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20191216202124]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于张爱玲的实用主义观,阐明“实用主义”即为张爱玲的生活哲学。在张爱玲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与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实用主义”被融入创作。论文从爱情观、金钱观、民俗观等不同角度出发,表现“张氏实用主义”;通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作品阐释其透彻世故且明了直接的生活哲学;并且论述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当代文学潮流中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生活哲学透彻世故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生成背景 1
(一)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没落贵族 2
(二)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质:海派文化 3
三、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文本中的体现 4
(一)爱情观:爱情初始于利益,爱情皆终于现实 4
(二)金钱观:金钱凌驾于一切,金钱充斥着生活 6
(三)民俗观:中国人的约束美,上海人的闲趣味 8
四、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文学史意义 9
(一)对当代文学潮流的渗透 9
(二)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
一、引言
“实用主义”是一种已有的哲学概念。在实用主义学派的理念中,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会跳脱出此前已有的经验,因此在判定当前事物的发展规律时,只要根据所得经验来判断,就一定能得出符合真理的结论。但这种结论与其说是正确客观的,倒不如说是因人而异地表现出了认知中的潜意识。换言之,“实用主义”的哲学概念其实就是一种“经验论”。这是一种取自于自身经历,且经过自我意识提炼而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根据不同个体所拥有的各异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区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且笃信的“实用主义”。但它并非不可改变,随着自身经历的增长或是主观情感的变化,这种实用主义也会逐渐发生偏移,所以它的存在实则是动态的。而它的呈现方式,往往要依附于具体的载体。
对于张爱玲来说,文字就是她表达 “张氏实用主义”的最佳途径。而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实用主义”,就是其本人的生活哲学。在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张爱玲把这种“实用主义”融入创作,在现当代文坛纷繁的风格中自成一派。而纯熟的文字掌控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更让她特有的文学魅力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学者看到了“女性文学”、“悲剧意识”,也关注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却鲜少有目光集中在这独属于张爱玲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上。其实这些零散却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片段早已渗透到了张爱玲作品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小说、散文、戏剧,甚至是书信,在张爱玲的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她对爱情、对金钱、对民俗的独到见解。她用俗气却不乏灵气的语言从容地向世人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构建、在呈现这个世界里她所懂得的规则。
二、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生成背景
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是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生成的主观动因,而特有的地域文化则是将这种观念具象化的客观推动力。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催化下,张爱玲逐渐形成了这寓于人生智慧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
(一) 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没落贵族
对张爱玲的研究总是会涉及到她的身世背景。的确,她的疏离和孤傲与这样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年幼时承受的重压和分离,让她拥有了比世人更通透的目光,她以一种抽离的视角,一边维持着清醒淡然的人性评说,一边欣喜地去融入这种世俗的纷繁琐碎,用自身矛盾的张力去勾勒她所看尽的人生。
1.出身名门,却以小市民自居
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张爱玲本应是家世显赫的贵族小姐,只管享受当前的锦衣玉食,并不必为生计担忧。但现实却是,与父亲的决裂让张爱玲付出了能继续优雅生活的代价。在与母亲共同生活期间,拮据的生活现状让张爱玲终于开始意识到金钱的地位。虽然相较于之后的人生经历,这还算安逸的拮据对张爱玲来说谈不上是人生挫折。但在此后的生活中,张爱玲却总是有所顾及地把金钱看做是行事的基础和前提。其实张爱玲从不避讳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在《童言无忌》中,她更是大方承认自己拜金,这种接地气儿的坦然,非但不让人反感,反而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真实的可爱。
对于自己的作品,张爱玲当然也是有着那份文人的艺术追求,但与此同时她也清醒地知道自己是以卖文为生,大众的消费指向才是创作的意义。所以聪明如她,常以小市民自居,懂得讨好读者,也懂得推销自己。
2.本应父慈母爱,却怀疑爱情亲情
父亲的旧贵族习气和母亲的新潮激进预设了他们终将分道扬镳的结局,张爱玲本应父慈母爱的童年也就在这样的现实中破灭了。父亲的不闻不问和母亲的洒脱放任扭曲了张爱玲对家和亲情的定义,同时也造就了她波澜不惊看待世事的那份透彻和世故。在张爱玲的笔下,人性的自私扭曲、婚姻的破碎拉锯、人类的渺小无知,无一不在体现着自我怀疑和自我放纵。这些个性扭曲,命运坎坷的角色被真实还原。张爱玲没有去美化、去模糊这些人物身上的病症,而是把它们一一揭开、审视、剖析,甚至可以说是将它们展出在作品中最显眼的位置。在她的认知中,没有纯粹的亲情和爱情,她试图找出每一种关系背后存在的合理利益,以此来解释现实的不幸。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在张爱玲所认定的结局中,再美好绚烂的事物都有着自我埋葬的本质,华美外壳下的侵蚀和腐烂才是现实世界应有的特性,正如她笔下的芸芸众生,亦如真实生活中的自己。
(二) 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质:海派文化
上海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的交通条件,吸引了无数文人商贾汇集于此。他们从文经商,互通文化,并逐渐定居。这使上海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跃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大规模移民城市。在这座自由包容的城市中,无论是典雅的江南文化,还是张扬的异域风情,都能找到最为恰当的位置。而这种文化间的碰撞和兼容,也慢慢凝炼成了独属于上海的海派文化。
1.中西文化
在前期的私塾教育中,张爱玲开始研读中国古典名著,并找到了其中让自己沉溺的部分。谈到古典文学对张爱玲的影响,那么《红楼梦》一定是排在第一位无疑了。在《红楼梦魇》的自序中她写道:
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可见她对《红楼梦》的熟识和偏爱。这部让张爱玲痴迷到极致的作品自是有它本身的文学魅力,但作品中所体现的末世之感,才是更让张爱玲感同身受的原因。而这种切身的触动也化作文字创作,散落在了张爱玲自己作品的细枝末节之中。
在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伦敦大学入学考试后,张爱玲因战乱无奈转投了香港大学。虽然没有真正留洋,但港大自由兼容的学术环境还是让张爱玲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中耀眼的部分。这种开放张扬的文化为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她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毫无顾忌地表达她对世事的评价,明了且直接。这与古典文化带给她的细腻敏感不同,西方文化教会了张爱玲如何撕开生活的伪装,而后大方地把它们呈现于作品之中。
2.市民文化
对于出生在上海里弄中的张爱玲来说,市民文化自是并不陌生。那种在家长里短中所透露出的病态的自傲或是自怜,以及不加修饰的贪婪,都被张爱玲的细致观察所捕捉,并且不露声色地融入到个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中。可以说,整个上海都是张爱玲的取材之地。
而对于外部世界都市风情的描绘,则体现了张爱玲的艺术才情。“公寓中老旧的热水管”、“屋堂内败了色的丝绒”、以及“墙上用窄银框子镶着的洋酒广告”都在叫嚣争抢着去还原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真实上海。主人公在这些精致的小环境中开始了自己的故事,而这样的安排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旧上海迎面而来的气息,而后由衷地感叹一句:哦,原来这就是上海。
三、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文本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不是非得字字玑珠,但感知全文,总是想在情节之外再得到一些别的启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如此。她的实用主义观并非一字一句排列在眼前,强势地去说服读者接受这些莫名的观点。而是把生活体悟融进多变的情节中,以或荒诞或讽刺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慢慢去探寻。
(一) 爱情观:爱情初始于利益,爱情皆终于现实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对于自己的爱情,张爱玲吝惜用更多的文字去记录,就连这段剖白也是被胡兰成大方分享在《今生今世》中才得以为世人所知。可能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她始终怀疑着爱情的本质,却隐约还是期待着一份纯粹。可惜爱情,本就是一场博弈,衡量对错,计较得失。
1. 爱情,初始于利益
《倾城之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离婚后寄居娘家的清丽少妇,另一个则是看似自由洒脱却始终无法真正得到认同的庶出继承人。这两人同是生活的弃儿,本应毫无疑问地相爱相惜,在惊艳邂逅中衍生出一段唯美爱情。但在张爱玲笔下,没有发生读者所期待的这场心存善意且中规中矩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苍凉扭曲的人性和为了生活不择手段的自我放逐、自我利用。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于张爱玲的实用主义观,阐明“实用主义”即为张爱玲的生活哲学。在张爱玲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与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实用主义”被融入创作。论文从爱情观、金钱观、民俗观等不同角度出发,表现“张氏实用主义”;通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作品阐释其透彻世故且明了直接的生活哲学;并且论述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当代文学潮流中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生活哲学透彻世故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生成背景 1
(一)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没落贵族 2
(二)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质:海派文化 3
三、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文本中的体现 4
(一)爱情观:爱情初始于利益,爱情皆终于现实 4
(二)金钱观:金钱凌驾于一切,金钱充斥着生活 6
(三)民俗观:中国人的约束美,上海人的闲趣味 8
四、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文学史意义 9
(一)对当代文学潮流的渗透 9
(二)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
一、引言
“实用主义”是一种已有的哲学概念。在实用主义学派的理念中,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会跳脱出此前已有的经验,因此在判定当前事物的发展规律时,只要根据所得经验来判断,就一定能得出符合真理的结论。但这种结论与其说是正确客观的,倒不如说是因人而异地表现出了认知中的潜意识。换言之,“实用主义”的哲学概念其实就是一种“经验论”。这是一种取自于自身经历,且经过自我意识提炼而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根据不同个体所拥有的各异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区分,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且笃信的“实用主义”。但它并非不可改变,随着自身经历的增长或是主观情感的变化,这种实用主义也会逐渐发生偏移,所以它的存在实则是动态的。而它的呈现方式,往往要依附于具体的载体。
对于张爱玲来说,文字就是她表达 “张氏实用主义”的最佳途径。而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实用主义”,就是其本人的生活哲学。在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张爱玲把这种“实用主义”融入创作,在现当代文坛纷繁的风格中自成一派。而纯熟的文字掌控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更让她特有的文学魅力得到了极致的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学者看到了“女性文学”、“悲剧意识”,也关注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却鲜少有目光集中在这独属于张爱玲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上。其实这些零散却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片段早已渗透到了张爱玲作品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小说、散文、戏剧,甚至是书信,在张爱玲的字里行间都能体现出她对爱情、对金钱、对民俗的独到见解。她用俗气却不乏灵气的语言从容地向世人描述着自己的生活哲学,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构建、在呈现这个世界里她所懂得的规则。
二、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的生成背景
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是张爱玲实用主义观生成的主观动因,而特有的地域文化则是将这种观念具象化的客观推动力。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催化下,张爱玲逐渐形成了这寓于人生智慧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
(一) 自身矛盾的身家背景:没落贵族
对张爱玲的研究总是会涉及到她的身世背景。的确,她的疏离和孤傲与这样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年幼时承受的重压和分离,让她拥有了比世人更通透的目光,她以一种抽离的视角,一边维持着清醒淡然的人性评说,一边欣喜地去融入这种世俗的纷繁琐碎,用自身矛盾的张力去勾勒她所看尽的人生。
1.出身名门,却以小市民自居
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张爱玲本应是家世显赫的贵族小姐,只管享受当前的锦衣玉食,并不必为生计担忧。但现实却是,与父亲的决裂让张爱玲付出了能继续优雅生活的代价。在与母亲共同生活期间,拮据的生活现状让张爱玲终于开始意识到金钱的地位。虽然相较于之后的人生经历,这还算安逸的拮据对张爱玲来说谈不上是人生挫折。但在此后的生活中,张爱玲却总是有所顾及地把金钱看做是行事的基础和前提。其实张爱玲从不避讳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在《童言无忌》中,她更是大方承认自己拜金,这种接地气儿的坦然,非但不让人反感,反而成为了一种难得的、真实的可爱。
对于自己的作品,张爱玲当然也是有着那份文人的艺术追求,但与此同时她也清醒地知道自己是以卖文为生,大众的消费指向才是创作的意义。所以聪明如她,常以小市民自居,懂得讨好读者,也懂得推销自己。
2.本应父慈母爱,却怀疑爱情亲情
父亲的旧贵族习气和母亲的新潮激进预设了他们终将分道扬镳的结局,张爱玲本应父慈母爱的童年也就在这样的现实中破灭了。父亲的不闻不问和母亲的洒脱放任扭曲了张爱玲对家和亲情的定义,同时也造就了她波澜不惊看待世事的那份透彻和世故。在张爱玲的笔下,人性的自私扭曲、婚姻的破碎拉锯、人类的渺小无知,无一不在体现着自我怀疑和自我放纵。这些个性扭曲,命运坎坷的角色被真实还原。张爱玲没有去美化、去模糊这些人物身上的病症,而是把它们一一揭开、审视、剖析,甚至可以说是将它们展出在作品中最显眼的位置。在她的认知中,没有纯粹的亲情和爱情,她试图找出每一种关系背后存在的合理利益,以此来解释现实的不幸。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在张爱玲所认定的结局中,再美好绚烂的事物都有着自我埋葬的本质,华美外壳下的侵蚀和腐烂才是现实世界应有的特性,正如她笔下的芸芸众生,亦如真实生活中的自己。
(二) 所处地域的文化特质:海派文化
上海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的交通条件,吸引了无数文人商贾汇集于此。他们从文经商,互通文化,并逐渐定居。这使上海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跃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大规模移民城市。在这座自由包容的城市中,无论是典雅的江南文化,还是张扬的异域风情,都能找到最为恰当的位置。而这种文化间的碰撞和兼容,也慢慢凝炼成了独属于上海的海派文化。
1.中西文化
在前期的私塾教育中,张爱玲开始研读中国古典名著,并找到了其中让自己沉溺的部分。谈到古典文学对张爱玲的影响,那么《红楼梦》一定是排在第一位无疑了。在《红楼梦魇》的自序中她写道:
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至于自己做,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可见她对《红楼梦》的熟识和偏爱。这部让张爱玲痴迷到极致的作品自是有它本身的文学魅力,但作品中所体现的末世之感,才是更让张爱玲感同身受的原因。而这种切身的触动也化作文字创作,散落在了张爱玲自己作品的细枝末节之中。
在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伦敦大学入学考试后,张爱玲因战乱无奈转投了香港大学。虽然没有真正留洋,但港大自由兼容的学术环境还是让张爱玲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中耀眼的部分。这种开放张扬的文化为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她常在自己的作品中毫无顾忌地表达她对世事的评价,明了且直接。这与古典文化带给她的细腻敏感不同,西方文化教会了张爱玲如何撕开生活的伪装,而后大方地把它们呈现于作品之中。
2.市民文化
对于出生在上海里弄中的张爱玲来说,市民文化自是并不陌生。那种在家长里短中所透露出的病态的自傲或是自怜,以及不加修饰的贪婪,都被张爱玲的细致观察所捕捉,并且不露声色地融入到个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中。可以说,整个上海都是张爱玲的取材之地。
而对于外部世界都市风情的描绘,则体现了张爱玲的艺术才情。“公寓中老旧的热水管”、“屋堂内败了色的丝绒”、以及“墙上用窄银框子镶着的洋酒广告”都在叫嚣争抢着去还原一个有着小资情调的真实上海。主人公在这些精致的小环境中开始了自己的故事,而这样的安排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旧上海迎面而来的气息,而后由衷地感叹一句:哦,原来这就是上海。
三、张爱玲实用主义观在文本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不是非得字字玑珠,但感知全文,总是想在情节之外再得到一些别的启发。读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如此。她的实用主义观并非一字一句排列在眼前,强势地去说服读者接受这些莫名的观点。而是把生活体悟融进多变的情节中,以或荒诞或讽刺的方式呈现,让读者慢慢去探寻。
(一) 爱情观:爱情初始于利益,爱情皆终于现实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对于自己的爱情,张爱玲吝惜用更多的文字去记录,就连这段剖白也是被胡兰成大方分享在《今生今世》中才得以为世人所知。可能在张爱玲的世界里,她始终怀疑着爱情的本质,却隐约还是期待着一份纯粹。可惜爱情,本就是一场博弈,衡量对错,计较得失。
1. 爱情,初始于利益
《倾城之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离婚后寄居娘家的清丽少妇,另一个则是看似自由洒脱却始终无法真正得到认同的庶出继承人。这两人同是生活的弃儿,本应毫无疑问地相爱相惜,在惊艳邂逅中衍生出一段唯美爱情。但在张爱玲笔下,没有发生读者所期待的这场心存善意且中规中矩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苍凉扭曲的人性和为了生活不择手段的自我放逐、自我利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