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悲剧命运

摘 要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小说《活着》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思想获得广大作家及读者的崇仰青睐。本文以余华《活着》中福贵的悲剧命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余华作品的鉴赏,将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理清全文思路;第二部分《活着》福贵悲剧命运通过个人和社会现状的描写,来体现其悲剧命运的发生;第三部分通过当时生活环境、生命意识的缺失及“生死有命”的宿命观,来思考福贵悲剧命运的成因;最后一部分《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的生存启示来一起感悟生命,崇尚生命,思考探索生命意义的所在。
目 录
引 言 1
1 《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的体现 3
1.1 社会悲剧 3
1.2 福贵个人性格悲剧 4
2 《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的成因 6
2.1 无序的生活环境 6
2.2 缺失的生命意识 7
2.3 生死有命的宿命观 8
3 《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的生存启示 9
3.1 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9
3.2 对生命温情的追寻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 言
小说《活着》是余华最有力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让他享获了无数赞誉,更是其文学生涯的一道成功的转变。本文通过写《活着》中福贵的悲剧命运,用“福贵”这一形象作为主体,通过性格、家庭、社会等等来展开生命的意义,并成最后的思考——生命的本质意义。
文革结束后,一大批青年作家开始转战伤痕文学,作品中大都反映了上山下乡的痛苦记忆和人生绝望的转折点,到80年代中后期,挣扎的痛苦得到了最大化的叙述描写,余华的《难逃劫数》,把阴谋和宿命结合的令人窒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现代西方哲学涌入,最初在卡夫卡的熏陶下,其荒诞性、戏剧性的人物故事情节,使余华的作品逐渐转向人文关怀的书写,关注人性、抒写情感。而《活着》就是余华作品转型的分水岭,不在单一的叙述悲惨世界的痛苦,而是注重人自身的救赎与生活,展示作品的价值。比如他们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最先在福贵父亲被气死时他可能没有多大的感触,可是当自己的儿女有庆和晓霞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当时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会的悲哀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作品里作者用常人不能想象理解的冷静豁达,去描绘感悟、思考生命的存在。解读余华的内心世界,不难发现这就是一部内心世界真实的叙述。坎普滕的托马斯说:“纯朴者是何等有福,因为他们享受着极大的宁静。”很大比例上作家基本上都把自己童年的经历当做最大的馈赠。高尔基的《童年》就是以自传来讲述自己对于苦难的感悟,才成就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余华的内心世界就是宁静对待所有事物,而内心的平和源自哪里?余华的童年生活并不如人意,他体会到更多的就是阴暗和冷漠。余华的父亲是位只心想着当出色大夫的人,母亲也是经常在医院值夜班不回家。没有大人的照看关心,只有来自大自己两岁哥哥的戏弄和打闹,这无疑是对内心暴力意识的萌芽唤醒。家对面就是阴森的太平间,可小时候的经历已经让他习以为常,整夜的哭声、冰冷的房间,这似乎是自家门外独有的“风景”。久而久之,他已经对这“风景”免疫并植入内心深处。
在《活着》中,他没有大笔墨的去渲染死亡暴力的恐惧,而是把一个成为农民的一生娓娓道来。文中福贵虽然家道中落,加上妻子儿女、父亲、母亲一个个的离去,但是在没落后仍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而生活着。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与之内心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直抒暴力输出式的方式,来宣泄呐喊这个社会底层的黑暗与不公;到《活着》中用最接近本真的态度,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平淡且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的描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带人们走近生命最真的探寻。
1 《活着》中福贵悲剧命运的体现
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它更应该被赋予更伟大的意义。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已经对死亡产生了麻木,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命运的苦难本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社会的黑暗与阶级的浑浊。他们是那么的脆弱,余华巧用了烘托手法,揭示了民众的脆弱来自哪里?便是当时那无序复杂的社会所造成的。所以余华后期的作品大都如此,悲悯地关注着小阶级人物的生活,并通过一个个悲剧色彩的故事来说明启发当下的人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对抗命运。本节通过社会环境和个人性格的描写来体现其悲剧历程。
1.1 社会悲剧
一个经历过最坏年代的作家,余华出生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民作为阶层里最苦难的人群,那是一个不愿被记忆的时代。在他成人之后,虽然历史的阴霾在逐渐散去,但仍挥不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提出,西方思潮不断进入中国,经历过“文革”中思想专断的知识分子们,更加清晰的知道文化独断的可怕。他们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思潮,从建国初一味地赞颂社会主义到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学,而最初余华的作品也如常,直接叙述的暴力文学,血淋林的揭开了社会民众的伤疤,在《兄弟》一文里,宋凡平去接妻子,被认为反动派,让六个戴红袖章的男子像野兽一样追着打,他根本没有想逃跑,只是上前解释,文章写到:“乱棍瞬间砸到了他的头上,宋凡平头破血流的倒在了墙角,六根木棍疯狂地抽打着他,直到木棍纷纷打断,然后就是12只脚,他们的脚又是踩、又是踢、又是蹬,连续了十多分钟”[1]P23也许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可是这在他奋力反抗时,红袖章将折断后锋利地木棍像刺刀一样刺入了他的腹部,鲜血呼呼地涌出来,可是再次将他打倒,这一次宋凡平开始求饶,他真切的感觉到活着的遥远,最后,他的身体像漏了似的,到处喷溅鲜血回到文中来看,福贵在三年当兵奴役生活里,被折磨殴打不止不说,家中母亲得病没钱治病而死,女儿因生活贫瘠高烧而成了哑巴,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以常人不能想象的程度而真实的发生在了福贵身上
赤裸裸的直面死亡、直击心灵,用余华自己的话来说,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2]P45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正是经历过了文化大革命的锻造,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的实施,一系列社会的变化他既是经历者,同样也是见证者,他更清楚什么可以拯救这个时代下的人们,咆哮暴力是不能感化人们,有可能还会激化矛盾,把命运的思考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用思想的解放作为净化灵魂的洗涤。 是的,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去解读生命的本质,那就是活着。让人们看清本质,活下去是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事情,不去执念于更多的欲望和追求,其实活着就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2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