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异兽形象探微(附件)
摘 要《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其中收录了450多种神怪形象,本文以文化为出发点,从语言、认知、物种三个层面对异兽进行分析归类,提出“异兽不异”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异兽形象被“神”化现象的成因,透过异兽形象本身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目录
引 言 4
1真实存在却被误解的“兽”—异兽 4
1.1语言类误解产生的异兽形象 4
1.2?认知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异兽形象 4
1.3?先民物种混淆所产生的异兽形象 4
2 异兽形象被“神”化的根源 4
2.1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 4
2.2洪荒时代的狭隘思维 ——图腾文化的影响 4
3 异兽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4
结 语 4
参 考 文 献 4
致谢 4
引 言
《山海经》作为一部亦虚亦实、亦形亦幻的中国古代奇书,一直被看做是讲怪力乱神的“虚妄之言”。全书共18卷,三万一千多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异兽。包含了地理、历史、民族、神话、宗教等诸多内容,是研宄我国上古社会的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书。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洪荒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奇谲多姿,其中的异兽奇鸟对于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山海经》的内容庞杂,且成书时间、背景和作者也不是很清楚,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很难完整地把握。20世纪以来,虽然关于《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研究日益普遍,但大部分现代学者大是从神话学角度对《山海经》进行研究。将《山海经》中的神怪纳入神话的范畴加以研宄的论文和著作占整个《山海经》神怪研宄的主要部分,如:张岩的《〈山海经〉与古代社会》;袁珂的《中国神话史》、《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通论》;日本学者伊藤清司的《〈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这些著作都从神话学的角度对《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进行了梳理。
经过笔者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将《山海经》中出现过的异兽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先民的世界观和原始审美观念。
1真实存在却被误解的“兽”—异兽
司马迁说过:“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4]这导致后人观看《山海经》时大多先入为主,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皆为前人杜撰。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物种在《山海经》中的分布,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关于异兽的记载多集中在《山经》。《山经》记录山川物种的方式近似与现今的田野调查,与《海经》相比内容还是较为可信的。然而从内容来说,《山经》又出现许多怪异的物种,也许这就是造成司马迁“不敢言”的原因。至于《山经》中为何会出现这些怪异的物种,主要还是因为描述不当所造成的误会。先民通过对自己日常习见的远古生物的认识,来逐步了解生命世界。钟宗宪教授说过:“人的世界观,事实上是和人的知识领域相等的,鉴于知识与词汇的关系,所以人的世界观又与他所认识的词汇的多寡相等同,然而以有限的词汇想要描摹出现实的整个世界,或诠释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当然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形,神话的思维和语言也自然而然地会因此而产生。”[5]由于先民的观察与语言较为粗简,用语言描摹某物并不可能绝对妥帖,他们抓住事物其间的某些特征进行比喻、渲染,并介入自己的主观意识,经过比喻再经过口耳相传,事物形象势必产生愈来愈大的变形。笔者在对《山经》梳理后认为,由误解所产生的异兽形象主要可分为三类:语言类误解、能力所限、物种混淆三个方面。以下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
1.1语言类误解产生的异兽形象
语言承载的意义主要是由时人约定俗成的,但语言的约定俗成是会为了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调整的。在洪荒时代,先民所描述的事物容易脱离现实和让人难以理解,这并不代表先民对文字的使用是错误的。事实上是因为古今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关系,但这就足以影响世人对《山海经》的看法。在《山海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2]P1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2]P31
又北三百里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2]P82
这三则记载中不论是狌狌还是鹦,单从文字叙述上看都不像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因为像“人面”“人舌”这类形容词在今天出现在对动物描写的时候显然不符合常理,而且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人与兽“合成”的动物,但为何《山海经》中会出现如此奇异的描述呢?读者在仅凭文字而没有具体形象佐证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各种联想。由于先民所使用的文字和词汇与现今有很大差异,况且最早的“山海图”已亡佚,单单靠文字的解释势必会有不必要的误会产生。我们再回到上文的例子,清代学者郝懿行解释过“禺”字:“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巴,今江南山中多有。”[3]P6可见狌狌即为今人所说的猩猩。通过“其状如鸮”“人舌能言”等形象描写,可以见得,鹦也就是今人所说的鹦鹉。而《山海经》中还有一类关于“人面鸟身”神祗的记载如:“凡济山之首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2]P124这类记载的共通之处在于,着重祭祀的描写,并对描述的对象称之为“神”。与上文着重表现形象特征并以“鸟”为称的纪实类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相比较下可以大概推测出,“人面”鸟应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加上“宵飞而昼伏”这一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这种物种应该是一种属于鸮形目的鸟类。所以说,“人面” 指的是面部与人类有相似之处而不是具有人类的脸庞。
《山海经》自成书至今已有千余年,即使书中文字从未进行过变动,经过时空转换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也与今时今日有所出入。汉代以后,《山海经》存在许多怪物似乎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正因如此,《山海经》中异兽,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被归类到“怪物”的范畴。
1.2?认知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异兽形象
《山海经》既然并非成于一人,那么书中对于事物的记载也可能是许多人观察调查之后的整理总结。如同《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6]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就一般人来说,对事物的理解依然局限于常见的事物。尤其是对各地山川物种进行记录的时候,往往会接触到许多未知的见闻。单凭一己之见,往往会产生误解。在这里还分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是因为记录者的认识能力所限,另一种则是由于今人对古生物的陌生。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五彩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2]68
目录
引 言 4
1真实存在却被误解的“兽”—异兽 4
1.1语言类误解产生的异兽形象 4
1.2?认知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异兽形象 4
1.3?先民物种混淆所产生的异兽形象 4
2 异兽形象被“神”化的根源 4
2.1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念 4
2.2洪荒时代的狭隘思维 ——图腾文化的影响 4
3 异兽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4
结 语 4
参 考 文 献 4
致谢 4
引 言
《山海经》作为一部亦虚亦实、亦形亦幻的中国古代奇书,一直被看做是讲怪力乱神的“虚妄之言”。全书共18卷,三万一千多字,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百多个历史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异兽。包含了地理、历史、民族、神话、宗教等诸多内容,是研宄我国上古社会的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书。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洪荒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奇谲多姿,其中的异兽奇鸟对于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山海经》的内容庞杂,且成书时间、背景和作者也不是很清楚,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很难完整地把握。20世纪以来,虽然关于《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研究日益普遍,但大部分现代学者大是从神话学角度对《山海经》进行研究。将《山海经》中的神怪纳入神话的范畴加以研宄的论文和著作占整个《山海经》神怪研宄的主要部分,如:张岩的《〈山海经〉与古代社会》;袁珂的《中国神话史》、《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通论》;日本学者伊藤清司的《〈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这些著作都从神话学的角度对《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进行了梳理。
经过笔者认真思考,反复琢磨,将《山海经》中出现过的异兽形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先民的世界观和原始审美观念。
1真实存在却被误解的“兽”—异兽
司马迁说过:“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4]这导致后人观看《山海经》时大多先入为主,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物种皆为前人杜撰。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物种在《山海经》中的分布,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关于异兽的记载多集中在《山经》。《山经》记录山川物种的方式近似与现今的田野调查,与《海经》相比内容还是较为可信的。然而从内容来说,《山经》又出现许多怪异的物种,也许这就是造成司马迁“不敢言”的原因。至于《山经》中为何会出现这些怪异的物种,主要还是因为描述不当所造成的误会。先民通过对自己日常习见的远古生物的认识,来逐步了解生命世界。钟宗宪教授说过:“人的世界观,事实上是和人的知识领域相等的,鉴于知识与词汇的关系,所以人的世界观又与他所认识的词汇的多寡相等同,然而以有限的词汇想要描摹出现实的整个世界,或诠释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当然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形,神话的思维和语言也自然而然地会因此而产生。”[5]由于先民的观察与语言较为粗简,用语言描摹某物并不可能绝对妥帖,他们抓住事物其间的某些特征进行比喻、渲染,并介入自己的主观意识,经过比喻再经过口耳相传,事物形象势必产生愈来愈大的变形。笔者在对《山经》梳理后认为,由误解所产生的异兽形象主要可分为三类:语言类误解、能力所限、物种混淆三个方面。以下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别论述。
1.1语言类误解产生的异兽形象
语言承载的意义主要是由时人约定俗成的,但语言的约定俗成是会为了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调整的。在洪荒时代,先民所描述的事物容易脱离现实和让人难以理解,这并不代表先民对文字的使用是错误的。事实上是因为古今语言之间的差异的关系,但这就足以影响世人对《山海经》的看法。在《山海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2]P1
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2]P31
又北三百里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暍。[2]P82
这三则记载中不论是狌狌还是鹦,单从文字叙述上看都不像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因为像“人面”“人舌”这类形容词在今天出现在对动物描写的时候显然不符合常理,而且现实中也不可能出现人与兽“合成”的动物,但为何《山海经》中会出现如此奇异的描述呢?读者在仅凭文字而没有具体形象佐证的时候,难免会产生各种联想。由于先民所使用的文字和词汇与现今有很大差异,况且最早的“山海图”已亡佚,单单靠文字的解释势必会有不必要的误会产生。我们再回到上文的例子,清代学者郝懿行解释过“禺”字:“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巴,今江南山中多有。”[3]P6可见狌狌即为今人所说的猩猩。通过“其状如鸮”“人舌能言”等形象描写,可以见得,鹦也就是今人所说的鹦鹉。而《山海经》中还有一类关于“人面鸟身”神祗的记载如:“凡济山之首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2]P124这类记载的共通之处在于,着重祭祀的描写,并对描述的对象称之为“神”。与上文着重表现形象特征并以“鸟”为称的纪实类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相比较下可以大概推测出,“人面”鸟应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加上“宵飞而昼伏”这一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出这种物种应该是一种属于鸮形目的鸟类。所以说,“人面” 指的是面部与人类有相似之处而不是具有人类的脸庞。
《山海经》自成书至今已有千余年,即使书中文字从未进行过变动,经过时空转换文字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也与今时今日有所出入。汉代以后,《山海经》存在许多怪物似乎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正因如此,《山海经》中异兽,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被归类到“怪物”的范畴。
1.2?认知水平所限而产生的异兽形象
《山海经》既然并非成于一人,那么书中对于事物的记载也可能是许多人观察调查之后的整理总结。如同《庄子养生主》中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6]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就一般人来说,对事物的理解依然局限于常见的事物。尤其是对各地山川物种进行记录的时候,往往会接触到许多未知的见闻。单凭一己之见,往往会产生误解。在这里还分两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是因为记录者的认识能力所限,另一种则是由于今人对古生物的陌生。我们先看第一种情况: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五彩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2]6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