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登高看其登高情结(附件)
摘 要登高诗是古代诗人创作的习见题材,诗人常因登高而触景生情,援笔为诗则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胸臆。杜甫的一首《登高》,是古今登高诗的代表之作。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杜甫这首登高诗,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对眼前景的描写与壮志难酬的愤激以及思乡的情怀交汇起来,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在总结古代文人雅士登高时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以《登高》诗为主体展开剖析,并结合当时的环境,再辅之以杜甫其他作品,阐明其所蕴含的登高情结。目 录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
1.1 登高的起源 1
1.2 登高目的 1
1.3 登高抒发的情感 2
2 《登高》抒发的情结 5
2.1 《登高》的背景 5
2.2 《登高》所含登高情结 5
2.2.1 漂泊万里,日暮思愁的情结 5
2.2.2 叹时世动荡,忧国伤时的情结 6
2.2.3 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情结 6
3 《登高》与其它登高诗比较 8
3.1 忧国忧民、情景交融 8
3.2 愁到深处不胜愁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大多描写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疾苦等诸多真实场景。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时刻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创作方面,杜甫善于在古典诗歌多种体制之中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最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特别对他的七言律诗《登高》,后人多给予极高的评价。
《登高》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然而地方军阀却乘机你争我抢,霸占土地,国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创作出这首被后人称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佳作。该诗不仅体现诗人漂泊万里,壮志难酬的悲凉,更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本文主要以《登高》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分析,以探究杜甫的登高情结。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登高》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然而地方军阀却乘机你争我抢,霸占土地,国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创作出这首被后人称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佳作。该诗不仅体现诗人漂泊万里,壮志难酬的悲凉,更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本文主要以《登高》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分析,以探究杜甫的登高情结。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1 登高的起源
登高是我国古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它和我国的重阳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望远的风俗。人们携酒登高望远,以畅秋志。实际上,古代的登高望远并不一定限于重阳节这一天,只要有兴致,有登高遥望的雅兴,都可以邀约亲朋好友同赴高处,边赏景边叙情。特别是古代文人,聚会郊游、临风把酒、登高赋志乃是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高已经演变成古代文人的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人舞文挥墨的重要时机,于是登高便和古代文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登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是为着某种特定的需要,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对于文人雅士,登高则往往从一种日常活动逐渐变成带有特别意蕴的活动。诗人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融于登高时所见的景物中,从而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文人登高目进行剖析,为下文品味《登高》奠定基础。
1.2 登高目的
在古代,人们大多会因重阳旧俗而登高。重阳节这一天,正是深秋开始,天高气爽,遍地菊花,是登高远眺,饮酒赏菊,抒发情怀的好时光。每当此时,许多文人雅士,常常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边赏菊饮酒,一边吟诗抒怀,于是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尤其以唐诗为多。且举一例: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1]P506
古人常借登高之机,相互切磋学问。登高的规模可大可小,少则几人,多至数十人,或是亲朋好友相约、或是文人雅士宴集。流传至今的“登高”佳作不胜枚举。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等,都是在登高望远,举酒宴客一类的文宴中诞生的。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2]P73
登高之时,纵览景物,也多会借景抒怀。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相契合,故当羁旅漂泊之时,文人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二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试读下面这首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3]P218
诗人们登高之际,常常借助今昔比照,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由此更加理性地正视现实和人生。再看下面这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P231
1.3 登高抒发的情感
杜甫的《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更多的其它登高诗往往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的具体呈现,有时也蕴含着高尚气节和理想。
登高情结可以说是诗人登高触景所抒发的一种情愫。尽管“迁客骚人”登高时多因各自的遭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但还不免有许多相同的感受。正所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登高赏景取乐是古人登高遥望的重要内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欣赏到更广阔的美景;跳出自己狭窄的视野,给自己心灵更加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自己的心境尽情翱翔于自然,寻觅登高之乐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P74
诗人们在天气晴朗的晚春三月,在兰亭设宴集会,抬头仰望,宇宙浩渺无边,低头俯瞰,万物种类繁多,于是放眼纵览,舒展胸怀,尽情享受登高所见所闻的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这种情怀的写照。
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5]P72
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许多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时光匆匆,人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
1.1 登高的起源 1
1.2 登高目的 1
1.3 登高抒发的情感 2
2 《登高》抒发的情结 5
2.1 《登高》的背景 5
2.2 《登高》所含登高情结 5
2.2.1 漂泊万里,日暮思愁的情结 5
2.2.2 叹时世动荡,忧国伤时的情结 6
2.2.3 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情结 6
3 《登高》与其它登高诗比较 8
3.1 忧国忧民、情景交融 8
3.2 愁到深处不胜愁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大多描写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生活疾苦等诸多真实场景。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时刻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创作方面,杜甫善于在古典诗歌多种体制之中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最终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特别对他的七言律诗《登高》,后人多给予极高的评价。
《登高》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然而地方军阀却乘机你争我抢,霸占土地,国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创作出这首被后人称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佳作。该诗不仅体现诗人漂泊万里,壮志难酬的悲凉,更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本文主要以《登高》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分析,以探究杜甫的登高情结。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登高》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67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整整四年了,然而地方军阀却乘机你争我抢,霸占土地,国家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创作出这首被后人称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佳作。该诗不仅体现诗人漂泊万里,壮志难酬的悲凉,更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本文主要以《登高》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分析,以探究杜甫的登高情结。
1 古代文人登高情结
1.1 登高的起源
登高是我国古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它和我国的重阳节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望远的风俗。人们携酒登高望远,以畅秋志。实际上,古代的登高望远并不一定限于重阳节这一天,只要有兴致,有登高遥望的雅兴,都可以邀约亲朋好友同赴高处,边赏景边叙情。特别是古代文人,聚会郊游、临风把酒、登高赋志乃是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高已经演变成古代文人的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人舞文挥墨的重要时机,于是登高便和古代文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登高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是为着某种特定的需要,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然而对于文人雅士,登高则往往从一种日常活动逐渐变成带有特别意蕴的活动。诗人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融于登高时所见的景物中,从而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文人登高目进行剖析,为下文品味《登高》奠定基础。
1.2 登高目的
在古代,人们大多会因重阳旧俗而登高。重阳节这一天,正是深秋开始,天高气爽,遍地菊花,是登高远眺,饮酒赏菊,抒发情怀的好时光。每当此时,许多文人雅士,常常登上高处,欣赏深秋的美景,一边赏菊饮酒,一边吟诗抒怀,于是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尤其以唐诗为多。且举一例: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1]P506
古人常借登高之机,相互切磋学问。登高的规模可大可小,少则几人,多至数十人,或是亲朋好友相约、或是文人雅士宴集。流传至今的“登高”佳作不胜枚举。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等,都是在登高望远,举酒宴客一类的文宴中诞生的。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2]P73
登高之时,纵览景物,也多会借景抒怀。正因登高和古代文人心理相契合,故当羁旅漂泊之时,文人登高的渴望总是在所难免。登高一则可以饱览风光,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二则可以放松身心,或抒发心志,或排遣郁闷,可谓一举两得,试读下面这首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3]P218
诗人们登高之际,常常借助今昔比照,表达对时世的关心和对个人处境的反省,登高可穿越历史的长河,在今昔沧桑中凭吊遗迹,悼念往事,给文人们提供自省和生发豪情的机会,由此更加理性地正视现实和人生。再看下面这首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P231
1.3 登高抒发的情感
杜甫的《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更多的其它登高诗往往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的具体呈现,有时也蕴含着高尚气节和理想。
登高情结可以说是诗人登高触景所抒发的一种情愫。尽管“迁客骚人”登高时多因各自的遭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但还不免有许多相同的感受。正所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登高赏景取乐是古人登高遥望的重要内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欣赏到更广阔的美景;跳出自己狭窄的视野,给自己心灵更加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让自己的心境尽情翱翔于自然,寻觅登高之乐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2]P74
诗人们在天气晴朗的晚春三月,在兰亭设宴集会,抬头仰望,宇宙浩渺无边,低头俯瞰,万物种类繁多,于是放眼纵览,舒展胸怀,尽情享受登高所见所闻的乐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就是这种情怀的写照。
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5]P72
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许多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时光匆匆,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