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和罗朱两部爱情剧的比较分析(附件)

摘 要《梁祝》与〈罗朱〉这两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都是在表达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守护爱情,不惜代价打破重重阻碍,但是悲剧性的结局令人感到遗憾。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仔细揣摩,我们也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比如它们的流传背景、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以及爱情观。
目 录
1 绪论 1
2 背景不同 3
3 爱情观的差异 3
3.1追求自由,解放思想 3
3.2含而不露,欲说还休 5
4 形成悲剧差异的主要原因 6
4.1 戏剧故事发生的历史条件不同 7
4.2 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差异 8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绪论
中国流传着很多民间故事。在这些民间传说中,不乏有来自全国各地及各个民族的传说,不计其数。《梁祝》这一故事是我国广大百姓脍炙人口的民间传统故事之一,因为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至今还在民众百姓之间口口相传,并且被有才识的戏剧家搬上舞台,甚至还流传到大洋彼岸,这个故事描写的是思想先进的祝英台,并不认同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努力说服家父答应自己去读书,于是女扮男装踏上求学之路,与同窗好友梁山伯在一起学习生活三年之久,培养了深厚的感情。表达了在经历苦读三年的同窗生涯之后所产生的爱慕之情,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欲望。在学业完成即将回乡之际,祝英台假装为妹妹求亲,暗中透露自己对梁山伯的感情,但当时的梁山伯太过木讷,并没有领悟到祝英台的暗示。然后,终于在梁山伯恍然大悟,得知祝英台的真实性别后,立刻上门求亲,可是为时已晚,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祝家已经把祝英台许配给了同乡的马文才。如此悲痛的消息使原本木讷呆板的梁山伯一时难以接受,终将思念成疾,通过死亡来聊以慰藉。无论封建社会的制度,无论死亡,都不能把他们分开。梁山伯虽然饮恨而终,祝英台却并没有嫁做人妇。而是她在梁山伯墓前苦苦祈祷之后,发现坟墓忽然在狂风暴雨中裂开了一条缝隙,她便毅然决然的跳了进去。之后的传说中,还有人流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之后都变成了蝴蝶翩翩飞舞,或是成了天空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
《罗朱》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一部著作。故事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写的是在英国的维洛那城,在这座城市里,有两个实力雄厚的大家族,分别是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这两个家族在很早之前就结下了世仇,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达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罗密欧来自蒙太古家族,而朱丽叶来自凯普莱特家族,两个人是在一场宴会上偶遇,罗密欧被宴会上的主角朱丽叶深深吸引,天生丽质的朱丽叶使得罗密欧一见倾心,于是对朱丽叶迅速展开猛烈的追求。当双方身世揭示之后,家族势力的阻挡,使得二人的感情发展变得更加艰难,但是爱情的火焰非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燃越旺,两个大胆的主人公私下去教堂举行了婚礼。由于种种原因,罗密欧最终被逐出维洛娜城,朱丽叶的父亲趁机逼迫她嫁给别人,被逼无奈的朱丽叶寻找神父求救,情急之下,她选择喝下从神父那里求来的神药假装自杀来逃避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却不料被罗密欧相信,以为袭击深爱的朱丽叶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他痛苦不已,于是在朱丽叶的坟前喝下毒药,苏醒过来的朱丽叶看到眼前的一幕,追悔莫及,她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罗密欧一点一点的衰弱而死,无奈之下又捡起短剑刺向自己,毅然结束了生命,同深爱的人一起通往天国。
虽然《罗朱》和《梁祝》这两部作品都是以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为题材,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前提,都是反映向往美好幸福的爱情生活,却不得不被现实打败。但由于两个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文化环境、爱情观念、悲剧因素都会有所不同。
2 背景不同
《罗朱》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成熟性的悲剧作品。之所以大多数人将其称为浪漫爱情悲剧,是因为作品字里行间流露着乐观开朗的气息。这部浪漫爱情悲剧成于16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英国的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当时的英国正处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期,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权,经济繁荣昌盛。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洋溢着豁达开朗的色彩,体现了他对于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拥有一定的信心。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全新的社会力量被推上历史的舞台,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三观带入历史中,集中表现为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者主张时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出发点,极大的反对教会的权威与神权的独裁,要求人要具有一定的尊严和权力。他们还反对禁止一切追求、享受、爱好。并且反对教会的愚昧无知,从而衬托人的力量和智慧,主张理性的认知事物,提倡探索本真和自然。《罗朱》中所展现的矛盾不仅是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还进一步上升到了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在文艺复兴期间,他们认为爱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用它来冲破封建思想的阻碍,动摇了封建贵族的传统观念。
《梁祝》这一传说产生于宋朝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当时社会的青年男女在表达情感时尤其委婉,大多是眉目传情、语言暗示,或者只能是默默的忍受单相思之苦。当祝英台实在拗不过父亲,只得无奈回家时,梁山伯在十八相送的路上,祝英台大胆的向梁山伯讲自己其实就是家中的小九妹,如此明显的暗示,而梁山伯始终没有被点醒。造成这样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某一个人的错误造成的,而是中国封建礼教的阴影下,男女互相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
2.1 爱情观的差异
西方人性情开朗奔放,追求自由生活,爱情至上,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东方人则含蓄沉稳,尚人伦,重整体。
2.1.1追求自由,解放思想
《罗朱》体现了莎士比亚内心所想要表达的创作创作和思想上的艺术特色。故事发生在两个身世显赫但彼此不共戴天的家族中,偏偏命运捉弄人,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和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一见钟情并坠入爱河,无法自拔。他们置自己家族之间的恩怨仇恨于不管不顾,更谈不上去理会世俗的闲言碎语,一见钟情后便迅速敞开心扉,纷纷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敢于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他们爱的热情澎湃,这种直白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正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自由,解放思想”,极力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莎士比亚把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巧妙的赋予罗密欧与朱丽叶主人公的身上,给人乐观、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罗密欧对待爱情总是表现出勇敢、火热、率真。当他一见钟情于朱丽叶时,瞒着自己的家人朋友,对女主人公进展一系列的秘密追求,时常私下与她偷偷约会。罗密欧勇敢、热情,甚至有些许冲动,以至于在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发展中,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婚姻。当然,这也与朱丽叶的积极面对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是朱丽叶的态度使罗密欧能够不顾一切,奋力前行,开辟一条通往幸福的通道。而朱丽叶在面对罗密欧的热烈追求时,并非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的正面回应,并且内心的想法十分坚定,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心爱的罗密欧在一起,当然,因为彼此心中有爱,所以才会如此的有默契,因为彼此有着共同的目标,所以才会劲往一处使。所以,当凯普莱特逼迫自己的女儿嫁给帕里斯时,朱丽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父亲言听计从,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一心反抗到底,表现出朱丽叶坚持主张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而绝不轻易妥协的决心。很显然,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头到尾都在维护彼此的感情,都在为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做积极的抗争,即便是他们的爱情遇上两个家族的恩怨世仇时,他们也仍不低头,而是勇敢的直面冲突,遇到问题,迎面而上,从不逃避。虽然最后的结局固然是悲剧性的,但是消除了两家多年的积怨,这样伟大的牺牲,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胜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