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井四奇人(附件)
摘 要《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讽刺意味的小说,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刻画了市井四奇人,他们淡泊名利,却才华横溢。市井四奇人各个身怀绝技,且具有文人气质。四奇人的突出特点不仅隐射了当时社会制度存在的弊端,还反映了作者对儒生精神追求的一种思考。在艺术效果上,对四奇人的描绘不仅讽刺了科举制度,还为我们树立了文人榜样。
目 录
1 引言 1
2 四奇人的特点 2
2.1 淡泊名利 2
2.2 才华横溢 3
3 四奇人的产生原因 5
3.1 社会因素 5
3.2 个人因素 6
4 四奇人的艺术效果 8
4.1 讽刺了科举制度 8
4.2 树立了文人榜样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这样的评论: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1]P191
吴敬梓通过各种描写手法进行讽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封建时代儒生们的各种真实生活,刻画了醉心举业、思想僵化、言行愚蠢的迂腐儒生,为人虚伪、善于钻营、泯灭人性的丑陋儒生,才华横溢、不慕名利、精神自由的真正儒生等形象。在小说快要结束时出现的“市井四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这四人不仅能够自食其力,有着特定的生存技能,同时又精通琴棋书画,有着各自的特长。吴敬梓对于四奇人的描写不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既具有作为市民阶层的一面,又有着文人雅事所特有的儒雅一面,这种集两者于一身的特殊之处,是独立于儒林之外的区别于其他儒生的突出标志,因此,深入研究《儒林外史》中的四奇人对了解作者的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2 四奇人的特点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点。小说人物按照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达官显贵之人,这一类人的故事推进最主要的就是依托于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由于身份比一般人要高贵,所以前来谄媚的人也多如牛毛。而他们自身没有多少学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却和豪绅们相互勾结,收钱卖官,唯利是图;第二类是地主豪绅,这一类人因为本身的家产丰厚,并攀附官僚阶层,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而且喜欢附庸风雅;第三类是崇尚科举的儒生,这一类人终身以参加科考为荣,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爱做学问却并无真才实学。第四类是有才华的隐士,他们才华横溢,不慕名利,追求独特的精神境界,甘愿做一名隐士并与世隔绝。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市井四奇人却独树一帜,他们的出现犹如星星之火,代表着吴敬梓的希望之光。他们不被生活所束缚,不图功名利禄,有着自己的谋生之道,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们无欲无求,世事无争,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2.1 淡泊名利
《儒林外史》中的儒生通常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甚至清高自用。例如周进,到了五十多岁还在参加科考。例如范进,中举之后惹人发笑的疯癫行为。再例如出生富贵的公子们,爱好作诗、广结名士、游山玩水、附庸风雅。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是在于追求功名利禄。
四奇人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而且还有着各自的谋生之道。这与那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儒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豁达大方的盖宽,在自己二十多岁时,家中有钱,开当铺,有田地,还有洲场,自己并没有因为有一点钱财而沾沾自喜,反而利用这些现有的资金投在自己爱好的诗画中,还施舍给那些需要的才子们。即使最后落得一贫如洗,却并没有气馁,反而开起了茶馆。这种白手起家的执着精神是一般市井小民没有的。
在寺院安身的季遐年,自小无家无业,却有着爱写字的独特爱好。他将自己的爱好和生存技能融为一体,以变卖自己的字为生。他的字和他的个性一样,随性,不造作,能自创格调和笔性。
洒脱的王太,祖辈都是卖菜的,到了自己的父亲手里没能保住菜园而被迫卖掉。然而王太自小爱下围棋,自从父亲去世,他并没有因此堕落或一蹶不振,反而白手起家,以卖火纸筒为生。这种对待生活豁达而又洒脱的态度是在当时的封建科举社会里最难能可贵的。
不慕名利的荆元,接手了祖辈流传下来的裁缝这一行业,继承了祖传独门绝技。在业余生活中弹琴、写字、作诗,并经常与知音相聚。这是荆元选择的一种洒脱而又自由的生活方式。
四奇人的才能是《儒林外史》中的其他任何儒林人士都不能比的,他们是独立于科举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存在。与追寻功名利禄的儒林人士不同是,盖宽、季遐年、王太、荆元四人选择的谋生手段是一种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体现,他们不在乎财富的多少,只关注自己精神上的自由,能够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保持独立的自我。这在当时,是最难能可贵的。
2.2 才华横溢
吴敬梓笔下的四奇人与众不同,虽然身份是市井平民,但是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们性格执拗,极富有个性,生活上随心所欲,不慕名利。写字的季遐年,自小爱下围棋的王太,作诗绘画的盖宽,弹琴作诗写字的荆元,由于四人具备这些文人特点,又才华横溢,所以在市井阶层之中堪称奇人。
生活随意简单的季遐年,对待写字的态度却是极其认真仔细,不拘一格,随意认真而又洒脱。字写得最好的他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由着自己的笔性创作自己的格调。
“到写字的时候,要三四个人替他拂着纸,他才写。一些拂的不好,他就要骂、要打。却是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2]P349
这段内容鲜明地突出他不拘小节的独特个性。写字得到的笔资,用吃饭剩下的钱资助不相识的穷人,更加彰显他洒脱的风范。
王太的谦虚与豁达,通过与马先生下棋便彰显出来了。由于他穿着衣衫褴褛,动作推推搡搡想要上前去看下棋,不料众人对其加以蔑视。众人本想让其出丑,没想到却被王太绝妙的棋艺所折服。王太之前因为外貌形象被众人鄙夷,后来因为精湛的棋艺备受众人追捧,皆要与之喝酒。众人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尽显其阿谀奉承的丑态。即便如此,王太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王太的这种看透世俗红尘、拂袖而去,随意而又潇洒的态度令人折服。
盖宽是个惜才之人,自愿为才子花费自己的钱财。同时,他对诗画的喜爱达到了疯狂痴迷的程度。盖宽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盖宽拥有豪爽,洒脱,爱憎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个性。他为诗画不惜花光家中财产,导致家道中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堕落沦丧,反而白手起家,做起自己的小本生意。即使家中贫困,也依旧不放弃看诗画画。“他家各样的东西都变卖尽了,只有这些心爱的古书是不肯卖的。”[2]P352盖宽这种忘我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他看透人情冷暖,并在读古人圣贤诗书中去追寻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闲暇时还以画画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目 录
1 引言 1
2 四奇人的特点 2
2.1 淡泊名利 2
2.2 才华横溢 3
3 四奇人的产生原因 5
3.1 社会因素 5
3.2 个人因素 6
4 四奇人的艺术效果 8
4.1 讽刺了科举制度 8
4.2 树立了文人榜样 9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1 引言
《儒林外史》这部讽刺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这样的评论: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1]P191
吴敬梓通过各种描写手法进行讽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封建时代儒生们的各种真实生活,刻画了醉心举业、思想僵化、言行愚蠢的迂腐儒生,为人虚伪、善于钻营、泯灭人性的丑陋儒生,才华横溢、不慕名利、精神自由的真正儒生等形象。在小说快要结束时出现的“市井四奇人”:季遐年写字、王太卖火纸筒、盖宽开茶馆、荆元做裁缝,这四人不仅能够自食其力,有着特定的生存技能,同时又精通琴棋书画,有着各自的特长。吴敬梓对于四奇人的描写不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既具有作为市民阶层的一面,又有着文人雅事所特有的儒雅一面,这种集两者于一身的特殊之处,是独立于儒林之外的区别于其他儒生的突出标志,因此,深入研究《儒林外史》中的四奇人对了解作者的思想具有深刻意义。
2 四奇人的特点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点。小说人物按照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达官显贵之人,这一类人的故事推进最主要的就是依托于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由于身份比一般人要高贵,所以前来谄媚的人也多如牛毛。而他们自身没有多少学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却和豪绅们相互勾结,收钱卖官,唯利是图;第二类是地主豪绅,这一类人因为本身的家产丰厚,并攀附官僚阶层,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而且喜欢附庸风雅;第三类是崇尚科举的儒生,这一类人终身以参加科考为荣,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爱做学问却并无真才实学。第四类是有才华的隐士,他们才华横溢,不慕名利,追求独特的精神境界,甘愿做一名隐士并与世隔绝。
然而,《儒林外史》中的市井四奇人却独树一帜,他们的出现犹如星星之火,代表着吴敬梓的希望之光。他们不被生活所束缚,不图功名利禄,有着自己的谋生之道,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他们无欲无求,世事无争,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2.1 淡泊名利
《儒林外史》中的儒生通常按部就班,人云亦云,甚至清高自用。例如周进,到了五十多岁还在参加科考。例如范进,中举之后惹人发笑的疯癫行为。再例如出生富贵的公子们,爱好作诗、广结名士、游山玩水、附庸风雅。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是在于追求功名利禄。
四奇人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而且还有着各自的谋生之道。这与那些爱好附庸风雅的儒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豁达大方的盖宽,在自己二十多岁时,家中有钱,开当铺,有田地,还有洲场,自己并没有因为有一点钱财而沾沾自喜,反而利用这些现有的资金投在自己爱好的诗画中,还施舍给那些需要的才子们。即使最后落得一贫如洗,却并没有气馁,反而开起了茶馆。这种白手起家的执着精神是一般市井小民没有的。
在寺院安身的季遐年,自小无家无业,却有着爱写字的独特爱好。他将自己的爱好和生存技能融为一体,以变卖自己的字为生。他的字和他的个性一样,随性,不造作,能自创格调和笔性。
洒脱的王太,祖辈都是卖菜的,到了自己的父亲手里没能保住菜园而被迫卖掉。然而王太自小爱下围棋,自从父亲去世,他并没有因此堕落或一蹶不振,反而白手起家,以卖火纸筒为生。这种对待生活豁达而又洒脱的态度是在当时的封建科举社会里最难能可贵的。
不慕名利的荆元,接手了祖辈流传下来的裁缝这一行业,继承了祖传独门绝技。在业余生活中弹琴、写字、作诗,并经常与知音相聚。这是荆元选择的一种洒脱而又自由的生活方式。
四奇人的才能是《儒林外史》中的其他任何儒林人士都不能比的,他们是独立于科举制度之外的另一种存在。与追寻功名利禄的儒林人士不同是,盖宽、季遐年、王太、荆元四人选择的谋生手段是一种蔑视权贵、淡泊名利的体现,他们不在乎财富的多少,只关注自己精神上的自由,能够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保持独立的自我。这在当时,是最难能可贵的。
2.2 才华横溢
吴敬梓笔下的四奇人与众不同,虽然身份是市井平民,但是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们性格执拗,极富有个性,生活上随心所欲,不慕名利。写字的季遐年,自小爱下围棋的王太,作诗绘画的盖宽,弹琴作诗写字的荆元,由于四人具备这些文人特点,又才华横溢,所以在市井阶层之中堪称奇人。
生活随意简单的季遐年,对待写字的态度却是极其认真仔细,不拘一格,随意认真而又洒脱。字写得最好的他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由着自己的笔性创作自己的格调。
“到写字的时候,要三四个人替他拂着纸,他才写。一些拂的不好,他就要骂、要打。却是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2]P349
这段内容鲜明地突出他不拘小节的独特个性。写字得到的笔资,用吃饭剩下的钱资助不相识的穷人,更加彰显他洒脱的风范。
王太的谦虚与豁达,通过与马先生下棋便彰显出来了。由于他穿着衣衫褴褛,动作推推搡搡想要上前去看下棋,不料众人对其加以蔑视。众人本想让其出丑,没想到却被王太绝妙的棋艺所折服。王太之前因为外貌形象被众人鄙夷,后来因为精湛的棋艺备受众人追捧,皆要与之喝酒。众人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尽显其阿谀奉承的丑态。即便如此,王太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王太的这种看透世俗红尘、拂袖而去,随意而又潇洒的态度令人折服。
盖宽是个惜才之人,自愿为才子花费自己的钱财。同时,他对诗画的喜爱达到了疯狂痴迷的程度。盖宽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盖宽拥有豪爽,洒脱,爱憎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个性。他为诗画不惜花光家中财产,导致家道中落,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堕落沦丧,反而白手起家,做起自己的小本生意。即使家中贫困,也依旧不放弃看诗画画。“他家各样的东西都变卖尽了,只有这些心爱的古书是不肯卖的。”[2]P352盖宽这种忘我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他看透人情冷暖,并在读古人圣贤诗书中去追寻自己的内心感受,在闲暇时还以画画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