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恒小说力气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新写实”代表作家刘恒和大多数有着农村情结的作家一样,都将视野凝聚在农村这样一个质朴的环境中。刘恒是一位叙写农村、表现农民的高手,致力于人性开掘的作家。他不受时空限制,为我们讲述了一幕幕发生在农村的故事。他不管尊卑贵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或贫苦、或富裕、或木讷、或狡诈的农民形象。本课题围绕刘恒小说《力气》中的农民形象进行阐述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架构如下引文主要介绍选题来源,概括学界研究刘恒小说的成果及其不足,从而引出论文选题及写作思路。论文以刘恒小说创作中期“洪水峪农村系列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力气》为语料来源,分析论述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第一章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分层标准,分析小说中的农民在面对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农民形象,解决作品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如何描写这两个问题;第二章从刘恒的生平经历和《力气》中故事的发生背景两方面分析农民形象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论述农民形象的叙述给小说带来的影响,从给小说带来的张力和局限两方面论述。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分析刘恒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唤起社会对人的基本生存欲望和生存困境的关注,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号召社会共同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斗。
目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缘由及理论依据 1
(二)学界研究刘恒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状概述 1
二、《力气》中农民的人物形象 2
(一)对食物的需求 2
(二)对安全的需要 4
(三)归属与爱的需要 5
1.亲情 5
2.婚姻 6
(四)自尊的需要 7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7
二、《力气》中农民形象的产生原因 8
(一)刘恒的生平经历 8
(二)《力气》中故事发生的背景 9
三、对农民形象的叙述给小说带来的影响 9
(一)给小说带来的张力 9
(二)给小说带来的局限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附 录 13
《力气》中人物关系图 13
致 谢 14
论《力气》中的农民形象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论依据
对刘恒的初步认识源于电影《菊豆》。在这部由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者之称的张艺谋执导,著名演员巩俐、李保田主演的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沉的叙事气氛和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让我对这部电影的编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了解刘恒后,发现他笔下所描绘的“洪水峪”系列小说的现实地点与我的家乡相隔不足百里。熟悉的地名、方言,相同的生活习俗,使我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刘恒的小说作品数量并不多,从处女座《小石磨》至今,不过几十篇。但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掷地有声,并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和评论者的高度评价。刘恒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叙写农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中甚至还有专门的“洪水峪”农民系列小说。这一系列小说包括1986年的《狗日的粮食》,奠定刘恒“新写实”作家中坚地位的《伏羲伏羲》,还有以《杀》、《萝卜套》为代表的“窑主系列”小说,《东南西北风》、《力气》等作品显示出刘恒对农村题材小说把握的娴熟。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又一位性格特点鲜明的农民形象,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性格的人物的不同人生轨迹,深刻反思了农民的人性及生存状况,这也是笔者的兴趣所在。因此,论文选择以分析农民形象为主线构造框架。
论文以刘恒小说创作中期“洪水峪农村系列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力气》为语料来源,分析论述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第一章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分层标准,分析小说中的农民在面对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农民形象,解决作品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和如何描写这两个问题;第二章从刘恒的生平经历和《力气》中故事的发生背景两方面分析农民形象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论述农民形象的叙述给小说带来的影响,从给小说带来的张力和局限两方面论述。
(二)学界研究刘恒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现状概述
笔者以刘恒小说《力气》中的“农民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知网论文及有关著作的搜集与整理,现将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首先,评论界基本认同将刘恒的小说创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时期为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作品基本上是述说人生理想,青春希望的启蒙叙事之作;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狗日的粮食》出现,刘恒的小说作品从性质上转变为平民化写作,笔者的研究对象“洪水峪”系列农民小说正处于这一阶段;到了1996年《天知地知》开始,到《拳圣》、《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束,可以看做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叙事风格从苍凉沉郁转变为戏虐调侃。但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并未彻底改变,仍在继续着对于人性的思考。
其次,人物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发动机,这也是刘恒小说研究者热捧的对象。刘恒小说中的人物可以从空间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以《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力气》等为代表的农村系列小说;二是以《虚证》、《白涡》、《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为代表的城市系列小说。对刘恒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研究者有的从单个作品分析,有的从系列作品剖析,但对刘恒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也主要是从空间上的城市和农村两大方面进行研究。
对于刘恒的城市系列小说研究,大多数学者选择从单个作品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小说人物张大民的形象分析,顾晶的《“平民书写”的转折——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小人物”生存智慧》,窦芳霞的《生存的焦虑与宣泄》、王成的《试析刘恒笔下张大民的人物形象》等都对此有着重的分析。这些作品指出“贫嘴”是张大民最为突出的个性特征,其身上所展现出的百折不挠的韧性,豁达忍让的态度代表了中国老百姓中的小人物群体。
对于刘恒的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研究,卢海霞在《刘恒小说中的农民形象》中以农民的社会分工,从窑主、雇工、贫农和富农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指出“通过刘恒笔下的一幕幕悲剧故事,我们看到了其根深蒂固的宿命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并非像评论界所言采取“零度情感”的叙述态度,我们看到的是,他试图通过探索人性之谜,勘探生存之道,揭示无所不在的人生宿命,表现无可逃遁的人的悲剧性命运,从而完成其人性—生存的启蒙叙述。”除此之外,黄德兰在《质朴、可怖、善良、狡诈—刘恒的<农民系列>小说》一文中也对刘恒的农民系列小说有细致的分析,指出“作品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种色彩、多种层次、多种角度,给人一种波澜起伏的立体感。”对刘恒农村题材小说的人物研究,学者大都从整个农村系列小说的方面分析,从单个作品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选择从单个作品《力气》中进行农民形象研究。
二、《力气》中农民的人物形象
(一)对食物的需求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食物被划分到第一层次——生理需求中。“对于一个饥饿已经达到危险程度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任何兴趣都不存在了。”人对于食物的需求,排在各种需求的前面。“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这是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常挂在嘴边的俗语。中国古籍《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也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观点。食物给人类提供必须的能量来源,将“吃”放在一切活动的第一位无可厚非。但在《力气》中,洪水峪的乡亲们却在强烈的时代荣誉感的驱动下,把食物的优先度降低了几个层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