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贺诗歌语言风格之比较(附件)

摘 要李白和李贺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两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遭遇的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很大不同。李白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李贺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本文旨在从二李诗歌语言风格不同之处进行简单比较分析。
目 录
1 绪论 1
2 李白与李贺语言风格成因 2
2.1 时代背景 2
2.1.1 意气风发的盛唐李白 2
2.1.2 饱经丧乱的中唐李贺 2
2.2 人生经历 3
2.2.1 李白的人生经历 3
2.2.2 李贺的人生经历 3
3 语言风格对比 5
3.1 李白清新纯美与李贺幽暗凄冷 5
3.2 李白夸张想象与李贺奇诡意象 6
3.3 李白明丽纯净与李贺色彩鲜明 6
4 李白李贺诗歌语言风格总述 8
4.1 基调——李白的激昂奔放与李贺的抑郁低沉 8
4.2 想象——李白的神奇夸张与李贺的特异奇诡 8
4.3 抒情——李白“仙”的浪漫和李贺“鬼”的幽丽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3
1 绪论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不计其数的诗篇千古流传,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李白和李贺作为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是唐代璀璨夺目的奇才,他们为我国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诗仙”李白的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气概豪迈、想象丰富、语言潇洒自如,总令人们为之感叹。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诗歌写作才能非常卓越,又有独特的思想,在他人生短短二十七年间,创作了二百多首优秀的诗歌,其诗风格奇特,自成“长吉体”。本文尝试对比论述李白李贺诗歌的语言风格,更加深层次地欣赏和研究。
李白生活在盛唐,文化的繁荣孕育出他这样的奇才,他的诗歌把浪漫主义情怀和独特表现手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幻想与想象、大胆的比喻和夸张,创造超现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形象。李贺生活在中唐,也属于浪漫主义诗人,尽管在某些方面李白对李贺的诗歌创作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遭遇的不同,所以两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李贺在一定程度上对李白进行了学习,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进而形成自己诗歌独有的特色。
2 李白与李贺语言风格成因
李白与李贺生活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因此,对他们的诗歌语言风格形成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1 时代背景
2.1.1 意气风发的盛唐李白
李白生活在公元701~762年间,多半时间是唐朝昌盛时期,但到了暮年,却见证了唐由繁荣走向没落。唐代初期经济、政治、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很多知识分子信心大增。盛唐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李白在诗歌中就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理想,他有时振奋,想到国家大事,一夜无眠抚剑长啸;有时充满欢悦,畅饮高歌挥剑弄舞;有时大笑高歌,声音犹如雷霆。即使在遇到挫折,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他也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思想,使他面对理想和追求依然一往无前,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P75的昂扬心声。
2.1.2 饱经丧乱的中唐李贺
(1)政治原因
李贺生活在公元790—816年,正是安史之乱后不久,社会中矛盾和斗争不断。李贺在人生短暂的27年里,经历了三个王朝,虽然贞元、元和之际,政治、经济形式还比较好,但潜伏的危机随着时间出现了,逐渐动乱不断、暂存喘息、走向衰落。李贺对社会上的斗争动乱耳闻目睹,一个热血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期盼,有着远大的理想,却被压抑在一个小职位,现实与理想的遥不可及,生活中只有失望和压抑。因而李贺的诗歌想象充满了奇特诡异,写作笔调也带着低沉的气息,这也正是时代特征的反映。
(2)文化原因
中唐诗坛出现了李贺这种独特风格的诗歌,一方面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必然。安史之乱之后,留下的是苍凉和萧条。诗歌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格调都比较单一,诗坛出现这样的状况,就必然促成诗歌风格的变化。因此,诗人们开始总结经验、汲取前人诗歌的精华,不断寻找改变的方法。在这个期间很多诗人遭遇坎坷,他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在风格上做出了创新,他们比较偏激,从奇险怪异方向上入手,李贺就是其中之一。李贺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2] P56现实社会找不到出路,于是诗人在诗中自报不平,以奇特想象与迷离语言,来表达他的追求,以新奇的仙境给他暂时的解脱,求得内心深处的慰藉。
另一方面,“当时倡导古文运动的韩愈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诗歌主张,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寻求险怪的风气。” [3] P60 这无疑是在提倡奇怪的诗风。诗坛出现这样的状况,也使得李贺一再追求新奇特异,在创作时运用奇特的想象和艳丽的辞藻。
2.2 人生经历
2.2.1 李白的人生经历
关于李白的身世,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种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他是西凉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4] P112而且从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和李白曾记述的“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来看[5] P79,李家非常的富有,而文学氛围也较为浓厚。李白从小也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他非常的聪明、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样高贵的出身、优越的家庭环境下生活的李白,拥有着激昂的气概、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
2.2.2 李贺的人生经历
李贺是一个没落的王室贵族家族的后代,李贺的父亲也只不过做过了一个小官,他一生也没有沾到祖先的光、没有得到任何一点贵族后代的享受。虽然他贫苦的身世和其他贵族家庭的后代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宗族情结始终在他的内心呼唤着,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也体现出这种宗族情结:“宗孙不调为谁怜” [2] P98,“唐诸王孙李长吉” [2] P74,他似乎是在提醒世人他是王室贵族的后代想借着贵族高贵的身世为出仕找一个理由。既然作为贵族的后代,家族衰危无可挽回,这让他感到痛心疾首,也只有出仕才能拯救家业。
孔子有这样的古训:学而优则仕。学习好、知识渊博就有余力去做官,但对于李贺来说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李贺虽把所有的热情和愿望都放在科举考试,以他的名气和才能,通过考试绝对不在话下,出仕也指日可待。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贺正在为恢复家业做准备的时候,一个坏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古代非常讲究避讳,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同音;若要参加进士就是对父亲的不孝,遭到人们的非议和谩骂。有这样的限制,李贺只有放弃考试的机会,仕途还没有开始就意味着结束,所有的理想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唱着:“雪下桂花稀,啼鸣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2] P127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下孤身离开了京城。
古代知识分子也可以通过一些旁门左道进入仕途,所说的旁门就是诗歌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李贺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但此时的唐朝局势不太稳定,统治者也没有闲暇的时间顾忌这类有诗才的知识分子,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 P69诗中所写一般。李贺另一条进入仕途的道路也走不通,他在绝望之际写下了《秋来》:“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2] P59以此来表达自己此时孤寂的心情。他在秋天的夜里通过诗歌感慨人生,苦吟无人赏识;眼前所有的景象也随着诗人的心境变得凄凉,所有的压抑与痛苦都在这时表现了出来,对前途和人生充满了绝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1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