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
浅析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20191210155611]
内容摘要: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体现了不同的人性之美。这些人性之美主要分为自我的奋斗与抗争、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以及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这四类。它们的形成与欧·亨利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人性之美也是其笔下人物自身品质的一种外在表达。他们以严于律己、忠于爱情、注重友谊、敬畏生命的高尚品质诠释出人性中的真、善、美。欧·亨利笔下表现人性之美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同时也在极力呼唤健康人性,引领人们用积极乐观的视角看待事物。可以说,欧·亨利的作品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欧·亨利人性之美体现成因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体现 1
(一)自我的奋斗与抗争 1
(二)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 2
(三)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 3
(四)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 3
三、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成因 4
(一)作者经历的影响 4
(二)人物品质的决定 6
1.严于律己 6
2.忠于爱情 6
3.注重友谊 7
4.敬畏生命 7
四、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意义 8
(一)批判社会现实 8
(二)呼唤健康人性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
一、引言
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倾其一生创作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而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正是善于将文章的关键落脚于文本之末,从而使作品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此外,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还充分表现了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天赋和对故事情节别出心裁的构思技巧。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使欧·亨利的作品在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上都占据一席之地。他也因此能够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美国社会的风情画。他的作品是对“温馨、浪漫和爱”最有力的诠释。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然而,欧·亨利并不是要表现他们在生活环境、身份地位、言谈举止方面的不同,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深入挖掘人性,从而展现人物所具有的“美好的一面”。 高尔基就曾这样说过:“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的确不向往革命而只向往过上体面生活,但他们总是善良的,多情的,即使不坚强也从不耍手段,所以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可爱的。”欧·亨利怀着对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同情,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本善”和“向善”之美,谱写了一首首人性的赞歌,为其短篇小说增添了动情之处。
二、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体现
(一)自我的奋斗与抗争
欧·亨利笔下描写了一群“商店女郎”。她们远离贫苦的家乡,来到城市寻找出路,靠着在商店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描写这类女性的作品主要收集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剪亮的灯盏》中。“商店女郎,是欧·亨利小职员打工仔小说系列的艺术形象。”在他之前的作家很少会描写这类人物,而她们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却不占少数。
《来自卡克特斯城的采购员》中的阿谢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命运虽然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从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八年来,她孤身一人坚持在纽约的一家服装批发公司工作。当工作和生活的艰辛齐齐压向这个可怜的女孩时,她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纽约这个大城市艰难地立住了脚跟。
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磨平阿谢尔的棱角,反而让她懂得学会反抗。当时,进货商们总是假借求婚之名,骗取女孩的芳心,肆意玩弄身份卑微的女性。商店女郎们虽然清楚这一现状,但多数因为害怕得罪这些所谓的权贵而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阿谢尔却勇敢地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严词拒绝了与她初识的进货商普拉特先生的表白。在个人利益与道德的矛盾中,她没有半刻的犹豫,而是以一种高昂的姿态向世人表示:虽然我卑微的如一颗尘土,但我并不低贱。
同样作为“商店女郎”的还有《剪亮的灯盏》中的南希。出生在贫苦乡村的她很早就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奋斗的道理。初入城市打拼,南希找到了一份商店售货员的工作。然而,成为“商店女郎”的她也没能摆脱被富翁“看中”的命运。与阿谢尔一样的是,面对权贵的诱惑与威胁,南希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抗争意识,坚定了自己对真诚、善良的执着追求。她不仅维护了女性的尊严,也成为当时女性的典范。
欧亨利笔下的“商店女郎”大多都是率直、善良的。在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她们顽强拼搏,敢于与邪恶力量斗争,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向我们展示了最本真的人性之美。
(二)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
“爱情属于人性的范畴,最能体现人性的某些方面。”欧·亨利笔下的爱情,都是纯洁和无私的,彰显出美好的人性光辉。他在其经典爱情小说《爱的奉献》中,描写了一对懂得相互体谅的夫妇。这对平凡的夫妇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他们两个人在艺术上的开销。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自己的艺术道路来成全对方的艺术梦想。“一个人要是爱上了艺术,再大的牺牲似乎都可以忍受。”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对艺术的热爱,是一种对爱人无声的支持。
有人甘愿牺牲自己去体谅自己的爱人,有人付出真心追求自己的爱人。欧·亨利在《小林斯罗什的戟兵》中描写了一对贵族情侣艰难结合的经过。主人公第令是一个衣食无忧的贵族公子,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海伦,他答应了女方父亲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到社会底层打拼的要求。于是,第令放弃从前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深入社会底层独自谋生。工作环境的艰苦,别人的冷眼与嘲笑都不曾动摇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努力地打拼,心甘情愿地坚守着这份对爱的承诺。当海伦得知第令为她所做的一切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的爱情最终也得到了海伦父亲的同意。甘愿为爱付出的人最终都会成功收获属于自己的真爱。
(三)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
以友情为主题的作品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中所占比例并不多,但作者却将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帮助通过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友谊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圣约瑟鲁的朋友们》中描写了一对危难中挺身相助的老朋友。一次担任警长的汤姆被怀疑偷了公款。这种时刻,他的警官兼好友鲍勃,既没有乘人之危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选择相信事出有因。此外,鲍勃还一心替好友汤姆着想。他知道如果汤姆不可避免的受到惩罚,他的家庭就会一瞬间支离破碎。再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于是他决定将朋友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之中解救出来,自己替他承担这一切的是非。最终由于查出汤姆患有夜游症才导致了偷窃行为,两个人都平安无事。作者给这个故事都安排了完美的结局,其实就是对友情的赞美与肯定。尽管鲍勃的做法在法律层面上看可能是不恰当的,但是单就兄弟道义而言,鲍勃在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甘愿信任与保护好友汤姆的举动,的确向我们展示了友情伟大的力量。
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曾说“没有什么能比特别细致的爱或友谊更能使一个博爱的人感动,在这里一个人留意他的朋友最细微的事情,并乐于为它们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的利益。”鲍勃与汤姆之间没有利益的牵扯,所以就不存在要求回报的付出,也因为这样,这种经历过考验的纯洁的友情才更加令人动容。
(四)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
欧·亨利的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一种人性之美。“他的笔下描写了一群远离都市的草原上的牧羊人,他们追求着体现着纯净天然的人性品德。”在《索利托牧场的健康神》中,西部大草原的农场主雷德乐途经圣安东尼奥车站时遇到了素不相识的麦贵尔。为了救眼前这个身患严重肺病的陌生人,雷德乐主动把麦贵尔带去自己的农场疗养,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麦贵尔是第七个雷德乐偶然在圣安东尼奥碰到并带回来的病人。”他对麦贵尔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总是用温和的,忍耐的甚至是慈悲的态度,宽厚地对待麦贵尔的无理取闹。他还给麦贵尔安排了一位贴身侍者专门照料他的起居,尽一切可能满足他的需要。最终,麦贵尔恢复了健康,成为了农场里最勇猛的干将。雷斯托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照顾并拯救了这个生命垂危的陌生病人。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无疑是西部牧民最完美人性的体现。
欧·亨利笔下的人性之美还存在于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无赖骗子这类群体中。《成功的莫利》中,主人公莫利是一个身无分文的骗子,他靠伪造介绍信向他人骗取钱财来维持生活。一天,从赌场失意而归的他偶遇一位去药店买药的五岁小男孩子。此时他全然忘却了自己的糟糕赌运,悉心走过去叮嘱这个独自外出的小男孩过马路要当心车辆。这时,有两辆电车突然从相反方向向小男孩驶来,莫利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出了这个毫不知情的小男孩。危急关头的这种壮举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莫利却能够对陌生人也表现出极大的人道关怀。这无疑向我们证明了即便是“丑陋不堪”的人也有人性之美的一面。
三、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成因
(一)作者经历的影响
欧·亨利将人性之美表现到了极致。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人物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欧·亨利笔下对人性之美的表现其实是与他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以及在特定处境下的深入思考密切相关的。它们构成了他创作的来源与基础。
首先,欧·亨利的童年经历以及后来的婚姻生活对其表现家人以及爱人间的相互关心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短暂的快乐童年生活伴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结束。母亲死后,他的父亲不但没有安抚他受伤的心灵,反而对他漠不关心,只顾专注于自己不切实际的发明创造。童年时代对家庭温暖的缺失早早地令欧·亨利在心中埋下了渴求爱的种子。尽管成年后的欧·亨利曾与她的妻子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然而不久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欧·亨利身上。在银行工作期间,因公款被偷,欧·亨利惨遭怀疑并受到指控。“为避免审讯带来的人格侮辱,他愤然离家出走,从此隐姓埋名、到处流浪,一直漂泊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这段逃亡的经历使他与妻子天各一方,并且他都未能赶上见到妻子临终前的最后一面。妻子的离开对欧·亨利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后来长期的监狱封闭生活,使他对温暖的家庭生活无比向往。童年对爱渴求的种子一下子在欧·亨利的心中发芽了。他在《磨坊教堂》中描写了一位走失爱女的父亲。这位父亲通过生产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面粉救济穷人,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女儿的思念。故事的结尾,欧·亨利出人意料的让这对失散多年的父女重新聚在了一起,给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其实反映的就是欧·亨利自己对父爱的渴求。可以说,他就是那个走失的孩子。整个童年里他的心都是迷失的,孤独的。他对磨坊主为女儿所做一切的赞美,其实是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这样处处为自己着想的父亲。此外,欧·亨利还将自己的经历写进反映情人间真挚爱情的作品《爱的奉献》中。欧·亨利笔下善良贤惠的女主人公黛丽娅的原型其实就是他的妻子。他将妻子的美好全部富于黛丽娅,表现了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写这个故事就是要以此怀念已逝的妻子,并高度赞扬了为情人无私付出的美好人性。
其次,欧·亨利逃往中南美洲的经历对其表现盗贼、骗子这类人物的善良本性有着莫大的影响。在逃亡的岁月里,洪都拉斯险恶的生存环境对他是很大的考验。为了继续生存,欧·亨利不得已做起了骗子和强盗。深入到骗子和强盗的世界,欧·亨利能够亲身体验他们生活的苦闷与无奈,了解他们邪恶行为背后不可被取代的固有人情。对盗贼、骗子这类人物的全新认识使得欧·亨利在作品中不是表现对他们的无情控诉,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他们经常被人们忽略掉的人性之美的一面。
再次,欧·亨利定居纽约后的生活经历对其表现平民健康人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纽约,欧·亨利的社交圈变得广泛,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的丑陋与善良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他没有全盘否定当时尔虞我诈的上流阶层,而是试图挖掘出他们善良的一面。而对于下层平民,欧·亨利更是对他们的美好人性赞赏有加。“欧·亨利定居纽约之后,广泛地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与上层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他更想到贫民窟、酒吧间、下等剧院中生活的普通群众。”因为欧·亨利自己本就是一名普通的平民,所以他对平民阶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此外,10年的纽约生活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平民们的不易。正是这样,欧·亨利才更加愿意亲近底层平民,叙述他们的不幸。然而欧·亨利写平民的不幸,并不是怒其不争。正相反,他是在赞扬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给困境中人们一线新的曙光。
最后,欧·亨利五年的乡村经历对其表现牧民淳朴自然的天性有着很大的影响。17岁时出于对健康和谋生的考虑,欧·亨利离开家乡来到德克萨斯大草原当起了一名西部牛仔。这里农场主和蔼可亲,对待牛仔们从不苛刻。牛仔们也在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互相照应。整个农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草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馨的工作环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少年很快恢复了青春的朝气。他陶醉在大草原美丽的风光中,感受着淳朴善良的牧民给与他的人间温情。欧·亨利在给霍尔夫人的一封信中提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好,我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我就越喜欢这个地方,对要在这个地方的逗留就越满意。”这段农场经历是欧·亨利的人生里不可多的幸福时光。作为外地人的他来到这个陌生的农场,受到的不是嘲笑和排挤,而是大家对他的关照与帮助。他也将自己对牧民的感激与赞美之情写进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西部之心》中。这部小说集主要就是以美国西部大草原为背景。欧·亨利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刻画了他所见到的农场主形象。无论是《索利托牧场的健康神》中的雷德乐,还是《高尚的让位》中的兰塞,欧·亨利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其实是对西部牧民无私帮助他人的美好人性的高度赞扬。
内容摘要: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体现了不同的人性之美。这些人性之美主要分为自我的奋斗与抗争、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以及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这四类。它们的形成与欧·亨利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说,人性之美也是其笔下人物自身品质的一种外在表达。他们以严于律己、忠于爱情、注重友谊、敬畏生命的高尚品质诠释出人性中的真、善、美。欧·亨利笔下表现人性之美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同时也在极力呼唤健康人性,引领人们用积极乐观的视角看待事物。可以说,欧·亨利的作品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欧·亨利人性之美体现成因意义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体现 1
(一)自我的奋斗与抗争 1
(二)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 2
(三)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 3
(四)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 3
三、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成因 4
(一)作者经历的影响 4
(二)人物品质的决定 6
1.严于律己 6
2.忠于爱情 6
3.注重友谊 7
4.敬畏生命 7
四、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意义 8
(一)批判社会现实 8
(二)呼唤健康人性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
一、引言
欧·亨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倾其一生创作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苏联作家苏曼诺夫曾说过:“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而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正是善于将文章的关键落脚于文本之末,从而使作品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此外,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创作中还充分表现了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天赋和对故事情节别出心裁的构思技巧。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使欧·亨利的作品在美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上都占据一席之地。他也因此能够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美国社会的风情画。他的作品是对“温馨、浪漫和爱”最有力的诠释。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然而,欧·亨利并不是要表现他们在生活环境、身份地位、言谈举止方面的不同,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深入挖掘人性,从而展现人物所具有的“美好的一面”。 高尔基就曾这样说过:“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的确不向往革命而只向往过上体面生活,但他们总是善良的,多情的,即使不坚强也从不耍手段,所以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可爱的。”欧·亨利怀着对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同情,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本善”和“向善”之美,谱写了一首首人性的赞歌,为其短篇小说增添了动情之处。
二、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体现
(一)自我的奋斗与抗争
欧·亨利笔下描写了一群“商店女郎”。她们远离贫苦的家乡,来到城市寻找出路,靠着在商店工作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描写这类女性的作品主要收集在他的短篇小说集《剪亮的灯盏》中。“商店女郎,是欧·亨利小职员打工仔小说系列的艺术形象。”在他之前的作家很少会描写这类人物,而她们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却不占少数。
《来自卡克特斯城的采购员》中的阿谢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命运虽然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从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八年来,她孤身一人坚持在纽约的一家服装批发公司工作。当工作和生活的艰辛齐齐压向这个可怜的女孩时,她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纽约这个大城市艰难地立住了脚跟。
艰苦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磨平阿谢尔的棱角,反而让她懂得学会反抗。当时,进货商们总是假借求婚之名,骗取女孩的芳心,肆意玩弄身份卑微的女性。商店女郎们虽然清楚这一现状,但多数因为害怕得罪这些所谓的权贵而委曲求全,敢怒不敢言。阿谢尔却勇敢地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严词拒绝了与她初识的进货商普拉特先生的表白。在个人利益与道德的矛盾中,她没有半刻的犹豫,而是以一种高昂的姿态向世人表示:虽然我卑微的如一颗尘土,但我并不低贱。
同样作为“商店女郎”的还有《剪亮的灯盏》中的南希。出生在贫苦乡村的她很早就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奋斗的道理。初入城市打拼,南希找到了一份商店售货员的工作。然而,成为“商店女郎”的她也没能摆脱被富翁“看中”的命运。与阿谢尔一样的是,面对权贵的诱惑与威胁,南希也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抗争意识,坚定了自己对真诚、善良的执着追求。她不仅维护了女性的尊严,也成为当时女性的典范。
欧亨利笔下的“商店女郎”大多都是率直、善良的。在不幸的人生经历中,她们顽强拼搏,敢于与邪恶力量斗争,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向我们展示了最本真的人性之美。
(二)情人间的体谅与付出
“爱情属于人性的范畴,最能体现人性的某些方面。”欧·亨利笔下的爱情,都是纯洁和无私的,彰显出美好的人性光辉。他在其经典爱情小说《爱的奉献》中,描写了一对懂得相互体谅的夫妇。这对平凡的夫妇怀着对艺术的憧憬,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然而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他们两个人在艺术上的开销。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放弃自己的艺术道路来成全对方的艺术梦想。“一个人要是爱上了艺术,再大的牺牲似乎都可以忍受。”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对艺术的热爱,是一种对爱人无声的支持。
有人甘愿牺牲自己去体谅自己的爱人,有人付出真心追求自己的爱人。欧·亨利在《小林斯罗什的戟兵》中描写了一对贵族情侣艰难结合的经过。主人公第令是一个衣食无忧的贵族公子,为了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海伦,他答应了女方父亲让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到社会底层打拼的要求。于是,第令放弃从前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深入社会底层独自谋生。工作环境的艰苦,别人的冷眼与嘲笑都不曾动摇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他努力地打拼,心甘情愿地坚守着这份对爱的承诺。当海伦得知第令为她所做的一切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的爱情最终也得到了海伦父亲的同意。甘愿为爱付出的人最终都会成功收获属于自己的真爱。
(三)朋友间的关心与帮助
以友情为主题的作品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中所占比例并不多,但作者却将朋友之间的关心与帮助通过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友谊具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圣约瑟鲁的朋友们》中描写了一对危难中挺身相助的老朋友。一次担任警长的汤姆被怀疑偷了公款。这种时刻,他的警官兼好友鲍勃,既没有乘人之危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选择相信事出有因。此外,鲍勃还一心替好友汤姆着想。他知道如果汤姆不可避免的受到惩罚,他的家庭就会一瞬间支离破碎。再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于是他决定将朋友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之中解救出来,自己替他承担这一切的是非。最终由于查出汤姆患有夜游症才导致了偷窃行为,两个人都平安无事。作者给这个故事都安排了完美的结局,其实就是对友情的赞美与肯定。尽管鲍勃的做法在法律层面上看可能是不恰当的,但是单就兄弟道义而言,鲍勃在关键时刻宁可牺牲自己也甘愿信任与保护好友汤姆的举动,的确向我们展示了友情伟大的力量。
大卫·休谟在《人性论》中曾说“没有什么能比特别细致的爱或友谊更能使一个博爱的人感动,在这里一个人留意他的朋友最细微的事情,并乐于为它们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的利益。”鲍勃与汤姆之间没有利益的牵扯,所以就不存在要求回报的付出,也因为这样,这种经历过考验的纯洁的友情才更加令人动容。
(四)陌生人间的照料与救护
欧·亨利的作品中处处闪耀着一种人性之美。“他的笔下描写了一群远离都市的草原上的牧羊人,他们追求着体现着纯净天然的人性品德。”在《索利托牧场的健康神》中,西部大草原的农场主雷德乐途经圣安东尼奥车站时遇到了素不相识的麦贵尔。为了救眼前这个身患严重肺病的陌生人,雷德乐主动把麦贵尔带去自己的农场疗养,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麦贵尔是第七个雷德乐偶然在圣安东尼奥碰到并带回来的病人。”他对麦贵尔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总是用温和的,忍耐的甚至是慈悲的态度,宽厚地对待麦贵尔的无理取闹。他还给麦贵尔安排了一位贴身侍者专门照料他的起居,尽一切可能满足他的需要。最终,麦贵尔恢复了健康,成为了农场里最勇猛的干将。雷斯托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照顾并拯救了这个生命垂危的陌生病人。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无疑是西部牧民最完美人性的体现。
欧·亨利笔下的人性之美还存在于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无赖骗子这类群体中。《成功的莫利》中,主人公莫利是一个身无分文的骗子,他靠伪造介绍信向他人骗取钱财来维持生活。一天,从赌场失意而归的他偶遇一位去药店买药的五岁小男孩子。此时他全然忘却了自己的糟糕赌运,悉心走过去叮嘱这个独自外出的小男孩过马路要当心车辆。这时,有两辆电车突然从相反方向向小男孩驶来,莫利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救出了这个毫不知情的小男孩。危急关头的这种壮举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而莫利却能够对陌生人也表现出极大的人道关怀。这无疑向我们证明了即便是“丑陋不堪”的人也有人性之美的一面。
三、欧·亨利笔下人性之美的成因
(一)作者经历的影响
欧·亨利将人性之美表现到了极致。他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人物表现出的人性光辉。欧·亨利笔下对人性之美的表现其实是与他不同阶段的人生体验与感悟以及在特定处境下的深入思考密切相关的。它们构成了他创作的来源与基础。
首先,欧·亨利的童年经历以及后来的婚姻生活对其表现家人以及爱人间的相互关心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短暂的快乐童年生活伴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结束。母亲死后,他的父亲不但没有安抚他受伤的心灵,反而对他漠不关心,只顾专注于自己不切实际的发明创造。童年时代对家庭温暖的缺失早早地令欧·亨利在心中埋下了渴求爱的种子。尽管成年后的欧·亨利曾与她的妻子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然而不久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了欧·亨利身上。在银行工作期间,因公款被偷,欧·亨利惨遭怀疑并受到指控。“为避免审讯带来的人格侮辱,他愤然离家出走,从此隐姓埋名、到处流浪,一直漂泊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这段逃亡的经历使他与妻子天各一方,并且他都未能赶上见到妻子临终前的最后一面。妻子的离开对欧·亨利的打击非常大,再加上后来长期的监狱封闭生活,使他对温暖的家庭生活无比向往。童年对爱渴求的种子一下子在欧·亨利的心中发芽了。他在《磨坊教堂》中描写了一位走失爱女的父亲。这位父亲通过生产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面粉救济穷人,以此来寄托自己对女儿的思念。故事的结尾,欧·亨利出人意料的让这对失散多年的父女重新聚在了一起,给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其实反映的就是欧·亨利自己对父爱的渴求。可以说,他就是那个走失的孩子。整个童年里他的心都是迷失的,孤独的。他对磨坊主为女儿所做一切的赞美,其实是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这样处处为自己着想的父亲。此外,欧·亨利还将自己的经历写进反映情人间真挚爱情的作品《爱的奉献》中。欧·亨利笔下善良贤惠的女主人公黛丽娅的原型其实就是他的妻子。他将妻子的美好全部富于黛丽娅,表现了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写这个故事就是要以此怀念已逝的妻子,并高度赞扬了为情人无私付出的美好人性。
其次,欧·亨利逃往中南美洲的经历对其表现盗贼、骗子这类人物的善良本性有着莫大的影响。在逃亡的岁月里,洪都拉斯险恶的生存环境对他是很大的考验。为了继续生存,欧·亨利不得已做起了骗子和强盗。深入到骗子和强盗的世界,欧·亨利能够亲身体验他们生活的苦闷与无奈,了解他们邪恶行为背后不可被取代的固有人情。对盗贼、骗子这类人物的全新认识使得欧·亨利在作品中不是表现对他们的无情控诉,而是尽可能地展现他们经常被人们忽略掉的人性之美的一面。
再次,欧·亨利定居纽约后的生活经历对其表现平民健康人性有很大的影响。在纽约,欧·亨利的社交圈变得广泛,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性的丑陋与善良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他没有全盘否定当时尔虞我诈的上流阶层,而是试图挖掘出他们善良的一面。而对于下层平民,欧·亨利更是对他们的美好人性赞赏有加。“欧·亨利定居纽约之后,广泛地出入各种社交场所,与上层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他更想到贫民窟、酒吧间、下等剧院中生活的普通群众。”因为欧·亨利自己本就是一名普通的平民,所以他对平民阶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此外,10年的纽约生活也让他深刻地感受到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平民们的不易。正是这样,欧·亨利才更加愿意亲近底层平民,叙述他们的不幸。然而欧·亨利写平民的不幸,并不是怒其不争。正相反,他是在赞扬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给困境中人们一线新的曙光。
最后,欧·亨利五年的乡村经历对其表现牧民淳朴自然的天性有着很大的影响。17岁时出于对健康和谋生的考虑,欧·亨利离开家乡来到德克萨斯大草原当起了一名西部牛仔。这里农场主和蔼可亲,对待牛仔们从不苛刻。牛仔们也在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互相照应。整个农场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大草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馨的工作环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少年很快恢复了青春的朝气。他陶醉在大草原美丽的风光中,感受着淳朴善良的牧民给与他的人间温情。欧·亨利在给霍尔夫人的一封信中提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好,我看得越多,听得越多,我就越喜欢这个地方,对要在这个地方的逗留就越满意。”这段农场经历是欧·亨利的人生里不可多的幸福时光。作为外地人的他来到这个陌生的农场,受到的不是嘲笑和排挤,而是大家对他的关照与帮助。他也将自己对牧民的感激与赞美之情写进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西部之心》中。这部小说集主要就是以美国西部大草原为背景。欧·亨利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刻画了他所见到的农场主形象。无论是《索利托牧场的健康神》中的雷德乐,还是《高尚的让位》中的兰塞,欧·亨利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人性之美。这其实是对西部牧民无私帮助他人的美好人性的高度赞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