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附件)
摘 要随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快速普及,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人本主义思想的融入,能够更好的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因为对该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所以,就人本主义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首先阐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概述了罗杰斯先生对该理论的独特见解,归纳了当下中国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肯定了此理论对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希望能借助本文的阐述,促使我们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同时,能够真正的将“以人为本”践行到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目 录
1 引言 1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3
2.1 马斯洛人本主义观 3
2.2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2.2.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2.2.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4
2.2.3 真诚交往的师生观 4
3 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
3.1 放弃“问题学生” 5
3.2 “演出式”的教学 6
3.3 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 6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7
4.1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7
4.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8
4.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 言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领域的代表性思想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萌生了这种理论思想,并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壮大起来。这种理论由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被冠以“人本主义之父”的响亮称号。他和马斯洛共同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在整个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特性集中体现在了教学的总体方向、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方面。其主张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为重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观,主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倡导因人施教。本课题主要从探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取其合理因素,为改变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提供重要参考并发挥启迪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默里和墨菲这一时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论著作发表,他们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39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过程,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基础。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当代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罗杰斯的教学观念中,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学习质量的提升,而不提倡单方面重视教学的功能,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升教学效率。他认为,作为教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在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中选择学生们喜欢的感兴趣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1]P68不能仅以自己单向的教学思路进行备课,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将简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视为重点工作,让学生们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我国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在此领域获得了不少的思想成果,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往往会将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其对高等教学的影响上面,却忽视了它对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杨干于《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想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效率,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教学活动应该将此理论视为思想前提,在其推动作用下,深度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相关评价制度,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就感。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总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这也是当下教育界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如今,在社会发展日益壮大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的发展方向渐渐多元化。可以看出,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理论推动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1 马斯洛人本主义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1960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并不是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把人们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并按照需要的轻重缓急,由低向高排列,形成一个“需要金字塔”。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生存的生理需要,它处在“需要金字塔”的最底层,向上依次为人们对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干变万化,但需要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不断地产生和发展。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无限性正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人类的需要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存在着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一需要可概括为自尊心、自信心、威望、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2.2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真诚交往的师生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2.2.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观。罗杰斯认为, 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2]P57前者并不是指理论知识的积攒过程,而更加强调对自身行为、心态的端正,优秀品质的培养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其讲求的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经验的积累。
目 录
1 引言 1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3
2.1 马斯洛人本主义观 3
2.2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
2.2.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3
2.2.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4
2.2.3 真诚交往的师生观 4
3 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
3.1 放弃“问题学生” 5
3.2 “演出式”的教学 6
3.3 小组合作过于形式化 6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7
4.1教育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7
4.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 8
4.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 言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领域的代表性思想之一,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萌生了这种理论思想,并且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壮大起来。这种理论由马斯洛创立,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被冠以“人本主义之父”的响亮称号。他和马斯洛共同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在整个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运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特性集中体现在了教学的总体方向、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方式以及评估等方面。其主张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为重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观,主张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倡导因人施教。本课题主要从探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取其合理因素,为改变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提供重要参考并发挥启迪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默里和墨菲这一时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论著作发表,他们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39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过程,为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基础。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是当代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罗杰斯的教学观念中,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学习质量的提升,而不提倡单方面重视教学的功能,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升教学效率。他认为,作为教师,更要努力培养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在全方面的素质教育中选择学生们喜欢的感兴趣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1]P68不能仅以自己单向的教学思路进行备课,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将简化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视为重点工作,让学生们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我国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在此领域获得了不少的思想成果,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往往会将该理论的研究重点放在其对高等教学的影响上面,却忽视了它对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杨干于《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中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想要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效率,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教学活动应该将此理论视为思想前提,在其推动作用下,深度挖掘学生们的潜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相关评价制度,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就感。
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总是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这也是当下教育界比较严峻的问题之一,如今,在社会发展日益壮大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的发展方向渐渐多元化。可以看出,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理论推动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2.1 马斯洛人本主义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1960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并不是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把人们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并按照需要的轻重缓急,由低向高排列,形成一个“需要金字塔”。最基本的需要是维持生存的生理需要,它处在“需要金字塔”的最底层,向上依次为人们对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干变万化,但需要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不断地产生和发展。一种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无限性正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源泉。人类的需要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存在着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一需要可概括为自尊心、自信心、威望、地位等方面的需要。
2.2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和真诚交往的师生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2.2.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观点,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学习观。罗杰斯认为, 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2]P57前者并不是指理论知识的积攒过程,而更加强调对自身行为、心态的端正,优秀品质的培养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其讲求的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经验的积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