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晴雯形象设置的意义(附件)
摘 要在《红楼梦》中,晴雯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并未对其花费过多笔墨。但就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在整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她映射着小说中其他的人物角色,凝聚作者的血泪思想,晴雯形象设置的意义,包含着作者超越时代的人生理想。
目 录
引言 1
1 映射小说的人物角色 2
1.1 对林黛玉的映射 2
1.2 对花袭人的映射 4
2 凝聚作者的血泪思想 6
2.1 晴雯的悲苦身世 6
2.2 晴雯的锋芒毕露 6
2.3 晴雯的悲惨结局 8
3 人物设置的意义 9
3.1 威武不屈的人性之美 9
3.2 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 10
3.3 超越时代的人生理想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红楼笔法”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纵观古今小说,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可以包容书中每一个即使最卑微的角色。在《红楼梦》所写的众多人物当中,晴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有着所有人都交口称赞的美貌与女红,但她又得到了最多的诋毁与诽谤,可谓 “誉满红楼,谤满红楼”。
晴雯是少数几个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走完自己生命历程的艺术形象,在全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及袭人的二分之一,但是从晴雯与宝玉、黛玉、袭人的关系,从曹雪芹赋予她许多的美质,从她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来看,这一形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才济济,美人如云的金陵城,晴雯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可见作者对她的重视与喜爱。那么,对于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而言,《红楼梦》对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究竟体现出了作者哪些深远的用意?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以探析。
1 映射小说的人物角色
1.1 对林黛玉的映射
当我们品读《红楼梦》时,将目光从凄美的宝黛爱情故事投注到贾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身上时,我们会发觉,晴雯与林黛玉之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在外貌和性情上十分相似。晴雯的外貌书中并未作出多少正面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写,我们只知道她“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姑娘的模样儿。”[1]P1026但侧面描写却不少。王善保家的对晴雯恨之入骨,但也承认:“那个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1]P1026就连阅人无数的荣国府掌权者王熙凤也说:“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同为丫头的袭人也承认,晴雯“生得太好了”说她“美人似的”。从众人的评价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晴雯是贾府众多丫鬟中的第一美女。这一结论放在林黛玉身上,同样适用,只不过比较的对象从众丫鬟变成了众小姐。
晴雯那种“风流灵巧”“春睡捧心”的模样不仅逼肖黛玉,而且其心比天高,纯洁天真的心性,以及她那“口齿伶俐”“顾前不顾后”的说话方式与黛玉也是如出一辙。
黛玉本是钟鼎世家,书香之族,却因父母离世,年纪轻轻就寄人篱下,需要处处看人眼色,依别人家的规矩行事,有着太多自尊而无法释怀。因此,黛玉性格孤傲,爱钻牛角尖,爱使小性儿。晴雯也是个心志高傲的人,我行我素,不跟世俗妥协。晴雯在小说里的故事很多,有骄纵任性的“撕扇”,也有义气肝胆,士为知己者死的“补裘”。冬天的大雪夜晚,她穿得单薄,就跑出门外去吓唬麝月,结果招了风寒,病中劳力劳心为宝玉补裘,以至病情加重。晴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想做什么就会去做,想说什么就会说。哪怕是在自己身体虚弱到不行的时候,也会为了心爱的宝玉而义无反顾。
其次,晴雯和黛玉的生活经历也很相似。晴雯与黛玉,虽然一个是丫环,一个是小姐,两人都曾被称为“病西施”,慵懒娇弱,不爱动弹。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身体怯弱不胜。在贾母的疼爱呵护下,由丫鬟妈子伺候着,十分娇贵。而晴雯呢,身为丫鬟,本应安安分分,勤快守拙,但却因为娇懒而被同是丫环的袭人麝月报以不满。“麝月笑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我劝你也动一动儿’”[1]P693“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得横针不拈,竖线不动”[1]P859在贾府日常的生活中,两人都是孤高自许,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也不肯去逢迎权贵,讨好实权。所以,饱读诗书的千金小姐与身为下贱的丫环在贾府中都是过得不如意的一类人。
再者,宝玉撰的《芙蓉女儿诔》也道出了晴雯和黛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两人极其相似的命运。
陶炜先生的《芙蓉辨——论黛玉、晴雯之“芙蓉”》中曾考证过,《红楼梦》之《芙蓉女儿诔》中宝玉所谓的“芙蓉花神”,指的是木芙蓉,而不是水芙蓉——荷花。[2]木芙蓉是一种陆生灌木或小乔木,生长范围很广。古代园林造景学认为“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抗霜。”[2]P5木芙蓉盛开在秋季,耐寒抗霜,独殿群芳。因此又有“拒霜花”的美称。
在古代,木芙蓉是痴情女子的一种象征,木芙蓉的这一象征意义与黛玉和晴雯对宝玉的痴情不谋而合。晴雯和黛玉两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宝玉都怀有一腔炽热的情感,她们痴心于这种情感,并且用同样的执著、率真和质朴来对待这份情感,最终都为这份炽热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深情、多情的典型。
“喜怒形于色,一心痴于情”,在封建时代,没有被封建礼教束缚,不隐藏自己的情感,甚至为此斗争失去生命,肯定是最率真、最本色、最执著的人。晴雯性格中的核心部分是鲜明的反叛精神,这一种叛逆,与黛玉深藏在骨子里的那种反封建礼教的叛逆在性质上是毫无二致的,只不过一个是以暴烈的行径表现出来,一个是以深藏的坚韧表现出来。
《芙蓉女儿诔》表面上是对晴雯的祭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黛玉的死谶。回想大观园中各色人等对黛玉和晴雯微妙的态度,比如说,元妃省亲回宫后对大观园中众人赐物的高低薄厚,宝钗给黛玉送燕窝时两人推心置腹说的一番话,以及王夫人在驱逐“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等情节来看,黛玉和晴雯在贾府是相对不被重视的,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排挤。
在《红楼梦》中晴雯和黛玉这两个人物是如此的相似。晴雯的出身,能引起我们对黛玉凄凉身世的回想;晴雯在丫环中首屈一指的容貌和才干,让我们想起黛玉在众小姐中的超凡脱俗,独树一帜;晴雯的“痴心傻意”,是黛玉式恋爱的丫环版;晴雯的抱屈而亡,是黛玉泪尽而逝的预演;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更是对晴雯和黛玉的无限赞赏,是对“晴有林风”的极大肯定。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作为她的影子,晴雯在又副册中排名居首理所当然。
1.2 对花袭人的映射
贾母一共给宝玉派过去了两个丫头,一个是袭人,一个就是晴雯。派袭人的理由,在袭人出场的这一段说的很清楚,是因为贾母担心宝玉身边没有可以使唤的得力丫头,而袭人很能干,很有责任心。于是把她派到宝玉身边照顾宝玉。至于为什么要派晴雯,理由是,她容貌最美,性格直爽,言谈机灵,而且针线活做的是贾府中最好的。有一回,她抱病为宝玉织补雀金裘“不但能干的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都问了,都不认的是什么,都不敢揽”[1]p714,可是晴雯却补得“以假乱真”,使宝玉连声说道“真真一样了”。说到这,贾母特别加了一句“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里的“将来”,显而易见,指的就是宝玉成家立业,而“使唤得”指的就是给宝玉做小老婆,最后重点是这个“只”字,证明在贾母心里,只有晴雯一个人是要留给宝玉做小老婆的。那么,既然在贾府这个由封建礼教导向,等级规定森严的大家族中,晴雯被握有最高权的贾母认可,为什么最终她还是以悲惨的结局收场,而同为丫头的袭人却步步高升,深得贾府实权者喜爱?下面这段话给出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目 录
引言 1
1 映射小说的人物角色 2
1.1 对林黛玉的映射 2
1.2 对花袭人的映射 4
2 凝聚作者的血泪思想 6
2.1 晴雯的悲苦身世 6
2.2 晴雯的锋芒毕露 6
2.3 晴雯的悲惨结局 8
3 人物设置的意义 9
3.1 威武不屈的人性之美 9
3.2 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 10
3.3 超越时代的人生理想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红楼笔法”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纵观古今小说,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一样可以包容书中每一个即使最卑微的角色。在《红楼梦》所写的众多人物当中,晴雯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有着所有人都交口称赞的美貌与女红,但她又得到了最多的诋毁与诽谤,可谓 “誉满红楼,谤满红楼”。
晴雯是少数几个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走完自己生命历程的艺术形象,在全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及袭人的二分之一,但是从晴雯与宝玉、黛玉、袭人的关系,从曹雪芹赋予她许多的美质,从她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来看,这一形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人才济济,美人如云的金陵城,晴雯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可见作者对她的重视与喜爱。那么,对于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而言,《红楼梦》对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究竟体现出了作者哪些深远的用意?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以探析。
1 映射小说的人物角色
1.1 对林黛玉的映射
当我们品读《红楼梦》时,将目光从凄美的宝黛爱情故事投注到贾宝玉的贴身丫鬟晴雯身上时,我们会发觉,晴雯与林黛玉之间有着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在外貌和性情上十分相似。晴雯的外貌书中并未作出多少正面描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写,我们只知道她“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姑娘的模样儿。”[1]P1026但侧面描写却不少。王善保家的对晴雯恨之入骨,但也承认:“那个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1]P1026就连阅人无数的荣国府掌权者王熙凤也说:“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同为丫头的袭人也承认,晴雯“生得太好了”说她“美人似的”。从众人的评价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晴雯是贾府众多丫鬟中的第一美女。这一结论放在林黛玉身上,同样适用,只不过比较的对象从众丫鬟变成了众小姐。
晴雯那种“风流灵巧”“春睡捧心”的模样不仅逼肖黛玉,而且其心比天高,纯洁天真的心性,以及她那“口齿伶俐”“顾前不顾后”的说话方式与黛玉也是如出一辙。
黛玉本是钟鼎世家,书香之族,却因父母离世,年纪轻轻就寄人篱下,需要处处看人眼色,依别人家的规矩行事,有着太多自尊而无法释怀。因此,黛玉性格孤傲,爱钻牛角尖,爱使小性儿。晴雯也是个心志高傲的人,我行我素,不跟世俗妥协。晴雯在小说里的故事很多,有骄纵任性的“撕扇”,也有义气肝胆,士为知己者死的“补裘”。冬天的大雪夜晚,她穿得单薄,就跑出门外去吓唬麝月,结果招了风寒,病中劳力劳心为宝玉补裘,以至病情加重。晴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想做什么就会去做,想说什么就会说。哪怕是在自己身体虚弱到不行的时候,也会为了心爱的宝玉而义无反顾。
其次,晴雯和黛玉的生活经历也很相似。晴雯与黛玉,虽然一个是丫环,一个是小姐,两人都曾被称为“病西施”,慵懒娇弱,不爱动弹。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身体怯弱不胜。在贾母的疼爱呵护下,由丫鬟妈子伺候着,十分娇贵。而晴雯呢,身为丫鬟,本应安安分分,勤快守拙,但却因为娇懒而被同是丫环的袭人麝月报以不满。“麝月笑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我劝你也动一动儿’”[1]P693“你倒别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烦你做个什么,把你懒得横针不拈,竖线不动”[1]P859在贾府日常的生活中,两人都是孤高自许,不懂得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也不肯去逢迎权贵,讨好实权。所以,饱读诗书的千金小姐与身为下贱的丫环在贾府中都是过得不如意的一类人。
再者,宝玉撰的《芙蓉女儿诔》也道出了晴雯和黛玉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两人极其相似的命运。
陶炜先生的《芙蓉辨——论黛玉、晴雯之“芙蓉”》中曾考证过,《红楼梦》之《芙蓉女儿诔》中宝玉所谓的“芙蓉花神”,指的是木芙蓉,而不是水芙蓉——荷花。[2]木芙蓉是一种陆生灌木或小乔木,生长范围很广。古代园林造景学认为“芙蓉二妙,美在照水,德在抗霜。”[2]P5木芙蓉盛开在秋季,耐寒抗霜,独殿群芳。因此又有“拒霜花”的美称。
在古代,木芙蓉是痴情女子的一种象征,木芙蓉的这一象征意义与黛玉和晴雯对宝玉的痴情不谋而合。晴雯和黛玉两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宝玉都怀有一腔炽热的情感,她们痴心于这种情感,并且用同样的执著、率真和质朴来对待这份情感,最终都为这份炽热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深情、多情的典型。
“喜怒形于色,一心痴于情”,在封建时代,没有被封建礼教束缚,不隐藏自己的情感,甚至为此斗争失去生命,肯定是最率真、最本色、最执著的人。晴雯性格中的核心部分是鲜明的反叛精神,这一种叛逆,与黛玉深藏在骨子里的那种反封建礼教的叛逆在性质上是毫无二致的,只不过一个是以暴烈的行径表现出来,一个是以深藏的坚韧表现出来。
《芙蓉女儿诔》表面上是对晴雯的祭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黛玉的死谶。回想大观园中各色人等对黛玉和晴雯微妙的态度,比如说,元妃省亲回宫后对大观园中众人赐物的高低薄厚,宝钗给黛玉送燕窝时两人推心置腹说的一番话,以及王夫人在驱逐“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等情节来看,黛玉和晴雯在贾府是相对不被重视的,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排挤。
在《红楼梦》中晴雯和黛玉这两个人物是如此的相似。晴雯的出身,能引起我们对黛玉凄凉身世的回想;晴雯在丫环中首屈一指的容貌和才干,让我们想起黛玉在众小姐中的超凡脱俗,独树一帜;晴雯的“痴心傻意”,是黛玉式恋爱的丫环版;晴雯的抱屈而亡,是黛玉泪尽而逝的预演;而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更是对晴雯和黛玉的无限赞赏,是对“晴有林风”的极大肯定。林黛玉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作为她的影子,晴雯在又副册中排名居首理所当然。
1.2 对花袭人的映射
贾母一共给宝玉派过去了两个丫头,一个是袭人,一个就是晴雯。派袭人的理由,在袭人出场的这一段说的很清楚,是因为贾母担心宝玉身边没有可以使唤的得力丫头,而袭人很能干,很有责任心。于是把她派到宝玉身边照顾宝玉。至于为什么要派晴雯,理由是,她容貌最美,性格直爽,言谈机灵,而且针线活做的是贾府中最好的。有一回,她抱病为宝玉织补雀金裘“不但能干的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都问了,都不认的是什么,都不敢揽”[1]p714,可是晴雯却补得“以假乱真”,使宝玉连声说道“真真一样了”。说到这,贾母特别加了一句“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这里的“将来”,显而易见,指的就是宝玉成家立业,而“使唤得”指的就是给宝玉做小老婆,最后重点是这个“只”字,证明在贾母心里,只有晴雯一个人是要留给宝玉做小老婆的。那么,既然在贾府这个由封建礼教导向,等级规定森严的大家族中,晴雯被握有最高权的贾母认可,为什么最终她还是以悲惨的结局收场,而同为丫头的袭人却步步高升,深得贾府实权者喜爱?下面这段话给出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