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

试论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20201006192456]
目 录
绪 论 1
一、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归与传播 2
(一)先秦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2
1. 电视剧作品:《大秦帝国》 2
2. 电影作品:《英雄》 3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成功回归与传播的典范及启示——以《秦时明月》为例 5
(一)先秦文化内容在动画创作上的沿革 5
1.角色塑造上的虚实结合 5
2.服装设计上的还原传统 6
3.音乐配置上的特色传承 7
(二)先秦文化内容在动画中的具体体现方式 8
1.墨家文化 8
2.儒家文化 9
(1)儒家六艺之道 9
(2)儒家服饰与行礼 10
(三)《秦时明月》的成功为先秦文化的回归所带来的启示 10
1.民族文化的渗透意义 10
2.民族精神的传承意义 10
3.民族化影视的经济意义 11
三、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1
(一)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1
1.内容上: 11
2.经营上: 12
(二)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的意见与建议 12
1.深入挖掘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 12
2.选取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 13
3.融入展现民族文化特点的元素 13
4.运用中国传统的叙述方式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绪 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类文化日趋盛行,网络文学、动漫文学、青春文学等等经过短短的十几年发展时间,已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几种文学形式,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也层出不穷。而相比于这些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的先秦文学却一直是不温不火,甚至有些日趋落寞。虽说也有诸如《大秦帝国》、《英雄》、《东周列国志》等优秀的先秦文化改编作品,但与当前社会主流的文化趋势相比,还是有些杯水车薪。
先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以《战国策》、《论语》等为代表的先秦文学更是后世文学发展的启蒙,但即使有着这样举足轻重的地位,先秦文化在近年来却一直处于坐冷板凳的状态,甚至于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连审核都不好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先秦文化一直处于无法回归的地步,先秦文化的传播又是否有可能性呢?
研究目的与意义
《秦时明月》系列作为时下武侠类与国产动画的扛鼎之作,巧妙的将先秦文化这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下日趋风靡的动画产业结合,成为本土动画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先秦文化在《秦时明月》中的回归与传播,并且在其回归与传播时容易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为主要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以先秦文化为主体,为国产影视动漫的衍生与发展提供创作思路。
其次,是为了提升当代人们对以先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里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再次,是为了传承以先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最后,是为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传播。
研究现状及概况
由于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所以研究现状主要以国内的论作为主。
先秦文化一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朝历代都对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诸如《论语》、《战国策》、《老子》、《庄子》、《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先秦文学一样都被后世的文人学者们研究的十分透彻。而到了现当代,对于先秦文化的研究一样也在不断的进行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彭丽冰的《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公德教育》、陈西茜《先秦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构的影响》、杨永军《先秦文化传播研究》、王锺陵《寻找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新的突破点》等等,主要运用的方法也包括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回归与传播提供了很多的资料。
一、先秦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回归与传播
(一)先秦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应用
1. 电视剧作品:《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这部连续剧改编自同名小说,是当代著名作家孙皓晖先生历时近20年皓首穷经之作。其内容以秦国为主线,描述了从商鞅变法到刘邦入咸阳的历史,现如今已上映的有《裂变》、《纵横》、《崛起》这三部。其对先秦文化,尤其是秦国法文化的运用让更多的人改变了对秦国“暴戾、野蛮”的整体印象,总体来说,《大秦帝国》系列中有不少的成功之处:
首先,原作作者的学者身份使得他对待历史问题十分严谨。譬如现如今许多耳熟能详的“合纵连横”,在多数小说家笔下,这段历史被演绎成了苏秦和张仪二人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斗法”,某些史料中还把二人都杜撰成了鬼谷子的徒弟,这是十分精彩的片段。但在剧中还是真实还原了最新的考古成果,苏秦比张仪晚出生一代,因此作者与编剧在拍摄时把张仪的对手写成了公孙衍。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大秦帝国裂变》中,齐国社稷论战中的主要角色,墨子的生卒年以及主要活动时间等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诸如《尉缭子》一书的作者及时间,作者与编剧也给出了非常合理的猜测。更让人惊讶的是,里面的各种地名、农作物名称、各种器具的名称,无论从来历还是命名的起源都显得有理有据。
其次,在当代连续剧甚至小说作品中,鲜有一部能够像《大秦帝国》这样引来这么多的争议却吸引万千粉丝的,由于作者与编剧对于秦文明颠覆性的态度,和大多数人心中的“秦国暴政”形象冲突激烈,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评论的态度更是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政治体制、某个角色的设定、价值观的不同都是争论的焦点。2017年2月,《大秦帝国崛起》在央视的热映,又引起观众们的广泛讨论。《大秦帝国》系列的连续剧中,将秦文化描述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它通过武力征服和专制统治奠定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基础,不仅在国土上实现了统一,更是在经济(货币、度量衡)与文化(“焚书坑儒”)上实现了大一统,而到了汉朝,统治者继承了秦朝优秀的文化遗留的同时,更是摒弃了秦朝纯法治思想的弊端,进而发展出了“外儒内法”这种最终延续了整个封建王朝的中华古典文明体系。
当然,除了上述提到的这些优点,《大秦帝国》这部剧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不可否认,作者与编剧在塑造人物性格时,的确用了很文学化的手法,比如苏秦、张仪、白起、范睢等等,几十个主要人物,都被作者赋予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剧中存在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洗白行为让人非常的难以接受,以白起为例,剧中将历史上白起坑杀40万赵军的行为描述为白起遵从秦王命令,为秦王背锅的行为,让许多历史系观众为之不喜。本身将历史人物赋予后世的想象这种行为无可非议,但全盘将白起洗白,却也削减了白起这个角色人物性格方面上的厚重感,坠入了千篇一律的俗套,也缩减了整个《大秦帝国》的格局。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三国演义》为什么会成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仅是因为罗贯中先生对历史的还原、改编,更是因为他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恰到好处,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粗中有细、曹操的乱世奸雄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历史的构成,本就应该有枭雄有权臣有英雄有名士有贤人,这样的历史读之才会令人神往、令人心中激荡。除了这种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之外,《大秦帝国》还存在着诸如时间线不明确、剧情拖沓等问题,要在四十集之内完成对秦王嬴稷一生的皇图霸业,本身跨度就已经非常巨大,而本剧有缺乏旁白对于时间的叙述与承接,导致经常出现场景一变就已过去三四年之久,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时间错乱的感觉。而这些细节上面的小问题会非常影响观众的观感,进而影响整个剧的节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