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瑞斯忒亚看希腊人的命运观(附件)
摘 要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来看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是认识古希腊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更是理解古希腊悲剧的重要方法。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是古希腊经典悲剧中的主要观点,从文献可知古希腊悲剧大多数表现的都是人与命运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故而被后人称为“命运悲剧”。他们认为命运是一种超越人力甚至是凌驾于神力之上的神秘的巨大力量,人类自身的命运是无法抗拒这一力量只能选择顺从。《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正是古希腊人的悲剧主义命运观的集中表现,通过分析其中的情节及人物,我们可以感悟出:尽管命运是神定的并且是不可更改的,但人与命运的抗争的事迹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勇气、坚强意志及自主的精神却是值得人赞扬的。哪怕是势单力薄的女性,也有属于自己的风采,点点滴滴的情节、对话、形象构成了这部经典的史诗,组成了古希腊的悲剧精神,也被后世之人广泛传唱。目 录
引言 1
1 悲剧命运观 2
1.1 环境对命运的影响 2
1.2 悲剧命运的具体写照 3
1.3 道德观对命运的影响 4
2 宿命论的主宰 6
2.1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 6
2.2 《俄瑞斯忒亚》中的宿命论 6
3 女性反抗命运意识的觉醒 8
3.1 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反抗一时的觉醒 8
3.2 古希腊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反映了古希腊人命运观的发展。从最初的宿命论,一切都逃不过神的旨意,宿命起源于“人所特有的行动”[1]P262人只要按照神的旨意去做就会站在正义的一面,逐渐发展到人性的觉醒。从第一部作品《阿伽门农》开始,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阿伽门农是一位伟大的人类领袖,他作为远征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当希腊远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在部队开始汇集的时候,海上突起的逆风,令希腊战船无法开航,阿伽门农作为统帅,毅然作出决定,阿伽门农将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格湿亚杀掉,以祭祀希腊神话中的女猎神阿尔忒弥斯,来平息神的怒气,从而获得了海上的顺风,《俄瑞斯忒亚》第二部剧作《奠酒人》,则主要是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他在长大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库罗斯的笔下,阿伽门农是一位伟大的人类领袖,他作为远征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当希腊远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在部队开始汇集的时候,海上突起的逆风,令希腊战船无法开航,阿伽门农作为统帅,毅然作出决定,阿伽门农将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格湿亚杀掉,以祭祀希腊神话中的女猎神阿尔忒弥斯,来平息神的怒气,从而获得了海上的顺风,《俄瑞斯忒亚》第二部剧作《奠酒人》,则主要是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他在长大后发现了母亲杀死自己的父亲的丑恶,因而觉醒,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判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从而为父报仇,因为违背了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原则而受到神话中复仇女神欧墨尼得斯的迫害。《俄瑞斯忒亚》的第三部剧是《厄默尼德》,主要是通过写雅典城邦的庇护女神雅典娜,她创立了阿雷奥帕格法庭,以审理复仇女神欧墨尼得斯对杀母为父复仇的俄瑞斯忒斯的控诉,通过审判和投票,以雅典庇护女神雅典娜的一票为关键,从而宣判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无罪。这一过程,正是从最开始的时候,一切为了神的旨意,遵从和祭祀神,甚至需要自己亲身女儿的性命来祭典,反映了最初的时候神秘的宿命论对希腊命运观的主宰,因为人与神之间的冲突在于“精神的力量以及它们之中的差异对立”[1]P270。而后俄瑞斯忒亚通过自己的判断,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正是从人类人性觉醒的角度,去对高高在上的神的反抗,也是人类命运观的转变,由最初的宿命论的主宰开始觉醒。而最后一部中,通过对希腊女神雅典娜的描写,进一步从神的角度肯定了人性的觉醒。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具有与《荷马史诗》相同的价值地位,它成功地塑造了在《荷马史诗》中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和俄瑞斯忒亚。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是俄瑞斯忒亚命运主题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对俄瑞斯忒亚主题做出的最完整的叙述。是埃斯库罗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本剧一共有三部,即《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欧墨尼得》。
1 悲剧命运观
1.1 环境对命运的影响
处在公元前五世纪时的爱琴海沿岸,当时的古希腊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的雅典诸城邦,僭主政治已经被废除,民主的奴隶制度正在形成期,正是在这一片公平和民主的土地上,蕴育了伟大的古希腊悲剧。 在当时,才从神话改编成的戏剧里,悲剧占据主导地位:
悲剧刚开始发展,就扩大了它的题材,写酒神故事以外的神话和英雄传说,这些题材大多取自荷马史诗。神话和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的最古老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科学、哲学、艺术等等,既有现实成分,也有幻想成分。古希腊神话的最显著特点是神和人同形同性,神的生活与人的生活非常相似。[2]P3
实际上,古希腊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其中的众多神话和传说,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俄瑞斯忒亚》这一系列戏剧就是古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也正是由于古希腊戏剧的这个典型特点,古希腊戏剧一般来说,都是表现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的内容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古希腊的戏剧诗人,可以通过改编内容和情节及人物的设定,从而对神话和英雄传说作出他们自己的解释,而作家的思想观和认知方式的不同,就会使作品带上强烈的个人烙印,通过变动戏剧中的细节来求得符合他们自己的独特解释。今天我们再看希腊悲剧之时,总会觉得作品中处处都反映着古希腊的侧影和精神,似乎缺乏现代意义上所谓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就缺乏现实性,他们一样是古希腊人民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正是如此,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古希腊人的一些基本观念,他们对民主的终身追求,对恶劣大自然的顽强反抗,对社会的理性思考等等。在俄瑞斯忒亚主题里可以了解到的便是,古老的希腊人民的命运观广泛的被当时的神喻启示所影响。俄瑞斯忒亚作为古老而常青的经典母题,被历史上乃至今天各个时代的诸多戏剧家们所青睐,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改编创作,借以展示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寄寓着他们对现实世界中悖谬生活的反抗,一次次地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而且其中蕴涵的悲剧之美在历经岁月的变迁之后,也从未曾失色过。
1.2 悲剧命运的具体写照
在西方的美学传统里,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黑格尔,他们都赋予了悲剧以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借以引起同情和怜悯而使心灵得到净化”[3]P12,黑格尔把悲剧置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上,赋予它艺术界桂冠的称号,并将之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高潮。在西方的诗学体系中,戏剧是兼有史诗的客观性和抒情诗的主观性,同时以语言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世间物质性的束缚,成为观念性最强的艺术。所以戏剧诗歌不仅是诗的巅峰形式,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高峰。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艺术价值极为推崇,而且他对悲剧的美学分析,也作出了超越以往的巨大贡献,他在分析悲剧的美时,主要运用了辩证思想对悲剧中的矛盾以及冲突,作出较为详尽与细致的分析。
在《俄瑞斯忒亚》这三部剧中,人类的意识正是在冲突中显现出来的,“在希腊悲剧里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恶意,罪行,卑鄙或是单纯的灾祸,盲目性之类,而是对某一行为的伦理的辩护理由”[4]P279,在剧中的冲突中的人物,他们的行为不是盲目顺从神的旨意,也不是盲目听从神的安排,他们本身是有意识的,带有反抗精神的,对既定命运和自己的选择总会有相反的认同,但是结果都清晰可见,此时的抗争同样是苍白无力的,人永远无法违背神,而悲剧的产生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因果,例如在《阿伽门农》中,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对于丈夫阿伽门农的仇恨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着诸多原因的,她是为了替她可怜被害的女儿复仇,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人妻的尊严作为母亲的权利。对于这种有意识谋杀了自己的丈夫阿伽门农的行为的后果,她是很明白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怎能违背男性的意志?怎能有公平正义的对待?所以在面对歌唱队的质问时,她的辩白显得单薄,甚至连自己也无法保护。而在《奠酒人》中,阿伽门农和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他们的儿子俄瑞斯忒亚,也是在意识清醒之时受到神的暗示和妹妹的鼓励,有意地要完成了为父复仇的伟大举动
引言 1
1 悲剧命运观 2
1.1 环境对命运的影响 2
1.2 悲剧命运的具体写照 3
1.3 道德观对命运的影响 4
2 宿命论的主宰 6
2.1 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 6
2.2 《俄瑞斯忒亚》中的宿命论 6
3 女性反抗命运意识的觉醒 8
3.1 克吕泰墨斯特拉的反抗一时的觉醒 8
3.2 古希腊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引言
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反映了古希腊人命运观的发展。从最初的宿命论,一切都逃不过神的旨意,宿命起源于“人所特有的行动”[1]P262人只要按照神的旨意去做就会站在正义的一面,逐渐发展到人性的觉醒。从第一部作品《阿伽门农》开始,在埃斯库罗斯的笔下,阿伽门农是一位伟大的人类领袖,他作为远征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当希腊远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在部队开始汇集的时候,海上突起的逆风,令希腊战船无法开航,阿伽门农作为统帅,毅然作出决定,阿伽门农将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格湿亚杀掉,以祭祀希腊神话中的女猎神阿尔忒弥斯,来平息神的怒气,从而获得了海上的顺风,《俄瑞斯忒亚》第二部剧作《奠酒人》,则主要是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他在长大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库罗斯的笔下,阿伽门农是一位伟大的人类领袖,他作为远征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当希腊远征军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就是在部队开始汇集的时候,海上突起的逆风,令希腊战船无法开航,阿伽门农作为统帅,毅然作出决定,阿伽门农将他自己的亲生女儿伊菲格湿亚杀掉,以祭祀希腊神话中的女猎神阿尔忒弥斯,来平息神的怒气,从而获得了海上的顺风,《俄瑞斯忒亚》第二部剧作《奠酒人》,则主要是写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他在长大后发现了母亲杀死自己的父亲的丑恶,因而觉醒,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判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从而为父报仇,因为违背了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原则而受到神话中复仇女神欧墨尼得斯的迫害。《俄瑞斯忒亚》的第三部剧是《厄默尼德》,主要是通过写雅典城邦的庇护女神雅典娜,她创立了阿雷奥帕格法庭,以审理复仇女神欧墨尼得斯对杀母为父复仇的俄瑞斯忒斯的控诉,通过审判和投票,以雅典庇护女神雅典娜的一票为关键,从而宣判俄瑞斯忒斯为父复仇的无罪。这一过程,正是从最开始的时候,一切为了神的旨意,遵从和祭祀神,甚至需要自己亲身女儿的性命来祭典,反映了最初的时候神秘的宿命论对希腊命运观的主宰,因为人与神之间的冲突在于“精神的力量以及它们之中的差异对立”[1]P270。而后俄瑞斯忒亚通过自己的判断,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正是从人类人性觉醒的角度,去对高高在上的神的反抗,也是人类命运观的转变,由最初的宿命论的主宰开始觉醒。而最后一部中,通过对希腊女神雅典娜的描写,进一步从神的角度肯定了人性的觉醒。
《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在古希腊文学史上,具有与《荷马史诗》相同的价值地位,它成功地塑造了在《荷马史诗》中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和俄瑞斯忒亚。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是俄瑞斯忒亚命运主题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也是对俄瑞斯忒亚主题做出的最完整的叙述。是埃斯库罗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而成的戏剧,本剧一共有三部,即《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欧墨尼得》。
1 悲剧命运观
1.1 环境对命运的影响
处在公元前五世纪时的爱琴海沿岸,当时的古希腊正处于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当时的雅典诸城邦,僭主政治已经被废除,民主的奴隶制度正在形成期,正是在这一片公平和民主的土地上,蕴育了伟大的古希腊悲剧。 在当时,才从神话改编成的戏剧里,悲剧占据主导地位:
悲剧刚开始发展,就扩大了它的题材,写酒神故事以外的神话和英雄传说,这些题材大多取自荷马史诗。神话和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的最古老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科学、哲学、艺术等等,既有现实成分,也有幻想成分。古希腊神话的最显著特点是神和人同形同性,神的生活与人的生活非常相似。[2]P3
实际上,古希腊文明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它其中的众多神话和传说,一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俄瑞斯忒亚》这一系列戏剧就是古希腊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也正是由于古希腊戏剧的这个典型特点,古希腊戏剧一般来说,都是表现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的内容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古希腊的戏剧诗人,可以通过改编内容和情节及人物的设定,从而对神话和英雄传说作出他们自己的解释,而作家的思想观和认知方式的不同,就会使作品带上强烈的个人烙印,通过变动戏剧中的细节来求得符合他们自己的独特解释。今天我们再看希腊悲剧之时,总会觉得作品中处处都反映着古希腊的侧影和精神,似乎缺乏现代意义上所谓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些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就缺乏现实性,他们一样是古希腊人民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正是如此,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古希腊人的一些基本观念,他们对民主的终身追求,对恶劣大自然的顽强反抗,对社会的理性思考等等。在俄瑞斯忒亚主题里可以了解到的便是,古老的希腊人民的命运观广泛的被当时的神喻启示所影响。俄瑞斯忒亚作为古老而常青的经典母题,被历史上乃至今天各个时代的诸多戏剧家们所青睐,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改编创作,借以展示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寄寓着他们对现实世界中悖谬生活的反抗,一次次地焕发出新的时代精神。而且其中蕴涵的悲剧之美在历经岁月的变迁之后,也从未曾失色过。
1.2 悲剧命运的具体写照
在西方的美学传统里,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德国的黑格尔,他们都赋予了悲剧以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借以引起同情和怜悯而使心灵得到净化”[3]P12,黑格尔把悲剧置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上,赋予它艺术界桂冠的称号,并将之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高潮。在西方的诗学体系中,戏剧是兼有史诗的客观性和抒情诗的主观性,同时以语言作为艺术的表现手段,最大限度地摆脱了世间物质性的束缚,成为观念性最强的艺术。所以戏剧诗歌不仅是诗的巅峰形式,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高峰。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艺术价值极为推崇,而且他对悲剧的美学分析,也作出了超越以往的巨大贡献,他在分析悲剧的美时,主要运用了辩证思想对悲剧中的矛盾以及冲突,作出较为详尽与细致的分析。
在《俄瑞斯忒亚》这三部剧中,人类的意识正是在冲突中显现出来的,“在希腊悲剧里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恶意,罪行,卑鄙或是单纯的灾祸,盲目性之类,而是对某一行为的伦理的辩护理由”[4]P279,在剧中的冲突中的人物,他们的行为不是盲目顺从神的旨意,也不是盲目听从神的安排,他们本身是有意识的,带有反抗精神的,对既定命运和自己的选择总会有相反的认同,但是结果都清晰可见,此时的抗争同样是苍白无力的,人永远无法违背神,而悲剧的产生正是他们自己种下的因果,例如在《阿伽门农》中,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对于丈夫阿伽门农的仇恨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着诸多原因的,她是为了替她可怜被害的女儿复仇,是为了维护自己作为人妻的尊严作为母亲的权利。对于这种有意识谋杀了自己的丈夫阿伽门农的行为的后果,她是很明白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怎能违背男性的意志?怎能有公平正义的对待?所以在面对歌唱队的质问时,她的辩白显得单薄,甚至连自己也无法保护。而在《奠酒人》中,阿伽门农和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他们的儿子俄瑞斯忒亚,也是在意识清醒之时受到神的暗示和妹妹的鼓励,有意地要完成了为父复仇的伟大举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