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中的三个问题
关于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中的三个问题[20191216202254]
内容摘要:“大团圆”结局几乎成为了中国戏曲的固定化套路,针对南戏《拜月亭》的这种结局形式产生了一些质疑。一方面对“大团圆”结局是喜剧产生质疑,表现在“大团圆”结局认同封建专制,其中包括包办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人物失去自我意识,例如王瑞兰的婚姻听从父命,蒋世隆则是奉旨成婚,听从皇命,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是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百姓追求富贵生活,乐忠于金榜题名,又对大团圆结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对在“大团圆”结局中不必要加入男女配角的质疑,表现在采用双线结构具有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的优点,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配角在“大团圆”结局中的具体作用,例如陀满兴福、蒋瑞莲分别在剧中的作用。此外,对故事情节收束上“大团圆”结局是得当的质疑,表现在情节过分巧合,不够真实;喜剧结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质疑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问题 1
(一)认同封建制度 带有颂圣心理 2
1.承认包办婚姻 2
2.推崇科举制度 2
(二)人物失去自我 缺少独立人格 2
1.王瑞兰听从父命 3
2.蒋世隆听命君王 3
(三)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 3
1.追求富贵安逸生活 3
2.回避社会矛盾的团圆 3
三、《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有无必要加入男女配角的问题 4
(一)采用双线结构的成功之处 4
1.丰富内容 增强可读性 4
2.一波三折 推动情节发展 4
(二)配角在此剧中的具体作用 5
1.陀满兴福在剧中的作用 5
2.蒋瑞莲在剧中的作用 6
四、《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对故事情节收束是否得当的问题 7
(一)情节过于巧合 不够真实 8
(二)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关于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中的三个问题
一、引言
“大团圆”结局几乎成为了中国戏曲的固定化套路,这一“固定化套路”的形成时间大致应是在元末明初之际。从一系列评论作品与实际的戏曲作品内容中,不难看出这一套路基本上是随着优秀戏曲作品《琵琶记》、《西厢记》、《拜月亭》等作品成为经典的过程而形成的,可以称之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主导型叙事模式。
南戏《拜月亭》,它脱胎于关汉卿的杂剧《幽闺佳人拜月亭》,但却保留、吸收了关作的基本情节和精彩曲文,并进行了再创作,使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明。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指出:“《拜月亭》是一本爱情戏,以蒙古入侵金国,攻破中都,人民乱离逃亡为背景,不落一般才子佳人戏的窠臼。”但是,其“大团圆”结局却未能冲破礼教的束缚,落入了俗套。
在研究南戏《拜月亭》的“大团圆”结局时,对其结局形式产生一些质疑,例如:“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是否有必要在“大团圆”结局中加入配角形象?在故事情节的收束上,“大团圆”结局又是否得当?笔者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质疑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团圆”这种写作形式。
二、《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问题
众多戏曲研究者往往将南戏《拜月亭》归入传统戏曲中的喜剧范畴,其理由往往仅限于其故事本身的表面情节上,然而深层次视之,其悲剧色彩反倒更加浓厚。故而其“大团圆”情节对整部作品的定性应属悲剧范畴还是喜剧范畴,成为了第一“质疑方向”。
由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说:“为了刻画人物,把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是《拜月亭》的一个艺术特色。”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指出:“《拜月亭》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多数作品一样,是一部悲喜剧。但它绝不是那种悲剧情节加上喜剧结尾,二者机械衔接的悲喜剧。它的喜剧色彩特浓,即使在一些悲剧性很强的场次中也往往融进了许多的喜剧因素,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俞为民在《文学遗产》上发表的《南戏〈拜月亭〉考论》则更深一步指出:“该剧光明的结尾实际是蕴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的。简单的用‘大团圆’结局这一概念作为评判标准,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应该以表现内容来衡量作品。”
从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界定是很模糊的,而我认为“大团圆”结局是一部悲剧。从“大团圆”结局本身看,它并不反对封建制度,反而承认包办婚姻,推崇科举。此外,这样的结局安排也导致了人物失去自我意识,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而“大团圆”的形式又广受市民百姓喜闻乐见。
(一)认同封建制度 带有颂圣心理
1.承认包办婚姻
在金末兵荒马乱之时,逃难中王瑞兰与母亲走散,偶遇书生蒋世隆,他们先是以兄妹相称,后来彼此渐生情愫,在店家的规劝下,两人喜结连理。在第二十二出《招商谐偶》中,王瑞兰建议蒋世隆:
秀才,你送我到行朝,与爹爹说知,叫个媒人说和成亲,却不全了奴家的节操?(第22出《招商谐偶》)
可当父亲强硬地将二人拆散之际,瑞兰便少了那份追求爱情的勇气,被迫抛下患病的丈夫,随爹爹回府。之后,瑞兰心中虽有对父亲的不满,但也只将对世隆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并没有选择逃出府找丈夫去。最后当父奉君命将她与瑞莲下嫁给文武状元时,王瑞兰还是逃不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牢笼。从这样的结局安排中可以看出,“大团圆”实则是证明了包办婚姻的胜利。
2.推崇科举制度
在类似于《拜月亭》的才子佳人类型爱情故事中,往往并不合法的爱情会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挠,而究其原因,阻挠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不合法,而是由于士子榜上无名所致。《拜月亭》中,王镇最初一定要将女儿与蒋世隆拆散,可是当蒋世隆考中状元后,又坚持要招他为婿的情节,以及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中的相似情节,可以发现“大团圆”的前提在于男主角科举入仕,即所谓“大团圆”结局与科举入仕彼此之间属于相互诠释的关系。在此方面有史料为证,《唐摭言》中提到科举发榜后:
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克殚述。(《唐摭言》卷三《散序》)
《宋史》中提到一旦举子中第即可: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宋史》卷四《太宗记》)
从中不难看出自科举考试制度施行以来,一旦士子得中,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类便随之滚滚而来,世人总结的“人生几大快事”也将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并列。
(二)人物失去自我 缺少独立人格
孔子在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审美观点形成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则是无可非议的客观历史事实。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美学上的“中和之美”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最终落入大团圆套路的最大原因,从南戏《拜月亭》中也不难分辨出。
1.王瑞兰听从父命
瑞兰的父亲在客店巧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不当户不对,并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将其拆散。此时的瑞兰进退两难——夫妻感情上的难以割舍,不从父命又有违孝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寄托在对神灵的诉求上,故而有瑞兰于幽闺中焚香拜月一事:
这丫头去了。天色已晚,只见半弯新月,斜挂柳梢,几队花阴,平铺锦砌,不免安排香案,对月祷告一番。款把棹儿台,轻揭香炉盖,一炷心香诉怨怀,对月深深拜。(第32出《幽闺拜月》)
从而达到情爱与道德的心理平衡。到最后,虽然心有万般不情愿,但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准备婚嫁事宜。
2.蒋世隆听命君王
蒋世隆自瑞兰走后,便选择上京赶考,希望能高中状元,去瑞兰家提亲。谁知皇帝下旨赐婚,在第三十九出《天凑姻缘》的情节中说道:
那日因遭兵燹,兄妹移家迁汴,乱军中拆散雁行,两下里追寻不见,叫瑞莲,有个佳人忽偶然。(净)那佳人怎么就肯答应?(生)那佳人叫名瑞兰,与瑞莲声音厮类,故应错了。(净)既如此,曾与他配合也不曾?(生)相随同到招商店,合卺曾凭媒妁言,交欢,谁知一病缠?学生正染病间,被他父亲--也是王尚书--偶然遇见,夺回去了。(第39出《天凑姻缘》)
王镇、张都督与世隆商议,世隆道出已娶妻,想拒绝赐婚一事,但最终还是“奉旨成婚”。
从结局看,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的功名、官场、美女、家庭无不美满,先前作者让女主人公抛弃丈夫,明显流露出想跳出俗套的意图,但又高扬儒家人伦美德,彼此不离不弃,如此便形成的“大团圆”结局,几乎完美地体现了“中和之美”,同时也抹杀了人物自主选择的权利,失去了自我意识,也缺少了独立人格。
(三)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
1.追求富贵安逸生活
自从城市经济获得发展以来,儒家提倡的的伦理道德观点就一直接受着现实生活之下国民诸多方面变化了的思想观念的挑战。传统戏曲在此方面,往往表现为情感与道德在世人心目中地位不及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这一情况表现在戏曲中则成为了“拆散鸳鸯”、“情变”,在更大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作用下“重归于好”的之类的大团圆情节套路。在此剧的结局中,典型代表是王父,他嫌贫爱富、挟权仗势,遂请旨赐婚。如原文中写道:
【胜葫芦】(末、丑上)圣主忧虞及大臣,因无子继家门。二女如花,未曾谐秦晋,特来说合,两两仙郎共成亲。(第36出《推就丝鞭》)
而在最后的大团圆中,当初已经“刬地冻剥剥的雪上加霜,无些情肠”的男女主人公和男女配角同样是为了实际利益而不计往日恩怨,完成“大团圆”。
2.回避社会矛盾的团圆
元代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明清之时封建皇权又高度集中,处在这样背景下的平民百姓,不仅地位低下,而且生活困苦,许多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就希望能在戏曲中找到慰藉,通过戏曲中的“团圆”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抱怨,回避社会的种种矛盾。另一方面,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观众的喜好势必会影响甚至是决定该戏剧作品的情节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大众的品位,那么他的作品也就会更乐于去描写“大团圆”。
内容摘要:“大团圆”结局几乎成为了中国戏曲的固定化套路,针对南戏《拜月亭》的这种结局形式产生了一些质疑。一方面对“大团圆”结局是喜剧产生质疑,表现在“大团圆”结局认同封建专制,其中包括包办婚姻制度,科举制度;人物失去自我意识,例如王瑞兰的婚姻听从父命,蒋世隆则是奉旨成婚,听从皇命,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是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百姓追求富贵生活,乐忠于金榜题名,又对大团圆结局喜闻乐见。另一方面,对在“大团圆”结局中不必要加入男女配角的质疑,表现在采用双线结构具有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的优点,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配角在“大团圆”结局中的具体作用,例如陀满兴福、蒋瑞莲分别在剧中的作用。此外,对故事情节收束上“大团圆”结局是得当的质疑,表现在情节过分巧合,不够真实;喜剧结局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质疑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问题 1
(一)认同封建制度 带有颂圣心理 2
1.承认包办婚姻 2
2.推崇科举制度 2
(二)人物失去自我 缺少独立人格 2
1.王瑞兰听从父命 3
2.蒋世隆听命君王 3
(三)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 3
1.追求富贵安逸生活 3
2.回避社会矛盾的团圆 3
三、《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有无必要加入男女配角的问题 4
(一)采用双线结构的成功之处 4
1.丰富内容 增强可读性 4
2.一波三折 推动情节发展 4
(二)配角在此剧中的具体作用 5
1.陀满兴福在剧中的作用 5
2.蒋瑞莲在剧中的作用 6
四、《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对故事情节收束是否得当的问题 7
(一)情节过于巧合 不够真实 8
(二)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8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关于南戏《拜月亭》“大团圆”结局中的三个问题
一、引言
“大团圆”结局几乎成为了中国戏曲的固定化套路,这一“固定化套路”的形成时间大致应是在元末明初之际。从一系列评论作品与实际的戏曲作品内容中,不难看出这一套路基本上是随着优秀戏曲作品《琵琶记》、《西厢记》、《拜月亭》等作品成为经典的过程而形成的,可以称之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主导型叙事模式。
南戏《拜月亭》,它脱胎于关汉卿的杂剧《幽闺佳人拜月亭》,但却保留、吸收了关作的基本情节和精彩曲文,并进行了再创作,使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鲜明。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指出:“《拜月亭》是一本爱情戏,以蒙古入侵金国,攻破中都,人民乱离逃亡为背景,不落一般才子佳人戏的窠臼。”但是,其“大团圆”结局却未能冲破礼教的束缚,落入了俗套。
在研究南戏《拜月亭》的“大团圆”结局时,对其结局形式产生一些质疑,例如:“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是否有必要在“大团圆”结局中加入配角形象?在故事情节的收束上,“大团圆”结局又是否得当?笔者针对这三个方面的质疑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大团圆”这种写作形式。
二、《拜月亭》中“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问题
众多戏曲研究者往往将南戏《拜月亭》归入传统戏曲中的喜剧范畴,其理由往往仅限于其故事本身的表面情节上,然而深层次视之,其悲剧色彩反倒更加浓厚。故而其“大团圆”情节对整部作品的定性应属悲剧范畴还是喜剧范畴,成为了第一“质疑方向”。
由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中说:“为了刻画人物,把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是《拜月亭》的一个艺术特色。”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指出:“《拜月亭》和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多数作品一样,是一部悲喜剧。但它绝不是那种悲剧情节加上喜剧结尾,二者机械衔接的悲喜剧。它的喜剧色彩特浓,即使在一些悲剧性很强的场次中也往往融进了许多的喜剧因素,因此,也可以说是一部喜剧。”俞为民在《文学遗产》上发表的《南戏〈拜月亭〉考论》则更深一步指出:“该剧光明的结尾实际是蕴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的。简单的用‘大团圆’结局这一概念作为评判标准,显然有失偏颇,我们应该以表现内容来衡量作品。”
从文献资料来看,对于“大团圆”结局是喜剧还是悲剧的界定是很模糊的,而我认为“大团圆”结局是一部悲剧。从“大团圆”结局本身看,它并不反对封建制度,反而承认包办婚姻,推崇科举。此外,这样的结局安排也导致了人物失去自我意识,丧失了自主选择的能力,而“大团圆”的形式又广受市民百姓喜闻乐见。
(一)认同封建制度 带有颂圣心理
1.承认包办婚姻
在金末兵荒马乱之时,逃难中王瑞兰与母亲走散,偶遇书生蒋世隆,他们先是以兄妹相称,后来彼此渐生情愫,在店家的规劝下,两人喜结连理。在第二十二出《招商谐偶》中,王瑞兰建议蒋世隆:
秀才,你送我到行朝,与爹爹说知,叫个媒人说和成亲,却不全了奴家的节操?(第22出《招商谐偶》)
可当父亲强硬地将二人拆散之际,瑞兰便少了那份追求爱情的勇气,被迫抛下患病的丈夫,随爹爹回府。之后,瑞兰心中虽有对父亲的不满,但也只将对世隆的思念寄托于明月,并没有选择逃出府找丈夫去。最后当父奉君命将她与瑞莲下嫁给文武状元时,王瑞兰还是逃不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牢笼。从这样的结局安排中可以看出,“大团圆”实则是证明了包办婚姻的胜利。
2.推崇科举制度
在类似于《拜月亭》的才子佳人类型爱情故事中,往往并不合法的爱情会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挠,而究其原因,阻挠的原因却并不是因为不合法,而是由于士子榜上无名所致。《拜月亭》中,王镇最初一定要将女儿与蒋世隆拆散,可是当蒋世隆考中状元后,又坚持要招他为婿的情节,以及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中的相似情节,可以发现“大团圆”的前提在于男主角科举入仕,即所谓“大团圆”结局与科举入仕彼此之间属于相互诠释的关系。在此方面有史料为证,《唐摭言》中提到科举发榜后:
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克殚述。(《唐摭言》卷三《散序》)
《宋史》中提到一旦举子中第即可: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宋史》卷四《太宗记》)
从中不难看出自科举考试制度施行以来,一旦士子得中,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类便随之滚滚而来,世人总结的“人生几大快事”也将洞房花烛和金榜题名并列。
(二)人物失去自我 缺少独立人格
孔子在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和共同审美观点形成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则是无可非议的客观历史事实。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美学上的“中和之美”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最终落入大团圆套路的最大原因,从南戏《拜月亭》中也不难分辨出。
1.王瑞兰听从父命
瑞兰的父亲在客店巧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不当户不对,并以封建家长的身份将其拆散。此时的瑞兰进退两难——夫妻感情上的难以割舍,不从父命又有违孝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寄托在对神灵的诉求上,故而有瑞兰于幽闺中焚香拜月一事:
这丫头去了。天色已晚,只见半弯新月,斜挂柳梢,几队花阴,平铺锦砌,不免安排香案,对月祷告一番。款把棹儿台,轻揭香炉盖,一炷心香诉怨怀,对月深深拜。(第32出《幽闺拜月》)
从而达到情爱与道德的心理平衡。到最后,虽然心有万般不情愿,但还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准备婚嫁事宜。
2.蒋世隆听命君王
蒋世隆自瑞兰走后,便选择上京赶考,希望能高中状元,去瑞兰家提亲。谁知皇帝下旨赐婚,在第三十九出《天凑姻缘》的情节中说道:
那日因遭兵燹,兄妹移家迁汴,乱军中拆散雁行,两下里追寻不见,叫瑞莲,有个佳人忽偶然。(净)那佳人怎么就肯答应?(生)那佳人叫名瑞兰,与瑞莲声音厮类,故应错了。(净)既如此,曾与他配合也不曾?(生)相随同到招商店,合卺曾凭媒妁言,交欢,谁知一病缠?学生正染病间,被他父亲--也是王尚书--偶然遇见,夺回去了。(第39出《天凑姻缘》)
王镇、张都督与世隆商议,世隆道出已娶妻,想拒绝赐婚一事,但最终还是“奉旨成婚”。
从结局看,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的功名、官场、美女、家庭无不美满,先前作者让女主人公抛弃丈夫,明显流露出想跳出俗套的意图,但又高扬儒家人伦美德,彼此不离不弃,如此便形成的“大团圆”结局,几乎完美地体现了“中和之美”,同时也抹杀了人物自主选择的权利,失去了自我意识,也缺少了独立人格。
(三)市民意识中庸俗思想的体现
1.追求富贵安逸生活
自从城市经济获得发展以来,儒家提倡的的伦理道德观点就一直接受着现实生活之下国民诸多方面变化了的思想观念的挑战。传统戏曲在此方面,往往表现为情感与道德在世人心目中地位不及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这一情况表现在戏曲中则成为了“拆散鸳鸯”、“情变”,在更大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作用下“重归于好”的之类的大团圆情节套路。在此剧的结局中,典型代表是王父,他嫌贫爱富、挟权仗势,遂请旨赐婚。如原文中写道:
【胜葫芦】(末、丑上)圣主忧虞及大臣,因无子继家门。二女如花,未曾谐秦晋,特来说合,两两仙郎共成亲。(第36出《推就丝鞭》)
而在最后的大团圆中,当初已经“刬地冻剥剥的雪上加霜,无些情肠”的男女主人公和男女配角同样是为了实际利益而不计往日恩怨,完成“大团圆”。
2.回避社会矛盾的团圆
元代时期民族矛盾尖锐,明清之时封建皇权又高度集中,处在这样背景下的平民百姓,不仅地位低下,而且生活困苦,许多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就希望能在戏曲中找到慰藉,通过戏曲中的“团圆”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从而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抱怨,回避社会的种种矛盾。另一方面,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观众的喜好势必会影响甚至是决定该戏剧作品的情节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大众的品位,那么他的作品也就会更乐于去描写“大团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