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与法家的渊源

摘 要 本文以法家和墨家两国的文化渊源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法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给出大致定义,为下文对两派文化进行比较做好铺垫。然后分析两派文化,接着从法家文化与墨家文化的差异性和同质性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差异性上,先从两派文化总的方面来说,墨家文化属于实用主义的文化,而法家文化则属于功利主义的文化;从生产背景来看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
目 录
第一章 墨家与法家文化的差异性
1.1兼爱非攻5
1.2严刑峻法6
第二章 墨家与法家文化的同质性
2.1墨家7
2.2法家8
2.3韩非与韩非子8
2.4墨家与墨子9
2.5墨家的失落12
结束语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第一章 墨家与法家文化的差异性
1.1兼爱非攻
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非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有兼爱的思想观点派生出来的,在墨家的思想中兼爱便必须非攻,非公即反对战争,即大不攻小也,强不辱弱也,众不贼寡也,贵不傲贱也,富不贫骄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说明了儒家的爱是有等差的,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别的爱。爱老人,必须是先爱自己的老人,再把这种爱推及到别的老人身上。爱孩子也是如此,必须是先爱自己的孩子,然后再把这种爱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身上。
墨家所谓兼爱,则是抹杀了这种等差,他们要求把别的老人和自己的老人同样地去爱,把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同样去爱,这样消除了等差的爱,实际也就是消除了社会的等级。儒家尊父、尊君,而墨家兼爱等于是把抹杀了父权的尊崇,因此孟子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禽兽也。”
什么叫“无父”,是说没有亲疏等级之别么?我看,未必。兼爱中篇说: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视人知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是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
很明显墨家言论中的兼爱是基于换位思考的基础强调相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样的相爱,推广到君臣父子兄弟的伦理关系上,就是君主换位思考过臣子,而后惠爱臣下,同样的,臣子以忠爱君上,父亲换位思考过儿子,而后慈爱其子,同样的,其子以孝爱父亲。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这种兼爱的交互,内涵是不一样的。其实墨家兼爱所犯的一个点就是这种兼爱所想带来的尚同理论,抹杀了多样的评判标准。评判标准,不当只有君主的标准,也不当只有所有同于一义的标准,起码还有宗族的标准,还有一家的标准。墨家只认一个标准,君主之同于一义的标准,所以孟子讲究中庸之道,绝对不能认同这样只存一义的标准。
非攻,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就是爱护百姓,所以墨家的言论大部分都是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标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阵一场频繁,死者遍野,民不聊生,老百姓渴望和平厌恶战争,因为战争受苦的全是老百姓。墨子代表手工业者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提出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来说对老百姓是绝对有很大的意义的,从最远的奴隶社会开始战争的最后是老百姓受苦。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反对攻伐战争,维护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为实现“七不”的目标墨家弟子们展现出了崇高的人格魅力。
1.2严刑峻法
法家是战国时代代表新兴的统治阶级的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法家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是在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是否强大的显性之一。《管子》一书中指出,守住领土关键在于守住自己国家的城池,而守住城池的重点在于国家军队实力,而国家军队实力的保障在自己国家的农业,农业相对于其他国家更发达,那么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就更强盛。所以国家的强大与否在于国家的农业实力是否强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搞好自己国家经济,是国家内部政治的重要标志。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国家在诸侯争霸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管子》不反对战争但也不主张连年征战,连年征战会使得自己国家的农业受到严重的影响,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贫瘠无人看管。
《尚召书》中主张以战去战,用自己国家军队的实力去进行争霸。但是这一书中也提到重战重农,农业经济是一个锅军队实力是否强大的根本保障,所以提出军队实力与农业实力相结合。它提出国君要教育人民必须重视农业,不管国家的粮食储备量是否充裕,国民都不能对农业经济放松。要以法律来保证这一策略的实施,人们要想获得官位也只能走从军或农耕这两条路,为了保证农耕所以压制甚至取缔商业贸易,更是重罚那些既不从军也不进行农耕的人。并广招其他国家的人来自己国家进行开垦荒地进行农作,而且给他们进行一些优惠。
法家重视农业 重视军队,认为只有由此实现国家的富强,这一观点也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的。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得不到太大重视,而军队最需要的是粮草,所以国家富强的根本就在于这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是否比其他国家的更加发达,只有本国的农业经济强盛了才能带动本国的军队实力的提升。
法家在治军中以严明的法律来治军,《管子》中就主张用赏赐和刑罚来治理军队,做到令行禁止。认为只有法律是治理军队的最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没有惩戒制度就不能威慑到士兵,没有奖励制度就不能鼓励到士兵。所以要做到赏罚分明才是治理好军队的办法。还有不能善用自己的亲属和贵族,也不能因为身份的高地而忽略身份低的人的功绩。
《商君书》一书中也主张赏罚治军,重大的奖赏会使士兵奋勇向前,严厉的刑罚会使士兵对军令不敢不从。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战士自然奋勇杀敌不畏生死。但是善罚分明不能是只对普通士兵而言对于士大夫贵族而言也要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更让士兵忠心无二。
《韩非子》一书中也主张用法令去教化士兵,对于儒家的礼乐教化异常反对。提出选拔人才也要严格的按照制度选拔,从士兵队伍的基层中选拔,这样也更能激发士兵,让每个士兵都认为自己严格遵守军纪奋勇杀敌都有被选拔的机会。将领的官位的生或降也要严格的按照考核的评判,这一书中也提出了反对将帅身先士卒,一旦将帅出了问题那么大军将会无将带领,将成为一盘散沙毫无战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