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视域下的网络文学

摘 要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机械复制理论,来看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从网络文学自身进行分析,来完成论文的主要内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对机械复制理论进行阐述,并将机械复制与网络文学相结合;第二,对机械复制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特征进行分析,从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作品传递的及时性和艺术呈现的复制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则是对机械复制理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影响进行分析。
目 录
引 言 1
1 网络文学的兴起 2
1.1 机械复制的到来 2
1.2 网络文学的产生 3
2 机械复制视域下网络文学的特征 8
2.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 8
2.2 作品传递的及时性 9
2.3 艺术呈现的复制性 10
3 机械复制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13
3.1 网络文学失去原真性 13
3.2 网络文学的边缘化 15
3.3 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 16
小 结 16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引 言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
对于本雅明来说,他提出过许多理论,而在我的论文中重点研究的便是机械复制理论,以《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代表,在书中,关于机械复制,他又提出了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光韵”。
本雅明虽然认为现代崛起的大众文化用“震惊”取代了精英文化追求的“光韵”,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使大众获得了短暂的快感,但总的来说,机械复制技术也使艺术丧失了“光韵”,而今天的网络手段却使得普通大众获得了接收更多文化的权利,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以一种更加乐观的精神呼唤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潜能,认可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因为被大规模复制生产使得“光韵”消逝,导致了文本和实践脱离了传统的权威和仪式,使得文化摆脱了生产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约束,在不同的消费者的消费中意义被重新生产。
所以说,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由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变革。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以机械复制视域去看待网络文学,又会展现出不同的风采。而要是机械复制技术被滥用,那么由此产生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
1 网络文学的兴起
机械复制,从最初的文字复制,到其后的影像声音的复制,再到最后的思想的复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每一次的复制都产生了一个时代的大变革。文字复制来源于石印术,从而诞生了画报这种媒介形式;影像声音的复制,则来自于摄影技术,从而开创了广播电影的时代;而随后不久,便有了思想主题的复制,在画报电影的基础上,相比于前两种复制,这种机械的复制开创的则是一个褒贬各半的时代。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也开始兴起,在机械复制的视域下去看网络文学,则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
1.1 机械复制的到来
什么是机械复制时代?简单而言,本雅明以机械复制为界限,划分了两个时代。机械复制时代之前,艺术作品有“光韵”。机械复制时代之后,“光韵”开始衰竭。而什么又是“光韵”呢?举个例子来说,向日葵在日常中很常见,但梵高却用一种独具魅力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使其获得膜拜价值,而真实的向日葵与梵高所作的向日葵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差距,即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又如此贴近,而梵高的《向日葵》又是独一无二之作,因此,这幅《向日葵》就具有了“光韵”。
本雅明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从凝神专注式转换成了消遣式。他把“大众寻求着消遣,而艺术却要求接受者凝神专注”定为陈词滥调,他认为“进行消遣的大众则超然于艺术品而沉浸在自我中”。这种对消遣式的赞同也是不多见的,他不认为消遣式是对艺术作品的不尊重,而是一种现代人对待艺术作品更合适的方式,基于复制技术所具有的的展示价值本身,人们通过视觉、触觉以及原来的习惯对艺术品进行解读并接受,在愉悦的审美中释放对生活的压力。如本雅明所说“观众是主考官,不过是心不在焉的主考官”。在二战后,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消遣式的对艺术的享受从而希望能够慢慢愈合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在精神上带来愉悦感和轻松感。
总的来说,本雅明的视野其实已经拓展到大众文化。他虽未直接提到大众文化的概念,但他敏锐的嗅觉已经察觉到了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如果说阿多诺是精英文化的代表,那本雅明则代表着机械复制时代以来的大众文化和平民文化。”
本雅明顺应历史的潮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乐观地看待历史的发展,从而提出了这些观点。总结来看,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使得艺术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分享,但却造成“光韵” 的缺失。这是需要我们客观去看的。
1.2 网络文学的产生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第一,不仅在技术方面不断的更新发展,在形式上更是不断的复制繁衍,带来的问题则是在意义上的匮乏与同一;第二,面对网络带来的无线信息与无穷代码,则会导致人在精神与心智上的懒惰与萎靡。但与此同时,在机械复制的视域下,网络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带来无尽的可能,从而使得网络文学能更好的发展。其中,最主要,最便捷的就要属“复制”了。
1.2.1 网络环境的发展
互联网热潮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学”被大众所熟知,在其出现的几年间,逐渐从一个潮流之外的文学形式成长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形式,相较与传统文学,“他”具有更多创造力与精力,也更敢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虽然“他”的出现引起不小争议,但不可否认,现今社会已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谈到网络文学的兴起,就不得不想到构成它的两大要素,即文学作品和网络空间,二者缺一不可。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网络空间,而文学作品是借助这个平台去创作和发表的。因为网络环境的发展日趋成熟,进而产生了一大批在新兴网络环境下,由新的群体、新的逻辑体系、甚至新的创作方式所构成的新的网络文学。这一批网络文学的发展和成熟,也离不开当今社会网络大环境的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承的。例如,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众都愿意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去,但这种行为大都是私下进行,网络就相当于一个媒介,一切都在网络提供的这个空间中发生着,从而创作出一系列的原创作品。又例如,新的文件检索系统的建立和改进,为网络文学的作者群体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使得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检索出他们需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常识,大大的缩短了他们的创作时间,降低了他们创作的难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8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