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里的非常解读

摘 要《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呼兰河小城的日常生活,乡土人情以及风土习惯揭示出那个时代人们在封建思想残害下所产生的“非常”现象。人们生活上的单调乏味,精神上的愚昧保守以致于人性扭曲,追根溯源是封建传统文化与偏远闭塞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联系的。本论文从呼兰河城内人们生活环境,精神层面与人们言行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挖掘。解读《呼兰河传》中产生“非常”现象的根源,以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
目 录
引 言 1
1 “非常”的生活环境 2
1.1 极端的气候 2
1.2 寂寞的泥坑 3
1.3 冷酷的小城 4
2 “非常”的精神世界 6
2.1 包治百病的大神舞 6
2.2 为鬼脱生的河灯会 7
2.3 求福禳灾的野台戏 8
2.4 求子求福的娘娘会 9
3 “非常”的看客群体 10
3.1 看客群体的推波助澜 10
3.2 看客群体的风言醋语 11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引 言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一生困难重重,布满荆棘。在短短三十一年里经历了常人无法接受的苦难,但她从不回避残酷现实中的苦难和不幸,在多舛的命运中艰难的创作。她与张爱玲、石评梅、庐隐并称为二十世纪除四大才女,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非”是一个否定副词,即“不是”;“常”表肯定,意为“常态,正常的一般情况”。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不难理解,表示“不正常的情况”。在这里我理解为“非同寻常的,异乎寻常的”。《呼兰河传》正是通过呼兰河城的生活环境,精神盛举以及日常事件表现出了呼兰人异乎寻常的心理。他们在封闭的世界里,过着宁静死寂的生活,精神上的愚昧保守让他们逆来顺受,人性扭曲与泯灭。萧红希望能借此引起人们的反思,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一部小说。对于这部小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对该小说的批判到如今掀起的“萧红热”,人们品味出小说的独特魅力。对于《呼兰河传》的研究,有从童年的视角分析,有从人物刻画的分析,有从地域影响的分析无论哪种角度,研究者几乎都揭露了几千年延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下来的封建传统对人们的毒害。
解读《呼兰河传》中的“非常”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客观地看到封闭的小城所诠释出那个时代落后文化对于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1 “非常”的生活环境
1 .1 极端的气候
环境描写能够反映特定生活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小说以“严冬封锁着大地”开篇,这不仅是对呼兰河这个东北地区环境的基本描写,更是为呼兰河这座小城人物种种行为进行铺垫。通过对严寒冷酷的北方天气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将环境中生活的人,人所生活的环境在不经意间融为一体。为了生计的老头不慎摔了跌倒了,馒头也被跌翻。行路人不是将馒头还给这位年迈的老人,而是装入自己的囊中。老人无奈,只能自嘲“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1]p3。这并没有唤醒他人羞愧之心,相反只是笑一笑便扬长而去。萧红通过以小见大,信手拈来的一件小事似乎将呼兰河的写照展现在眼前。电影似的播放了呼兰河早晨的画面——景物、人物、动物与混沌的气象相结合,配合着灰色的主调,看似轻描淡写,却不敢触碰。萧红没有带任何国民性的批判语言,舒缓的笔触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只有在这里我们能够真切地体验透彻心骨的冷,环境如此,人心亦如此。
呼兰河县城位于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人烟稀少,土地贫瘠,且一年之中将近四个月都是满天白雪。在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1]p4。若非是这座小城的人,谁又敢冒险来此呢?家家户户的大门被大雪封住,可想而知这座小城不仅气候极端寒冷,连环境都让人敬而远之。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悲凉的风刮得让人睁不开眼,居住的人家很少,只能望到白茫茫的一片,极端的气候让整个小城显得黯淡无光。
萧红并没有大篇幅的描写这东北奇寒的地带,仅仅用了十九自然段将冬季的寒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大部分一句话为一段,干净利落,用东北人所接触的最平常的事物展现出万物萧索,一片寂凉的景象。即使环境再恶劣,人们也要艰难求生,为了能卖出一块豆腐,一个馒头不得不顶着三星去叫卖,一路担心受怕,战战兢兢。
严寒的气候使呼兰河城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显得更加艰难困苦。大地冻裂,手冻裂,水缸冻裂人们对于恶劣的气候无能为力,盛豆腐的盘子刚贴在地上就与之成为一个整体,卖馒头的老人胡子结满了冰溜,连小狗都被冻得整夜狂叫萧红让我们看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边疆自然环境,同时也感受到这里的人们艰难求生的不易,同情之心油然而生。
1.2 寂寞的泥坑
从现实角度讲,泥坑的地位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曾想过一个泥坑能翻出什么大的风浪,创造出什么传奇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但在呼兰河城这个地方,它的地位在人们心里如中流砥柱般不可动摇,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这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是呼兰河城特有的,它黑黑乎乎的,油亮亮的,混合着淤泥,是路人行走于东二道街的必经之路。下雨时不仅影响了周围人的生活,吃它的苦头,还阻挡了来往的车马路人;即使是晴天,附近的人家也要遭殃,小动物有被陷进去的危险。百害而无一利的大泥坑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终年寂寞的躺在那里,任由时间的冲洗,任由它对呼兰河人设置各种障碍,却无人问津。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不做任何改变。“大泥坑实际上成了呼兰河县城的标志和象征。”[2]它的存在有其独特意义。
下大雨时,水涨满了大坑,将本来就窄小的街道变得无路可走。人们并不因此感到苦恼,反而认为这是寂寞的大坑给呼兰河人一次充当英雄的绝佳机会,发出“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的感慨。他们不想着解决问题却为能打败大泥坑而骄傲。大泥坑不断地滋生祸事,继续危害着呼兰城人,但人们觉得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有了这大泥坑,他们才能看到车马怎样从生死边缘解救出来的热闹;他们才能自欺欺人的品尝便宜的瘟猪肉。他们的生活因此增添一点“乐趣”,让单调的节奏泛出一丝丝涟漪,让乏味的生活寻求一点刺激。大泥坑,为人们的无知而寂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30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