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对汉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愿,近代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汉字背后文化的探索。本文将结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衣”字部的部分汉字,探求“衣”字部汉字背后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析衣字部中关于服饰的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服饰特色、等级制度、宗教制度,以及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本文主要借助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阐释汉字背后的深刻含义,通过衣部汉字与服饰的关系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体会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让广大中华儿女能通过本文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加民族凝聚力。
目录
引言 1
1 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划分 2
1.1形式的划分 2
1.2材质划分 3
1.3颜色划分 3
2 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功能划分 5
2.1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的社会功能 5
2.2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的服务功能 5
2.3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的装饰功能 6
3 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8
3.1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民族文化 8
3.1.1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封建文化 8
3.1.2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阶级文化 9
3.2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礼仪文化 10
3.2.1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性别礼仪文化 10
3.2.2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贵族礼仪文化 11
3.2.3从“衣”部字看传统服饰的宗教礼仪文化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引言 汉字是表意文字,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汉字无疑为我们传承了许多传统文化,本文结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衣”字部的部分汉字,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对于其背后的中国传统服饰中的文化礼仪进行探究,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仪文化、等级文化、宗教文化在传统服饰中的体现。
相比较英文的简洁而言,汉字从学习之初就给人以繁复的印象,这是因为,汉字是一种考究的文字。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形声、会意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法”。汉字在造字之时如此繁复考究也就注定了它能够承担起更多地责任,传承更多地文化,汉字本身便是我国的一大瑰宝,本文以“衣”字部为例,结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
常言道衣食住行,衣字排在首位可见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衣”字部汉字共计收录116字,大部分与服饰有关。[2]P7从这些汉字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从这些规律中能够窥见我国古代历史文明的冰山一角。《说文解字》中对于“衣”部的解释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玉裁注:“迭韵为训。依也,倚也。衣者,人之所依以蔽体者也。”《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之所依以避寒暑也。”由此可见,服饰诞生之初是为了帮人遮蔽形体,躲避寒暑,其次才是遮羞。发展到后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生存所需,更有着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化装饰等作用,它代表着一种礼仪,更是传承着一种文化。通过对一些汉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本文将结合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参考一些学者的文献对说文解字中“衣”字部的部分汉字进行梳理和分析,文章第一部分对《说文解字》中关于服饰的“衣”部汉字进行筛选,从这些汉字中大致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种类划分;第二部分将结合《说文解字》中的部分汉字对传统服饰的社会功能进行了解;第三部分主要从封建统治、等级制度、宗教礼制这三部分对服饰文化进行解析。以达到了解传统文化,感知汉字魅力的目的。中华文化流传千年,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为之感叹,因为有着漫长悠久的文化积累,才有了我们如今独特的中华民族。
1.从“衣”部字看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划分
翻阅《说文解字》一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个汉字的注解,各个偏旁部首也都与一些特定的事物有关,如草字头多与植被有关,月字部多与人体器官有关,而衣字部则记录了我国传统服饰的相关许多汉字,将这些汉字罗列出来,我们可以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种类有个大致的划分。
1.1形式的划分
《说文解字》中对衣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段注》:“叠韵为训,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3]P69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衣和现代的衣有不同的定义,从这句话中理解古代的衣至少分为两种,一种是上衣,称作衣,另一种是下衣,称作裳。衣裳加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服装,但是其中划分又不仅如此,衣和裳只是一个大的概括,从细节去划分又有许多分支。
首先是上衣类,上衣种类繁多,极为考究,这里仅列出几字做以解说。上衣大致分为两种,长衣和短衣。如袍、襺、褧、褋、襌、複等均为长衣,作以区分的是其材质、薄厚、形制的不同,大体都为长款的上衣。而例如襡、襦、褐等虽同为上衣款式相较袍等要短上许多,为短衣。除此之外还要做内衣和外衣的区分,如亵、裏、衷等便为贴身内衣与表衣相对,而如袍、表等便是穿在外面的衣服。
大致了解上衣之后再来看下衣,下衣曰;“裳”,何为裳?在《说文解字》中裳写作常,收归于巾部。常,“下帬也。从巾尚聲。裳,常或从衣。”这里的帬与裙为同一个字,而常和裳为同一字,由此可见它并非指我们如今的裤子,而是指穿在下身的裙子。那么古代是否有裤子呢,从《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也有裤子。襗:“绔也。”“绔”即“袴”。后写作“裤”。《释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段注》:“绔者,胫衣也。”“胫”指小腿,由此可看出古代也有裤子,而且由其不同的形式划分。[4]P16
细查《说文解字》的衣字部,可以发现还有些字虽不划分在上下衣之中却也并非同服饰毫无关系。例如,褐,“编枲韤,一曰粗衣。”《释名释衣服》中注解:“韤,末也,在脚末也。”根据注释可以理解为,褐是一种编织成的穿在脚上的袜子。又如袤,“衣带以上。”《段注》:“此古义也。带者上衣下裳之介也。”就是说在腰带以上的部分被称为“袤”。再如袪,《说文解字》中注视袪:“衣袂也。”《说文解字》中有述,袂:“袖也。”袂是指衣袖,联系上文可见袪就是衣袖的一种。更特殊的如衮、褕等则是分别指帝王的礼服和后妃之服。如襁,《说文解字》有云,襁:“负儿衣。”襁即为包裹婴儿的衣物,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将婴儿的包衣称作襁褓。
1.2材质划分
上文提到,服饰种类的划分除去形式之外材质至关重要。例如袍,《说文解 字》中对于袍的解释为,袍;“襺也。”[5]P10以一个字去解释另一个字,想要明白其中含义就要将两个字来对比分析,《说文解字》中对襺的解释为,襺:“袍 衣也,以絮曰襺,以缊曰袍”。这里是指袍和襺所使用的填充物不同,用缊填充的是袍,而用絮去填充的则是襺。在这里的缊和絮都是指棉花,不同之处在于,缊是指陈旧的棉花,而絮则是指新棉花,对这两字了解之后我们便可知道,在选材之上襺比袍要贵重许多,而在形制上则没有什么差别,都是指长款上衣的一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