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志摩爱情诗意境美”的内蕴(附件)

摘 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坛的著名诗人。他从1922年开始诗歌创作,到1931年飞机失事去世而止。在近十年的诗歌创作中,诗歌题材多样但是以爱情诗的数量最多、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大,并且深受读者喜爱,广为评论家所关注。徐志摩的爱情诗不仅有着优美的语言、敏锐的心灵以及细腻的情感,而且诗歌中艺术形象塑造鲜明、意境深邃,诗体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尤其,他十分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形式美,重视诗歌的语言形式给人带来的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审美感受。然而最能体现其爱情诗之妙的,还在于他爱情诗中朦胧的爱、感伤的美、神奇的灵感、飘逸的情愫及其对生命的哲思和中西融汇的内蕴。本文以徐志摩爱情诗的“意境美”为切入点,分别通对过诗歌中“意境美”的成因、“意境美”的表现、“意境美”的内蕴三部分的陈述,来更深入剖析徐志摩的爱情诗。发掘“意境美”在历史的传承中、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是如何发展转化的;发掘徐志摩诗歌魅力的原因之一二。以期对徐志摩的诗歌研究成果有所补益。
目 录
1 引 言 1
2 诗歌中“意境美”的成因 2
2.1自觉的个性追求 2
2.2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 2
2.3“五四”时期自由民主的影响 4
3 诗歌中“意境美”的表现 5
3.1追爱时的深情与惆怅 5
3.2得到时的欢欣与满足 10
3.3离别时的痛苦与忧伤 12
4 诗歌中“意境美”的内蕴 16
4.1形容飘逸的物象 16
4.2表达真挚的情感 17
4.3传递万物的灵趣 18
结 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2
1 引言
徐志摩为中国新诗独创了一条新路,他在新诗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读他的诗歌仿佛让我于美丽的康桥边嬉戏、清幽的山谷中游荡、匆匆那年里聆听浪漫主义的歌谣。故而提起他的爱情诗,历来皆受评论者的广泛关注。正式评论徐志摩的文章,最早是胡文的《徐志摩君的〈曼殊斐儿〉》(1923年发表)。胡在文中认为徐诗抒发感情真实,有着优雅美丽的旋律节奏。正是这一论断开启了对徐志摩诗歌的探索。朱湘认为新诗界中最有写情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专长的人是徐志摩。新诗代表人物中的艾青也对徐志摩有类似的看法。
对徐志摩爱情诗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颇为丰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研究的专题论著自9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而且质量也大大提升,研究的视角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在对徐志摩的爱情诗研究成果中,大多数研究者都是围绕徐志摩的感情经历、爱情观、人生观来谈论他的爱情诗,对其诗作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很少,也饿少有人从徐志摩爱情诗“意境美”的角度进行研究。
细读诗歌文本和关于徐志摩的传述,能够体会到徐志摩的爱情诗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享受,让人沉醉其中。这种美正是其对“意境美”的完美建构。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徐志摩本身就是诗,他说话是诗,人生经历是诗,有着强烈的对爱和自由以及美得的求,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透露着意境美的本质。本文认为,研究徐志摩的爱情诗歌还可以从意境美的角度出发,从诗歌“意境美”的成因、表现、内蕴等方面进行新的阐释。
2 诗歌中“意境美”的成因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和领悟到意味无穷却的韵味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氛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诗歌的意蕴境界是诗人的心情和感想以及体会,它的根本的特点就是能够真正呈现出生命自身的特别吸引人的美好。透过这种生命本身之美即可读出“意境美”的实质内蕴,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形容飘逸的物象,传递万物的灵趣。
2.1自觉的个性追求
徐志摩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性格随性 、洒脱、大胆。他想作诗便能做一手好诗,他想写文章便能把文章写得出类拔萃,,他想恋爱便会爱的无所顾忌。他的一生即是短暂的,也是普普通通的,还没来得及享受便已化作轻烟随风而逝了。但是他一生追寻爱、自由和美时所表现的深情、大胆、坦荡和不顾一切的个性追求却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叹和撩拨。
徐志摩曾经在清华礼堂举办的《艺术与人生》演讲中说过,创作最有生命力最有能量的来源是爱,并不是夸大其词。只要把欧洲文学艺术中的有关性的内容去掉,恐怕会影响到欧洲文学艺术文化的本身,甚至其都不可能存在。所以爱尽管比较不庄重,不过仍是所有事情中最有价值的 [1]P67。从他的角度而言,歌咏爱情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还是小说、日记、翻译都透着对爱的执着追求。加之,他本人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人之间的情爱生活,促使他热衷于爱情诗。他自己也承认其在英国游学时从敬畏学习罗素的哲学改变到练习写新诗,是由于其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神奇的风,感觉到了神奇的月色,他的内心受到了一种莫名的但巨大的力量的冲击。他在伦敦留学期间认识了林徽因,其中说到的生命受到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我想指的就是林徽因带给他的那种爱的冲动和心灵的碰撞。由此可见,徐志摩那样醉心于歌咏爱情就是很自然的了,且丰富的感情经历、极强的文学素养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为其诗歌创作触发了灵感,而且为其诗歌的“意境美”提供了现实图景。
2.2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
对于徐志摩,可以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学习型的人才。其父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父亲有意让他回家经商,继承家族产业。但他只醉心于文学,沉迷于自己的诗中。他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就在这时,徐志摩迎来了自己文学创作风格转变的转折点。
尤其是在康桥的这段生活,他的一生和康桥结下不解之缘。他很喜欢自由散漫的康桥生活,沉浸在散步、看书、划船、喝咖啡的生活方式里。而且,他说过在康桥他能感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所以,康桥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它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动了他创作的意念。使他的创作和浪漫主义不期而遇。
徐在自然界中遇到了能够让他表达情感的切入点,在白描所见的景色时,可以充分表达爱情,两者关系密切、有效融合、互为辅助。《再别康桥》这首诗是最典型的代表。原本徐和罗素约见在康桥,但是没有见到。于是徐又一次到剑桥时,这些熟悉的景色激起了他很多联想,也让他回想起很多事情,比如曾经的学习生活,还有让他一再回味难以忘记的爱情等。林徽因和他的偶遇,使得他获得了独特的爱情感受,所以他又一次来到曾经爱过的地方时,其内心自然是再起涟漪。徐用文字用感受留下了康桥独特的美,也让那曾经的刻骨铭心的爱永远留了下来。
同时,在伦敦学习时,徐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泰斗拜伦、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等诗人的影响,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爱情、婚姻层面都受到了冲击,这些浪漫主义大家在诗歌中肯定、赞美了不受约束、不受限制的爱情,赞美了为追求爱情的奋不顾身[1]P67。毫无疑问,浪漫主义的思想已经给了他全方位的影响,他已经下意识地把这种思想对自由的渴求与对美好的肯定等具化到其新诗中,也就形成了“康桥”组诗。浪漫主义思想具化到这组新诗的每一行每个字中,也突显了具有徐志摩特色的艺术观感,徐描写爱情的新诗,无疑与浪漫主义进行了有效地融合。因而,在对情爱的态度和写爱情诗方面,他是他们的忠实弟子。加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熏陶下,流溢出骑士的冒险精神和浪漫情怀,且在他的诗中表现有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趋向于营造高贵典雅之意境美。他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而冒险的,攻势也是十分迅猛的。爱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让他对爱充满了向往,让他的人生充满诗意,让他的诗充满情爱。因此,徐志摩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及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也是他爱情诗韵味无穷的文化渊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