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的研究
摘 要《红字》从发表以来,就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霍桑首次以一种新的艺术方式来进行写作,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一个独特的场景,极具戏剧化效果,在塑造社会场景上下了极大的笔墨,结合霍桑本人的经历,一个生动的清教社会形象就出现在读者眼前。 本论文通过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式,从对清教思想的批判这一方面来进行研究论述,借助对霍桑笔下的人物境遇的分析,来对清教思想中存在的种种严苛的行为规范进行抨击。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写批判的体现,着重分析了清教迫害异己、摧残人性以及政府虚伪的一面;第二章重在写批判的原因,霍桑的这一批判态度源于他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原罪意识;第三章概括了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价值,体现了霍桑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 录
引 言 1
1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体现 2
1.1 不满清教徒迫害异己 2
1.2 反对清教徒摧残人性 3
1.3 揭露清教政府的虚伪 4
2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原因 6
2.1 霍桑的人文主义倾向 6
2.2 霍桑的原罪意识 8
3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价值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本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对本国文化细致的研究,以细腻的观察和书写能力来探究他对文学、对人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有5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2部童话集以及大量的游记和日记,可是就是这些作品,便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为此霍姆斯就说过“霍桑在语言天地里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只要人类有语言,他的名字就将流芳百世”。[1]P1但是对于霍桑本人而言,他的态度却显得异常的谦虚,他甚至曾认为自己“是美国最无名的文人”。
《红字》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带来了巨大的反响,虽然有不少文学评论家对其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部有伤风化的作品,就像那些“淫荡之作”般令人作呕,但是绝大多数读者和学界还是认可这部作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反映了霍桑对于美国宗教、社会的详细考察,而且通过象征等手法来探索人物可能呈现的真实内心状态。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小说所带有的强烈赎罪感、及霍桑高超的心理描写也创下了美国文学书写的新高度。为此短篇小说家爱伦坡也以极高的评价来强调该作的影响,“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2]P45
《红字》作为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使人最关注的便是他对于当时美国社会、宗教、人性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从其出版到现在,一直有学者不断研究该作品,从不同角度对其发表见解。而从霍桑本人的书写情况来看,作家自己最关注的反而是人物的伦理与宗教状态。“基督教是欧美社会的救心丸,不但信徒依赖它,而且西方文化认同也离不开”。[3]P2324因为西方社会大多与宗教联系紧密,尤其是它的艺术、如文学、雕塑、建筑的呈现皆是如此,他们选择从宗教中就地取材来表达更加深厚的思考。
霍桑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的思想底蕴本就有清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即美国十九世纪,对于清教思想意识浓厚的社会环境、人物有更多真实的言说和分析。所以本文从清教思想入手,对《红字》进行分析,并提出霍桑对清教思想并非全然信从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的看法。1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体现
清教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是基督教的派别之一,“清教即清教徒信仰和实践的总和”。[4]P10这些出生于英国的清教徒,在历史中屡次被本国的政权和国教所迫害,为了躲避灾难,也加上身份的特殊性,他们选择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在来到美洲之后,他们渴望创建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国家。清教作为美国的国教,它的制度和管制要比欧洲严格得多,出于维护政权统治以及其他的需要,清教教派制定了严格的教义,每个居住的居民必须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如果违反教规,就会受到程度不等的惩戒。《红字》中就反映了清教思想对人的迫害,霍桑对这一行为是不认同的。
1.1 不满清教徒迫害异己
霍桑在第一章“狱门”的叙述中,就有展现清教环境下的刑法机构,“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5]P37这种处理的方式无疑为宗教的推广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此外,在北美早期的殖民统治中,宗教的作用甚至成为联系社会和人民的唯一纽带,“宗教和法律视为一体,不管是最轻微的还是最严重的,都同样令他们肃然起敬和望而生畏。”[5]P40自然上帝的权威和尊严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该种体系下的道德也会以调控人民行为的方式来强化其影响,扩大宗教在人民心中的畏惧之情。
具体说来,这些清教徒都体现为崇尚禁欲主义,他们自己也需要宣传严厉的清教法规,所以从整个社会的氛围上来讲,也是压抑的。因为当人无法表达自己,无法自由生活之际,也就是遭受迫害的开始。人们大多穿着粗糙的亚麻织成的袍子,妇女衣着颜色也是灰暗的,除了衣服上的约束之外,甚至连表情都要学会控制,不允许微笑,孩子们也同样如此。一旦有嬉闹之意就要遭受木棒的鞭笞。这种现实的残酷性与宗教所宣传的慈爱、平等、博爱都是极度不吻合的。而人们的情感似乎也在统治下变得麻木不仁,只要是宗教认可的惩罚,他们都会以谴责、诟病的愚昧态度来对待。
此外,美国的清教教派为了实现它毫无瑕疵的“神圣社群”理想要求全部的社会生活也需导向宗教化,作为成员的人们也应该在外部表现中呈现出圣洁,所以没有自由、没有人性光辉的枷锁戒律便成了教义迫害的借口。《红字》中的两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就是以一种被迫害者的身份来呈现,他们因为“通奸”的罪名,便被全城人放在公开场合的刑罚台上,不仅身体上要被刻上血红的“A”,还要接受一生的耻辱,他们自己和无辜的孩子也都要背着道德枷锁过一生,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如果她被判死刑,他们会冷冷地看着她死去,而不会咕哝一句什么过于严苟。”[5]P45
1.2 反对清教徒摧残人性
麦尔维尔曾说“霍桑描写黑暗的巨大力量,是由于受到加尔文教派教义关于与生俱来的堕落与原罪思想的影响。”[6]P336所以从霍桑自己的经历来看,他对于清教徒的反对与斥责,也有自身的哀叹心理,因为彼时的清教徒决不允许有任何异于他们的见解,为了保持一致的纯洁信仰,凡是对此提出异议的人要么会被鞭打,要么就会被处以极刑。例如有人因为酗酒就要在身上挂上牌子被羞辱,还有的因为偷窃就要在脸上刻上表示耻辱的字迹,甚至在“1638年,一名叫菲利普拉特克利夫的人,因为对教会说了恶意中伤的话,被判处鞭笞、割去耳朵,罚款四十先令和驱逐出境”。[7]P515
目 录
引 言 1
1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体现 2
1.1 不满清教徒迫害异己 2
1.2 反对清教徒摧残人性 3
1.3 揭露清教政府的虚伪 4
2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原因 6
2.1 霍桑的人文主义倾向 6
2.2 霍桑的原罪意识 8
3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价值 10
结 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美国本土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于对本国文化细致的研究,以细腻的观察和书写能力来探究他对文学、对人类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有5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2部童话集以及大量的游记和日记,可是就是这些作品,便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为此霍姆斯就说过“霍桑在语言天地里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只要人类有语言,他的名字就将流芳百世”。[1]P1但是对于霍桑本人而言,他的态度却显得异常的谦虚,他甚至曾认为自己“是美国最无名的文人”。
《红字》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带来了巨大的反响,虽然有不少文学评论家对其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部有伤风化的作品,就像那些“淫荡之作”般令人作呕,但是绝大多数读者和学界还是认可这部作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反映了霍桑对于美国宗教、社会的详细考察,而且通过象征等手法来探索人物可能呈现的真实内心状态。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个小说所带有的强烈赎罪感、及霍桑高超的心理描写也创下了美国文学书写的新高度。为此短篇小说家爱伦坡也以极高的评价来强调该作的影响,“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2]P45
《红字》作为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使人最关注的便是他对于当时美国社会、宗教、人性等方面的深层思考。从其出版到现在,一直有学者不断研究该作品,从不同角度对其发表见解。而从霍桑本人的书写情况来看,作家自己最关注的反而是人物的伦理与宗教状态。“基督教是欧美社会的救心丸,不但信徒依赖它,而且西方文化认同也离不开”。[3]P2324因为西方社会大多与宗教联系紧密,尤其是它的艺术、如文学、雕塑、建筑的呈现皆是如此,他们选择从宗教中就地取材来表达更加深厚的思考。
霍桑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他的思想底蕴本就有清教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他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即美国十九世纪,对于清教思想意识浓厚的社会环境、人物有更多真实的言说和分析。所以本文从清教思想入手,对《红字》进行分析,并提出霍桑对清教思想并非全然信从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的看法。1 《红字》对清教思想批判的体现
清教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是基督教的派别之一,“清教即清教徒信仰和实践的总和”。[4]P10这些出生于英国的清教徒,在历史中屡次被本国的政权和国教所迫害,为了躲避灾难,也加上身份的特殊性,他们选择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大陆。在来到美洲之后,他们渴望创建属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国家。清教作为美国的国教,它的制度和管制要比欧洲严格得多,出于维护政权统治以及其他的需要,清教教派制定了严格的教义,每个居住的居民必须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否则就是亵渎神灵。如果违反教规,就会受到程度不等的惩戒。《红字》中就反映了清教思想对人的迫害,霍桑对这一行为是不认同的。
1.1 不满清教徒迫害异己
霍桑在第一章“狱门”的叙述中,就有展现清教环境下的刑法机构,“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5]P37这种处理的方式无疑为宗教的推广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此外,在北美早期的殖民统治中,宗教的作用甚至成为联系社会和人民的唯一纽带,“宗教和法律视为一体,不管是最轻微的还是最严重的,都同样令他们肃然起敬和望而生畏。”[5]P40自然上帝的权威和尊严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崇高地位,该种体系下的道德也会以调控人民行为的方式来强化其影响,扩大宗教在人民心中的畏惧之情。
具体说来,这些清教徒都体现为崇尚禁欲主义,他们自己也需要宣传严厉的清教法规,所以从整个社会的氛围上来讲,也是压抑的。因为当人无法表达自己,无法自由生活之际,也就是遭受迫害的开始。人们大多穿着粗糙的亚麻织成的袍子,妇女衣着颜色也是灰暗的,除了衣服上的约束之外,甚至连表情都要学会控制,不允许微笑,孩子们也同样如此。一旦有嬉闹之意就要遭受木棒的鞭笞。这种现实的残酷性与宗教所宣传的慈爱、平等、博爱都是极度不吻合的。而人们的情感似乎也在统治下变得麻木不仁,只要是宗教认可的惩罚,他们都会以谴责、诟病的愚昧态度来对待。
此外,美国的清教教派为了实现它毫无瑕疵的“神圣社群”理想要求全部的社会生活也需导向宗教化,作为成员的人们也应该在外部表现中呈现出圣洁,所以没有自由、没有人性光辉的枷锁戒律便成了教义迫害的借口。《红字》中的两位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就是以一种被迫害者的身份来呈现,他们因为“通奸”的罪名,便被全城人放在公开场合的刑罚台上,不仅身体上要被刻上血红的“A”,还要接受一生的耻辱,他们自己和无辜的孩子也都要背着道德枷锁过一生,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如果她被判死刑,他们会冷冷地看着她死去,而不会咕哝一句什么过于严苟。”[5]P45
1.2 反对清教徒摧残人性
麦尔维尔曾说“霍桑描写黑暗的巨大力量,是由于受到加尔文教派教义关于与生俱来的堕落与原罪思想的影响。”[6]P336所以从霍桑自己的经历来看,他对于清教徒的反对与斥责,也有自身的哀叹心理,因为彼时的清教徒决不允许有任何异于他们的见解,为了保持一致的纯洁信仰,凡是对此提出异议的人要么会被鞭打,要么就会被处以极刑。例如有人因为酗酒就要在身上挂上牌子被羞辱,还有的因为偷窃就要在脸上刻上表示耻辱的字迹,甚至在“1638年,一名叫菲利普拉特克利夫的人,因为对教会说了恶意中伤的话,被判处鞭笞、割去耳朵,罚款四十先令和驱逐出境”。[7]P5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