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彭家煌小说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
浅析彭家煌小说悲喜交融”的写作手法[20201006192450]
目 录
前 言 1
一、 彭家煌的生平 1
(一) 受人接济,艰难中完成学业 1
(二) 因祸得福,错失出国机会却无意收获爱情 1
(三) 家庭美满,文学创作迎来高潮 2
(四) 人生低谷,困境中演绎涅槃重生 2
二、彭家煌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3
(一) “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大悲” 3
(二) “悲中见喜”中的“悲喜交融” 5
(三) “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小悲” 6
三、彭家煌小说中“喜中见悲”的写作手法 7
(一) “喜中见悲”中的“小喜大悲” 8
(二) “喜中见悲”中的“悲喜交融” 9
(三) “喜中见悲”中的“小喜小悲” 10
四、彭家煌小说的现实意义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前 言
1920年至1930年,学术界对彭家煌的研究以推介性点评、研究性简评和悼念性文章为主。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严家炎编集的《彭家煌小说选》。80年代末,以潘先军为代表,曾掀起彭家煌研究的小型高潮。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圈对彭家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研究彭家煌的乡土文学价值的研究,将彭家煌的乡土文学作品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对比,而我的研究主要是从分析彭家煌小说的内容,来研究彭家煌是如何运用“悲”与“喜”来展现自己丰富而又充实的小说世界。
一、彭家煌的生平
研究作家的生平有助于理解作家创作的原因,纵观彭家煌的一生,幸与不幸交叉出现在彭家煌的生活,彭家煌是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幸的人,却又是个幸运的人。
(一)受人接济,艰难中完成学业
1898年,在湖南省湘阴县的一个落败的地主家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彭家煌,在他出生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生命在未来会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彭家煌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家里的状况并不是很好,没有钱送他去学校念书,彭家煌的三舅舅看他可怜,于是接济彭家煌读完大学。1919年彭家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毕业,后来经过舅舅杨昌济的介绍,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补习学校当一名老师,并打算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学习这条道路上继续修行。但是事情常常不那么尽如人意,1920年彭家煌的三舅舅杨昌济因病去世,这就意味着彭家煌上学的资金链断掉了,彭家煌也就因此失去了出国学习的机会。
(二)因祸得福,错失出国机会却无意收获爱情
舅舅去世后,因为没有上学资金,彭家煌也就放弃了自己去法国进修的机会。1921年,彭家煌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补习学校的当老师期间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孙珊馨,而孙珊馨也就成为了后来彭家煌先生的妻子。
(三)家庭美满,文学创作迎来高潮
1925年初,彭家煌与孙珊馨喜结良缘,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孙珊馨在其作品《家煌之死》中写到,“我们同居生活开始的时期,也就是他文艺创作开始的时期。”“他那特有的进取精神”“是我愿意和他结婚的原因了,虽然我们婚后生活的过程中,因为习惯和性情上的关系,常常起冲突,而且常常闹到分家,但到最后我总是原谅了她。”每次我看到这段话眼角总会湿润,平淡的口吻却包含了深沉的爱。
与孙珊馨结婚后,彭家煌的文学创作迎来高潮,1925年2月发表童话《一个很长的故事》,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彭家煌的第一篇作品,1925年一年,彭家煌先后在《儿童世界》上发表作品14篇。此后彭家煌的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很多作品。1927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又迎来第二次高潮。
(四)人生低谷,困境中演绎涅槃重生
彭家煌的创作之路一路平坦,但是好景不长,1931年,彭家煌因“共党嫌疑”被捕入狱,在狱中更是受了不少的罪。为营救花去千余元,“到他恢复自由的时候本来雄赳赳的体格,此时已经变成一个衰老的人了,出狱不久,胃病大法,啥时间晕厥好几次”。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之外,1932年“一二八”日寇炮轰,商务印书馆毁于战火,彭家煌夫妇双双失业,而他们的家也在战火中被炸毁,身体不适,没有收入,无家可归,彭家此时的处境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时候。漂泊了一段时间后,彭家煌全家去了宁波,经朋友介绍在宁波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因为彭家煌胃病发作,加之彭家煌本人又渴望那种斗争生活,终于在1932年年底的时候,彭家煌一家又重新回到上海,与“左联”又重新发生联系,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以后的生活中彭家煌也吃了不少的苦,但是彭家煌都咬牙坚持过来了,直至1933年因胃病病逝于上海。
正是由于彭家煌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幸与不幸,因此在彭家煌的作品中才会有如此明显的悲与喜的交叉,也正是由于此原因,才会有了我今天的这篇论文。
二、彭家煌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人们常常把彭家煌归为乡土作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因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一集>导言》中说:“这一时期,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这应该是彭家煌被归为乡土作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列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是他全部小说中最为闪光的部分,这也应该是彭家煌被归为乡土作家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彭家煌的作品,能称得上是乡土小说的也只有《怂恿》、《陈四爹的牛》、《美的戏剧》、《喜讯》、《喜期》、《牧童的过失》等为数不多的几篇,但是也足以彰显彭家煌的写作特色了。彭家煌以为数不多的这类乡土文学作品就奠定了自己在“乡土文学”中的地位,并且受到了像茅盾等大师的高度赞扬,这在现代小说史上并不多见。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在自己的老家,一个叫做“溪镇”的小镇,彭家煌就以“溪镇”这样一个小镇,构建了自己乡土小说的蓝图。本次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彭家煌乡土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在彭家煌的作品中,有些小说文章感情基调十分的忧伤、凄凉,让人读了之后心情十分沉重,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以及对作品中人物的遭遇表示深深的惋惜。但是,文章中却又夹杂着非常多有趣的情节,例如恶人有恶报的大快人心,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人物描写和方言俚语,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将彭家煌这样的写作手法概括为“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一)“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大悲”
《怂恿》是最能代表彭家煌乡土小说成就的作品,故事讲的是在溪镇,一位叫做牛七的乡绅,利用家族势力与一位姓冯的开餐厅的财主斗法,而一位叫做政屏的养猪户与他的妻子却成为了中间的牺牲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牛七和冯姓财主本来就有很深的积怨,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跟这两位人的积怨有关。
牛七与冯家曾经三次斗法,但是每次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牛七在口头上顶撞了冯家的二哥,冯雪河,冯雪河脾气暴躁,为人刚直,自然是不受牛七这份气,牛七的族叔代牛七向冯雪河道歉,但是冯雪河并不领情还将牛七的族叔大骂了一顿,还把这件事弄到了衙门,最后还是牛七亲自上门道歉,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
第二次是因为土地问题,下仓坡的土地本来是述芳和政屏的产业,但是这两个人都无力经营,作为堂兄第的牛七本来拥有优先继承权,但是牛七那两年事事不顺,于是述芳和政屏就把这块土地卖给了冯家的老大冯原拔,本来牛七就对冯家怀恨在心,于是牛七就怂恿述芳给冯原拔找麻烦,结果冯雪河让牛七和述芳吃上了官司,牛七没有了自己“贡士”的头衔,而述芳则是因为被打400大板再加上坐牢,一病不起最后离开人间。
目 录
前 言 1
一、 彭家煌的生平 1
(一) 受人接济,艰难中完成学业 1
(二) 因祸得福,错失出国机会却无意收获爱情 1
(三) 家庭美满,文学创作迎来高潮 2
(四) 人生低谷,困境中演绎涅槃重生 2
二、彭家煌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3
(一) “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大悲” 3
(二) “悲中见喜”中的“悲喜交融” 5
(三) “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小悲” 6
三、彭家煌小说中“喜中见悲”的写作手法 7
(一) “喜中见悲”中的“小喜大悲” 8
(二) “喜中见悲”中的“悲喜交融” 9
(三) “喜中见悲”中的“小喜小悲” 10
四、彭家煌小说的现实意义 11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前 言
1920年至1930年,学术界对彭家煌的研究以推介性点评、研究性简评和悼念性文章为主。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严家炎编集的《彭家煌小说选》。80年代末,以潘先军为代表,曾掀起彭家煌研究的小型高潮。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术圈对彭家煌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研究彭家煌的乡土文学价值的研究,将彭家煌的乡土文学作品与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对比,而我的研究主要是从分析彭家煌小说的内容,来研究彭家煌是如何运用“悲”与“喜”来展现自己丰富而又充实的小说世界。
一、彭家煌的生平
研究作家的生平有助于理解作家创作的原因,纵观彭家煌的一生,幸与不幸交叉出现在彭家煌的生活,彭家煌是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不幸的人,却又是个幸运的人。
(一)受人接济,艰难中完成学业
1898年,在湖南省湘阴县的一个落败的地主家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彭家煌,在他出生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生命在未来会成为一代文学大家。彭家煌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家里的状况并不是很好,没有钱送他去学校念书,彭家煌的三舅舅看他可怜,于是接济彭家煌读完大学。1919年彭家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毕业,后来经过舅舅杨昌济的介绍,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补习学校当一名老师,并打算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学习这条道路上继续修行。但是事情常常不那么尽如人意,1920年彭家煌的三舅舅杨昌济因病去世,这就意味着彭家煌上学的资金链断掉了,彭家煌也就因此失去了出国学习的机会。
(二)因祸得福,错失出国机会却无意收获爱情
舅舅去世后,因为没有上学资金,彭家煌也就放弃了自己去法国进修的机会。1921年,彭家煌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补习学校的当老师期间认识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孙珊馨,而孙珊馨也就成为了后来彭家煌先生的妻子。
(三)家庭美满,文学创作迎来高潮
1925年初,彭家煌与孙珊馨喜结良缘,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孙珊馨在其作品《家煌之死》中写到,“我们同居生活开始的时期,也就是他文艺创作开始的时期。”“他那特有的进取精神”“是我愿意和他结婚的原因了,虽然我们婚后生活的过程中,因为习惯和性情上的关系,常常起冲突,而且常常闹到分家,但到最后我总是原谅了她。”每次我看到这段话眼角总会湿润,平淡的口吻却包含了深沉的爱。
与孙珊馨结婚后,彭家煌的文学创作迎来高潮,1925年2月发表童话《一个很长的故事》,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彭家煌的第一篇作品,1925年一年,彭家煌先后在《儿童世界》上发表作品14篇。此后彭家煌的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很多作品。1927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又迎来第二次高潮。
(四)人生低谷,困境中演绎涅槃重生
彭家煌的创作之路一路平坦,但是好景不长,1931年,彭家煌因“共党嫌疑”被捕入狱,在狱中更是受了不少的罪。为营救花去千余元,“到他恢复自由的时候本来雄赳赳的体格,此时已经变成一个衰老的人了,出狱不久,胃病大法,啥时间晕厥好几次”。除了身体上的不适之外,1932年“一二八”日寇炮轰,商务印书馆毁于战火,彭家煌夫妇双双失业,而他们的家也在战火中被炸毁,身体不适,没有收入,无家可归,彭家此时的处境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时候。漂泊了一段时间后,彭家煌全家去了宁波,经朋友介绍在宁波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因为彭家煌胃病发作,加之彭家煌本人又渴望那种斗争生活,终于在1932年年底的时候,彭家煌一家又重新回到上海,与“左联”又重新发生联系,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以后的生活中彭家煌也吃了不少的苦,但是彭家煌都咬牙坚持过来了,直至1933年因胃病病逝于上海。
正是由于彭家煌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幸与不幸,因此在彭家煌的作品中才会有如此明显的悲与喜的交叉,也正是由于此原因,才会有了我今天的这篇论文。
二、彭家煌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人们常常把彭家煌归为乡土作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因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第一集>导言》中说:“这一时期,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这应该是彭家煌被归为乡土作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列最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是他全部小说中最为闪光的部分,这也应该是彭家煌被归为乡土作家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彭家煌的作品,能称得上是乡土小说的也只有《怂恿》、《陈四爹的牛》、《美的戏剧》、《喜讯》、《喜期》、《牧童的过失》等为数不多的几篇,但是也足以彰显彭家煌的写作特色了。彭家煌以为数不多的这类乡土文学作品就奠定了自己在“乡土文学”中的地位,并且受到了像茅盾等大师的高度赞扬,这在现代小说史上并不多见。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是在自己的老家,一个叫做“溪镇”的小镇,彭家煌就以“溪镇”这样一个小镇,构建了自己乡土小说的蓝图。本次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彭家煌乡土小说中“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在彭家煌的作品中,有些小说文章感情基调十分的忧伤、凄凉,让人读了之后心情十分沉重,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以及对作品中人物的遭遇表示深深的惋惜。但是,文章中却又夹杂着非常多有趣的情节,例如恶人有恶报的大快人心,也包含了很多有趣的人物描写和方言俚语,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我将彭家煌这样的写作手法概括为“悲中见喜”的写作手法。
(一)“悲中见喜”中的“小喜大悲”
《怂恿》是最能代表彭家煌乡土小说成就的作品,故事讲的是在溪镇,一位叫做牛七的乡绅,利用家族势力与一位姓冯的开餐厅的财主斗法,而一位叫做政屏的养猪户与他的妻子却成为了中间的牺牲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牛七和冯姓财主本来就有很深的积怨,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跟这两位人的积怨有关。
牛七与冯家曾经三次斗法,但是每次都失败了。第一次是因为牛七在口头上顶撞了冯家的二哥,冯雪河,冯雪河脾气暴躁,为人刚直,自然是不受牛七这份气,牛七的族叔代牛七向冯雪河道歉,但是冯雪河并不领情还将牛七的族叔大骂了一顿,还把这件事弄到了衙门,最后还是牛七亲自上门道歉,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
第二次是因为土地问题,下仓坡的土地本来是述芳和政屏的产业,但是这两个人都无力经营,作为堂兄第的牛七本来拥有优先继承权,但是牛七那两年事事不顺,于是述芳和政屏就把这块土地卖给了冯家的老大冯原拔,本来牛七就对冯家怀恨在心,于是牛七就怂恿述芳给冯原拔找麻烦,结果冯雪河让牛七和述芳吃上了官司,牛七没有了自己“贡士”的头衔,而述芳则是因为被打400大板再加上坐牢,一病不起最后离开人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