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辞中的巫祭仪式看陕南端公戏的精神内涵(附件)

摘 要陕南端公戏是一种拥有漫长历史,并且具有陕南地区特色文化内涵的地方性戏剧剧种,它与中国巫术文化,以及释、儒、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都有极大的关系。陕南端公戏的形成与流变,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也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各家思想文化的融合及进步。同时,陕南端公戏自身也承担着文化的传承和民众思想的教化功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唯有《楚辞》详细的记载了中国古老巫祭的传统。本文旨在通过陕南端公戏和《楚辞》中古老巫祭仪式的对比,去探索中国古老巫祭中传承的深刻精神内涵,去发现几千年里神与人关系的变迁,以及通过陕南端公戏祭祀仪式所传达的社会期盼和文化融合。
目 录
1 绪 论 1
2 《楚辞》与南端公戏概述 2
2.1 《楚辞》简介 2
2.2 《楚辞》中的巫祭仪式 2
2.3 陕南端公戏的形成与发展 4
3 陕南端公戏的内涵特征 6
3.1 特殊仪式中的特殊崇拜 6
3.1.1 佛道神灵 6
3.1.2 地方性神灵 7
3.2 朴素的民众心理期盼 8
3.2.1 人畜平安 8
3.2.2 风调雨顺 9
4 陕南端公戏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10
4.1 道德教化 10
4.2 神人和谐 11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 绪 论
祭祀,是远古时期的先民向神秘自然表达崇敬的一种特殊仪式。在那个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全盘神化的时代,他们将一切的未解现象和神秘力量都封为虚无的神灵,认为万事万物都由其各自的神灵所主宰和掌控。而人类以特殊的仪式对它们表达敬畏和崇拜,便会得到这些神灵的庇佑,甚至可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在《楚辞》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当时楚地的巫祭仪式,其中的《九歌》部分,便是对当时祭祀时巫的唱词的记录。如《东皇太一》中的“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1]P342等句,就是对最高神灵东皇太一的赞词。而《卜居》中的占卜仪式,《招魂》和《大招》中关于具体招魂内容的描写等,则是对当时巫的行为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祭祀仪式的部分记录。如《招魂》,便是对招魂器具和巫师招魂过程的记录,以及对巫师招魂时虚幻场景的描写。这些内容,在后人观来,都是对当时巫祭文化的深刻还原。同样作为巫祭,陕南端公戏作为巫傩的分支之一,保留了原始巫祭仪式中的原始神灵崇拜,以及歌舞形式,还在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中融合了新的宗教、文化、以及地方性特点等内容,形成了一种新的带有巫祭形式的独特戏剧。在陕南端公戏的传承流变过程中,不仅是其形式产生变化,还有其内容和精神内涵的变化。通过《楚辞》和陕南端公戏的对比和探究,力求找出陕南端公戏中最核心的内涵与思想,寻求它在历史与人民之间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 《楚辞》与陕南端公戏概述
2.1 《楚辞》简介
“楚辞”一名,最早可见于《史记》,原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地歌咏山川自然,草木神灵,历史情怀等的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歌词,如黄思伯所言:“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2]P84,故又名“楚词”。后来经过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对屈原和宋玉等人作品的集编,最终成书《楚辞》。又因为在《楚辞》一书中,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最为著名,所以《楚辞》又被后人称骚,或者骚体。
《楚辞》一名,在漫长的历史中,蕴含三种涵义:从作品的体裁上看,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从名称上来看,它是一部关于“楚词”的诗歌总集;从内容上看,它是战国楚国人及之后的汉人仿楚辞的作品。《楚辞》做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作品内容奇幻迤逦,充满着楚地的神话色彩和地方特色。在一部《楚辞》里,包含着楚国的历史风情,时代变迁,还有众多诗人的人生兴叹。
2.2 《楚辞》中的巫祭仪式
《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3]P147,这其中的歌舞,便是巫祭祈祷时所跳的舞蹈——傩,而舞蹈之人,便是巫。巫与祭祀是密不可分的,他是人类在神灵面前的代言人,是在对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祭祀过程中人与天地神灵沟通的桥梁。在面对虚无神灵时,巫用祭祀的方式,传达了当时时期人类对未知探索的愿望,对人类生活困境渴望得到解决的期盼,以及对原始自然力量的崇拜。如在《周礼?夏官?方相氏》中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杨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4]P253便是说以特定的祭祀舞蹈祈求祛除瘟疫。
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是一个极重巫祭的国家。《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5]P65。便指出屈原作《九歌》的初衷,便是为了纠正民间祭祀中鄙陋的词句,规范巫祭的仪式。
在严奉利和郭杰的《从<诗经>、<楚辞>中的祭祀诗看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一文中,对《楚辞》中的祭祀对象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从神灵的类别来看,《九歌》中除《礼魂》为送神曲外,其余所祀的神灵大致可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6]P103《九歌》作为《楚辞》中最为完整的祭祀描写,共十一篇,每一篇都是以所祭祀神灵的名字命名,各篇内容组合起来便是一组完整的祭神仪式。从祭祀歌颂楚地信仰中最高的神灵东皇太一,到云中君,东君等天神,到祭祀人间神灵的河伯,山鬼,再到祭祀国家战死的忠魂,最后的《礼魂》一篇,则是送神的曲目。巫师在祭祀的词句中,有对神灵的赞颂,诸如:“吉日兮辰良,穆将乐兮上皇。”“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有表达对湘君的爱恋:“采方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有对衰老的忧愁:“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有祈求神灵对凡人的保佑:“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永幼艾,荪独宜兮为正民。”;以及表达少女的单相思:“风竦竦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还有对为楚国战死的勇士英魂的赞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最终,以“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一句,赞颂神灵的德行长远,表达祭祀者的虔诚和愿望。在这些祭祀的文章里,对祭祀的仪式内容有着详细的记录。
首先,祭祀需要“吉日兮辰良”,即选择好的时间才能祭祀神灵。巫师在祭祀前,需要“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即用香汤沐浴,然后穿上华美的专门用于祭祀的衣服。其次,对于祭祀的场地,需要“瑶席兮玉石瑱,盍将把兮琼芳。”即用玉石压住坐席,还要献上郁郁芬芳的鲜花。还要供奉以“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后巫师便在“扬桴兮拊鼓”的鼓声中“扶长剑兮玉饵”的开始请求神灵降临,同时还要“陈竽瑟兮浩倡”,即吹竽弹瑟的歌唱,唱词便是对神灵的歌颂和称赞。最终请来神灵,“九嶷滨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巫师便会呈“灵连蜷兮既留”之状,即神灵附在巫师身上,模仿者神灵的姿态,一场祭祀进入高潮。巫师迎来了神灵后,巫师间便会以相互问答的形式歌唱祭祀的期盼,或是风调雨顺,或是战事吉凶,又或是驱邪除鬼,祈求平安吉祥,或者只是单纯的像《国殇》里对英灵之类的祭祀怀念。最后,当巫师表达完祭祀的内容,就进入到《礼魂》阶段,也就是送神的阶段。巫师会敲起大鼓,并且“传芭兮代舞”,轮流传递鲜花,跳起舞蹈,在美女岁神灵虔诚赞颂的歌唱声中,送走神灵,完成整个祭祀仪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