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北窑洞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从路遥的文学谈起(附件)

摘 要窑洞是陕北人民的代名词,是陕北文化的象征。窑洞不仅具有一定的居住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文中通过路遥作品有关对窑洞的描写与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和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对策继续保护和利用窑洞建筑。 目 录
引言 1
1 窑洞的形成 2
1.1 窑洞形成的自然原因 2
1.2 窑洞形成的社会原因 2
2 陕北窑洞文化的现状 4
3 陕北窑洞文化保护的原因 5
3.1 窑洞是陕北人民的精神支柱 5
3.2 窑洞的大无畏精神 5
3.3 窑洞是陕北人民朴实的象征 5
4 陕北窑洞文化保护的措施 7
4.1 政府的大力支持 7
4.2 陕北人民对窑洞文化的继承 7
4.3 新的技术手段对窑洞的创新 8
5 陕北窑洞文化的开发利用方向 10
5.1 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业” 10
5.2 窑洞的养生文化 10
5.3 窑洞的选址与庆典文化 11
5.4 窑洞的婚俗文化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人民的象征,陕北的历史与人文故事,首先是从窑洞开始,它是人与自然生态结合的典范。窑洞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气息。陕北窑洞是陕北人民朴实的象征,需要陕北人民共同的努力去改变,去创新,将陕北窑洞的独有特色发扬出去。路遥的出身地陕北,是一块贫瘠而广阔的土地。路遥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他的作品中屡次写到窑洞,讲述着窑洞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人们对窑洞深厚的感情。虽然陕北是个贫穷的地方,但是对于陕北人民来说,他们对于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土地却丝毫没有怨言,反而有一种深沉的爱。
1 窑洞的形成
人类上古时期因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平均海拔数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拥有其得天独后的黄土资源,也正是这些黄土资源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窑洞居民。窑洞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说是很平凡的,几乎随处可见。据有关记载,窑洞的建造,最早应该始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情。虽然陕北是个贫穷的地方,但是对于陕北人民来说,他们对于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土地却丝毫没有怨言,反而有一种深沉的爱。
1 窑洞的形成
人类上古时期因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平均海拔数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拥有其得天独后的黄土资源,也正是这些黄土资源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窑洞居民。窑洞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说是很平凡的,几乎随处可见。据有关记载,窑洞的建造,最早应该始于周代,从古留传至今。提及窑洞,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陕北窑洞,路遥在其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将陕北窑洞根据财富和地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窑洞一般深7米左右,高3米左右,宽3米左右,它可以一孔独立而建,也可以十几二十几孔接连而建。陕北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窑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哺育着他的儿女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点燃希望之火,并支撑着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
1.1 窑洞形成的自然原因
就陕北地区的地形而言,千沟万壑,没有足够的土地空间用来修建高楼大夏,而窑洞的建造既适合于山坡,又适合于平地。《平凡的世界》中写到“走出一段路后,就是田家圪崂——一个小山窝里,土窑石窑,挨家挨户;高低错落,层层叠叠。”[1]P42可见窑洞在陕北发展能够更好地选址。窑洞就像一个坚强而勇敢的陕北人一样,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们总是能够在夹缝中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体现出自立更生的延安精神。
贾平凹在其小说《秦腔》中具体提及窑洞形成的自然原因“陕北地区的黄土深可达至一二百米,很难渗水,直立性很强,同时陕北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这些基础条件都为冬暖夏凉,不需木材的陕北窑洞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2]P102
1.2 窑洞形成的社会原因
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有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要盖瓦屋是很困难的,而窑洞的建造正与陕北地区丰富的黄土资源相合,在《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人大部分居住就是土窑洞。因此建窑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能达到省工省钱的效果,所以窑洞在某种意义上是农村和贫穷的象征。
据历史记载,陕北曾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们经常要迁徙避难。然而窑洞的建造施工简便,造价低廉,而且可以就地取材,省工省力,所以当时只要战火一起,人们弃窑而去,也无太大的损失。
2 陕北窑洞文化的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发展与进步。窑洞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先富起来的人民迫切地希望能够购买商品房,所以很多地区出现了“弃窑购房”的现象。2006年延安市杨家岭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杨家岭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区购买商品房,其中年轻一代占大多数。又因为受2013年的雨水灾害,促使很多窑洞过水倒塌,所以陕北人民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因此施工粗糙、能耗极高的简易砖混房在黄土高原的村镇里已是随处可见,陕北窑洞文化的发展正受到严重性的挑战。
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在陕北地区窑洞的建造越来越少,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多用于旅游业的发展,如“红色旅游”。随着高楼大夏的不断涌现,窑洞建造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及生活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在是否继续发展窑洞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作为一个典型的陕北汉子,路遥对窑洞的理解尤为深刻。虽然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和知识的熏陶,但同时他也拥有了道德的负荷,因此他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在他笔下的孙少平、高加林等都是一个矛盾体。就目前的发展而言,窑洞的发展在陕北地区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因此,陕北窑洞文化的发展也形势不容乐观。

2013年受雨水灾害倒塌的窑洞
3 陕北窑洞文化保护的原因
3.1 窑洞是陕北人民的精神支柱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的活化石,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到:“秀莲听他说完,在被窝里抬起半个光身子,高兴地:“如果能赚这么一笔钱,那咋们不光能打土窑,就是箍几孔石窑洞也够了!”[3]P213从秀莲的话中不难看出陕北人民对窑洞的渴望,对家的向往。拥有窑洞是每个陕北人民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对于陕北人民来说,有了窑洞就意味着有了家,有了归属感,有了安全感。
3.2 窑洞的大无畏精神
“由于土层厚,窑洞又具有了防空,防火,防震得功能。从窑洞的结构来看,他是黄土与石头的结合体,如果说窑洞内不幸失火,一孔之内失火,就算自家烧个精光,也不会殃及邻窑。”[4]P23而且窑洞具有防震的功能,它能将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度压到最小,因此,在陕北地区居住窑洞,不用担心地震灾害。这不仅是窑洞所具有的精神,同时也是纯朴的陕北人民人民所具有的精神——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伤害别人的大无畏精神。
3.3 窑洞是陕北人民朴实的象征
据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矿物成分有60多种,以石英构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6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