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贴入微的民生情怀杜甫民生疾苦诗思想探微(附件)
摘 要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纵观他的诗,其价值已远远超过一般意义的诗歌,尤其是他以民生疾苦为主题的诗歌,不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思考,字里行间透露着微言大义,表达情感“惊天地,泣鬼神”。本文将以民生疾苦诗为切入点,从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意蕴和思想内容层面分析杜甫民生疾苦诗的创作来源,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究其承前启后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来品鉴杜甫民生疾苦诗的伟大之处,以便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杜甫体贴入微的民生情怀。
目 录
绪 论 2
1 杜甫民生疾苦诗简释 4
1.1 民生疾苦诗的含义 4
1.2 民生疾苦诗的功用 4
1.3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意蕴 4
2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5
2.1 揭露社会现实、鞭挞统治者腐败 5
2.2 审视爱国情与民生情交相辉映 5
2.3 忧虑战争带给人民无穷的苦难 6
2.4 同情广大人民的博大情怀 8
3 杜甫民生疾苦诗创作来源 9
3.1 儒家思想的熏陶 9
3.2 个人经历的丰富 9
3.3 人格品性的美好 10
4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承前启后关系 12
4.1 对《诗经》和汉乐府的继承 12
4.2 对后代白居易、江西诗派等诗人的影响 12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绪 论
杜甫,后世把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民生疾苦诗同情广大民众,怜悯苍生,揭露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画面,体现了杜甫朴素无华的崇高精神。他以如椽巨笔描绘了历史的疮疤,人世的悲凉。他的一生,豁达的时候就担负起重任,有所建树;即使在贫穷的时候也不断的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品性。杜甫的内心时刻充溢着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生都在为国家利益奔走、为黎民百姓祈福、为苍生呐喊,充分体现了体贴入微的民生情怀。当杜甫看清残酷的现实之后,他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更为深刻,内心也更为沉重,于是写出了大量沉痛的作品,如《捣衣》、《又呈吴郎》、《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薪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等,这些作品深刻的反映了民生疾苦,使杜甫的诗歌光耀万丈。杜诗杰出的成就引起众多诗人及评论家的高度关注,金人元好问便提出来了“杜诗学”的概念,而且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
近几十年甚至近一百年对杜甫的研究越来越受人关注。研究方面各有所涉,但是对杜甫的民生疾苦诗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刘明华,1994年写的《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1]中,主要从爱民爱物方面分析了杜甫的民生情怀;华锡兰,2011年写的《从杜甫的民生诗探析杜甫的民生情结》[2]写了杜甫民生情结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冯建国,2007年写的《论杜甫民本思想》[3]中从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将他的民本思想化用沉郁顿挫诗风加以表现,上升到了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的展现;邓田田,2007年写的《儒家思想与杜甫人文关怀》[4]从儒家“仁”的起点上,将诗人生活经历与情感融合,体现了“人文关怀”最高境界;钟树梁,1994年写的《试论杜甫长安十年诗》[5]写了长安十年生活对杜甫生活、文化、创作的影响;张汉东.2009年写的——读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6]中分析了杜甫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谭云华、杨黎,2009年写的《论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7]中从杜甫命运、写景诗、怀古诗、时事诗的悲剧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杜甫诗歌悲剧精神;丁启阵,1998年写的《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8]认为杜诗的忧苦来源于人生和社会双重悲剧性,。
综观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只分析民生情怀、艺术风格、及杜甫诗歌悲剧意识,或者单纯的分析儒家思想对杜甫民生情怀的影响,而且进行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析其民生疾苦诗。因此本论文欲独辟蹊径,希望通过文本细读,归纳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使杜甫民生疾苦诗的研究有所向上,并在前人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杜甫民生疾苦诗的研究,并重新解读杜甫的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为当下的杜甫研究增添新的学术魅力,让我们从民生疾苦诗窥探杜甫的情感世界,这样更有利于诗人思想、作品的研究,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诗人作品的感发力量,进一步体会文学的社会功用,对人民大众的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
1 杜甫民生疾苦诗简释
1.1 民生疾苦诗的含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最早出现“民生”一词,书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9](P2308)这里的“民”,就是指老百姓,那么“民生”就可以理解为老百姓的生计、生活等问题。“疾苦”,是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鄴,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10](P1340)中的“疾苦”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1.2 民生疾苦诗的功用
孔子《论语阳货》中有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P55)
杜甫的民生疾苦诗,就很好的体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功能。它通过诗人的动情吟咏,反映社会现状、体现百姓心声、同时贬斥了官场的腐败、显现士卒痛苦,揭露和批判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并且记史、引起诊疗者的注意。
1.3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意蕴
民生疾苦诗就是描写广大人民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生活的苦难,从而表达作者内心忧思甚广情感的诗歌。杜甫民生疾苦诗表达的感情既丰富又细腻,其民生疾苦诗描绘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愤慨的谴责。这些诗篇既有社会背景,又包含了重大的社会信息。杜甫的民生疾苦诗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广度,和对国家、对人民感情的深挚和同情。读到杜甫写下的这些诗篇,常使人感到他的诗里行间涕泗涟漪。
2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2.1 揭露社会现实、鞭挞统治者腐败
杜甫在他的诗中习惯于将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作对比,一方面表现了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统治者荒淫腐败的批判。在杜甫生命最后三年,移家舟中所写的《岁宴行》一诗中,诗人写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12](卷三,P147)
杜甫有感于民生凋敝,人民生活艰难的景象,以悲天悯人之心关注着残暴统治下黎民百姓的悲惨境遇,但是又无可奈何,因此发出了许多无声的呐喊。可谓言言有真意,字字寓沉痛。杜甫有一腔爱国忧国的热忱,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杜甫采取了毫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有损国家利益的人和事,因而作诗毫不避讳、毫不畏惧的去大胆描写、大胆批判,针砭时弊的同时达到了一针见血的艺术效果。在《虢国夫人》中杜甫就大胆的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和后宫的污浊肮脏;《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则是影射了天下无纲纪文章、玄宗耽于淫乐、人君失道、清浊不分,同时感慨小人丑类贪恋禄位,贤人君子却去国归隐,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更是犀利地讽刺了统治者欢玩娱乐不理国事、不恤老百姓的苦难、无视他们的生死,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朝廷却滥赐财物,只顾君臣把酒言欢,有力地批判了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丑恶嘴脸。
目 录
绪 论 2
1 杜甫民生疾苦诗简释 4
1.1 民生疾苦诗的含义 4
1.2 民生疾苦诗的功用 4
1.3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意蕴 4
2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5
2.1 揭露社会现实、鞭挞统治者腐败 5
2.2 审视爱国情与民生情交相辉映 5
2.3 忧虑战争带给人民无穷的苦难 6
2.4 同情广大人民的博大情怀 8
3 杜甫民生疾苦诗创作来源 9
3.1 儒家思想的熏陶 9
3.2 个人经历的丰富 9
3.3 人格品性的美好 10
4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承前启后关系 12
4.1 对《诗经》和汉乐府的继承 12
4.2 对后代白居易、江西诗派等诗人的影响 12
结 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绪 论
杜甫,后世把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民生疾苦诗同情广大民众,怜悯苍生,揭露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败,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画面,体现了杜甫朴素无华的崇高精神。他以如椽巨笔描绘了历史的疮疤,人世的悲凉。他的一生,豁达的时候就担负起重任,有所建树;即使在贫穷的时候也不断的完善、提升自己的人格品性。杜甫的内心时刻充溢着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毕生都在为国家利益奔走、为黎民百姓祈福、为苍生呐喊,充分体现了体贴入微的民生情怀。当杜甫看清残酷的现实之后,他对社会、对人民的关注更为深刻,内心也更为沉重,于是写出了大量沉痛的作品,如《捣衣》、《又呈吴郎》、《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薪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等等,这些作品深刻的反映了民生疾苦,使杜甫的诗歌光耀万丈。杜诗杰出的成就引起众多诗人及评论家的高度关注,金人元好问便提出来了“杜诗学”的概念,而且宋代就有“千家注杜”之说。
近几十年甚至近一百年对杜甫的研究越来越受人关注。研究方面各有所涉,但是对杜甫的民生疾苦诗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刘明华,1994年写的《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1]中,主要从爱民爱物方面分析了杜甫的民生情怀;华锡兰,2011年写的《从杜甫的民生诗探析杜甫的民生情结》[2]写了杜甫民生情结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冯建国,2007年写的《论杜甫民本思想》[3]中从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将他的民本思想化用沉郁顿挫诗风加以表现,上升到了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的展现;邓田田,2007年写的《儒家思想与杜甫人文关怀》[4]从儒家“仁”的起点上,将诗人生活经历与情感融合,体现了“人文关怀”最高境界;钟树梁,1994年写的《试论杜甫长安十年诗》[5]写了长安十年生活对杜甫生活、文化、创作的影响;张汉东.2009年写的——读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6]中分析了杜甫对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谭云华、杨黎,2009年写的《论杜甫诗歌的悲剧精神》[7]中从杜甫命运、写景诗、怀古诗、时事诗的悲剧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杜甫诗歌悲剧精神;丁启阵,1998年写的《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8]认为杜诗的忧苦来源于人生和社会双重悲剧性,。
综观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只分析民生情怀、艺术风格、及杜甫诗歌悲剧意识,或者单纯的分析儒家思想对杜甫民生情怀的影响,而且进行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分析其民生疾苦诗。因此本论文欲独辟蹊径,希望通过文本细读,归纳分析法、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使杜甫民生疾苦诗的研究有所向上,并在前人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杜甫民生疾苦诗的研究,并重新解读杜甫的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为当下的杜甫研究增添新的学术魅力,让我们从民生疾苦诗窥探杜甫的情感世界,这样更有利于诗人思想、作品的研究,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诗人作品的感发力量,进一步体会文学的社会功用,对人民大众的命运进行深入的思考。
1 杜甫民生疾苦诗简释
1.1 民生疾苦诗的含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最早出现“民生”一词,书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9](P2308)这里的“民”,就是指老百姓,那么“民生”就可以理解为老百姓的生计、生活等问题。“疾苦”,是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鄴,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10](P1340)中的“疾苦”则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1.2 民生疾苦诗的功用
孔子《论语阳货》中有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P55)
杜甫的民生疾苦诗,就很好的体现了诗歌兴观群怨的功能。它通过诗人的动情吟咏,反映社会现状、体现百姓心声、同时贬斥了官场的腐败、显现士卒痛苦,揭露和批判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并且记史、引起诊疗者的注意。
1.3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意蕴
民生疾苦诗就是描写广大人民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生活的苦难,从而表达作者内心忧思甚广情感的诗歌。杜甫民生疾苦诗表达的感情既丰富又细腻,其民生疾苦诗描绘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愤慨的谴责。这些诗篇既有社会背景,又包含了重大的社会信息。杜甫的民生疾苦诗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广度,和对国家、对人民感情的深挚和同情。读到杜甫写下的这些诗篇,常使人感到他的诗里行间涕泗涟漪。
2 杜甫民生疾苦诗的思想内容
2.1 揭露社会现实、鞭挞统治者腐败
杜甫在他的诗中习惯于将统治者和劳动人民作对比,一方面表现了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统治者荒淫腐败的批判。在杜甫生命最后三年,移家舟中所写的《岁宴行》一诗中,诗人写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12](卷三,P147)
杜甫有感于民生凋敝,人民生活艰难的景象,以悲天悯人之心关注着残暴统治下黎民百姓的悲惨境遇,但是又无可奈何,因此发出了许多无声的呐喊。可谓言言有真意,字字寓沉痛。杜甫有一腔爱国忧国的热忱,再加上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杜甫采取了毫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有损国家利益的人和事,因而作诗毫不避讳、毫不畏惧的去大胆描写、大胆批判,针砭时弊的同时达到了一针见血的艺术效果。在《虢国夫人》中杜甫就大胆的揭露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和后宫的污浊肮脏;《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则是影射了天下无纲纪文章、玄宗耽于淫乐、人君失道、清浊不分,同时感慨小人丑类贪恋禄位,贤人君子却去国归隐,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更是犀利地讽刺了统治者欢玩娱乐不理国事、不恤老百姓的苦难、无视他们的生死,劳苦大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朝廷却滥赐财物,只顾君臣把酒言欢,有力地批判了统治阶级荒淫腐败的丑恶嘴脸。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