红学家冯其庸、倪匡、陈墨、严家炎等千百计的评论家、学者、作家对金庸先生的小说进行了各种层次的研究。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称,其正在举行“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著名的冯其庸学者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金庸先生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相当的创造性。我敢说,金庸作品的结构,从古至今看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在所有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也可谓“登峰造极”。
金庸先生是一位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作家代表,也是一位地道的传承、创新、颂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学专家,其《金庸作品全集》,是整个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武侠小说这种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在他手中惊人般地大放异彩。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在各方面“俗极而雅,奇而致真”,受到国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和赞颂。金庸先生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特有的创作模式,通俗的文学语言,娴熟的技巧,来写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情节蜿蜒,引人入胜具有传奇色彩,讲述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作水准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可见,金庸的小说作品深深的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方面的影响。
通读金庸先生的小说,如果我们用心加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金庸先生笔下的大多数主角都有几近相似的结局——终以归隐山林,来结束其戏剧性的人生。陈墨先生曾指出“归隐——是金庸小说人物的一种共同的归宿模式”。可以说,金庸先生的这种归隐情结,是传统文化及作者本身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生体验所产生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1.2 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在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大概要数金庸了。金庸小说最初发表在报纸上,就已拥有大量读者。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正式印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5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内地,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本的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据悉,仅仅在中国内地、香港还有台湾这三大市场,出售金庸小说的销量,连同非法盗版印刷的在内,累计已达一亿。所以,金庸小说的实际读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数字还要多出一至几倍。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关于金庸作品的概述 2
1.1 学界对金庸和其作品的评价 2
1.2 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3
1.3 关于小说的情节艺术 4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 5
2.1 突破模式,走出传统 5
2.2 环环相扣,层层悬念 6
2.3 出人意料,意料之中 6
2.4 作品中植入历史信息 7
2.5 以人性为基点,以传记写传奇 8
2.6 建立独特的江湖体系和完整的武功路数 9
2.7 有缺陷的爱情模式 10
第三章 本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认识 13
结 语 14
致 谢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2015年2月8日这一天是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开笔60周年的纪念日。2016年3月10日是金庸92岁生日。1955年,金庸先生的第一部武侠长篇著作《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从此开启了中国新武侠小说时代。《书剑恩仇录》和梁羽生先生此前发表的《龙虎斗京华》以及《草莽龙蛇传》,一同标志着香港新武侠小说的开始,二位的武侠小说被称为“新派武侠”。梁羽生和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刚出现就受到读者的欢迎,从此引领阅读风潮数十年,究其原因,在于他的新语言、新思想、新技法,还有新趣味一起迎合了中国社会的新审美阅读需要。新语言,一是指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语普通话写作,让粤语和非粤语读者都能接受,读者面更广;一是指新派武侠小说都自觉吸收了汉语现代文学的词汇和语法,让人耳目一新;新思想,指的是梁、金小说都秉承着明确的百姓史观,向着百姓、反对官府,弘扬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视野更加广阔,题旨更为深远。新技法,指的是新派武侠小说汲取了中西文学的叙事技巧和艺术经验,比如审美抒情、心理描写等。新趣味,指的是新派武侠继承了古典章回小说的创作形式,间有书画琴棋、歌赋诗词,再加上大量历史名人、文物典章和大陆风光,能够慰藉香港老一辈北望神州的文化乡愁。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武侠小说并无什么地位,民国武侠小说家中如宫白羽、王度庐、平江不肖生还有还珠楼主等,向来是无人提及。然而与众不同的金庸武侠小说,确实可谓是独一无二。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在《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中道出,金庸先生的小说“是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造的全能冠军”, 这显然是对金庸小说“革新的类型”最为重要的概述。
金庸的小说不但有革新的类型,而且有变化的模式。换句话说,金庸的小说不仅和传统武侠小说不一样,而且他本人的小说也在追求变化,力求每部作品都与前一部有不一样的地方。
本论文将紧密结合金庸所创作的小说作品,着重探讨其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力图对金庸小说为何有此惊人的魔力进行解读。
第一章 关于金庸作品的概述
1.1 学界对金庸和其作品的评价
宋朝有“时言有井水处,皆有柳词”这一说法,说的正是词人柳永。而今近乎相同的一句话:凡是有唐人街、有华人之处,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是报刊杂志的专栏作家,是个商人,也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存在,他写小说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赚钱。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个创作者,但却不是一个写作者,即使这样,金庸作品所到达的高度仍在二十世纪的中华文学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笔。不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达到了其他许多作家们无法企及的高度,特别是作者笔下人物的思想情感方面,更是让好多专业作家们难以望其项背。
直至今日,已经有文学史家章培恒、红学家冯其庸、倪匡、陈墨、严家炎等千百计的评论家、学者、作家对金庸先生的小说进行了各种层次的研究。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称,其正在举行“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著名的冯其庸学者在一篇文章里写道:“金庸先生小说的情节结构,具有相当的创造性。我敢说,金庸作品的结构,从古至今看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序<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冯其庸先生的这句话,在所有对金庸小说的评价中,也可谓“登峰造极”。
金庸先生是一位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作家代表,也是一位地道的传承、创新、颂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学专家,其《金庸作品全集》,是整个中华文学乃至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武侠小说这种我国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在他手中惊人般地大放异彩。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在各方面“俗极而雅,奇而致真”,受到国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和赞颂。金庸先生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修养,特有的创作模式,通俗的文学语言,娴熟的技巧,来写中国社会的各种人物,情节蜿蜒,引人入胜具有传奇色彩,讲述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创作水准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可见,金庸的小说作品深深的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方面的影响。
通读金庸先生的小说,如果我们用心加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金庸先生笔下的大多数主角都有几近相似的结局——终以归隐山林,来结束其戏剧性的人生。陈墨先生曾指出“归隐——是金庸小说人物的一种共同的归宿模式”。可以说,金庸先生的这种归隐情结,是传统文化及作者本身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人生体验所产生的综合影响的结果。
1.2 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
从上世纪中叶到现在,在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大概要数金庸了。金庸小说最初发表在报纸上,就已拥有大量读者。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正式印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5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小说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内地,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本的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据悉,仅仅在中国内地、香港还有台湾这三大市场,出售金庸小说的销量,连同非法盗版印刷的在内,累计已达一亿。所以,金庸小说的实际读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数字还要多出一至几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