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前缀综述(附件)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前缀没有后缀数量多,学术上的关注度也没有后缀的关注度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前缀就没有特色,没有被研究的价值。在陕北方言中,这一说法仍然成立。本文通过对陕北方言中名词性前缀、动词性前缀、形容词性前缀、量词性前缀和象声词性前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以“圪、日、忽”等陕北方言中常用的前缀为例进行整理、分析,由此窥探陕北方言前缀的特点。
目 录
1 引言 1
2 前缀概况 2
2.1 前缀的含义 2
2.2 前缀的特点 2
2.2.1 构词位置定位性 2
2.2.2 非独立成词性 3
2.2.3 意义的虚化性 3
2.2.4 双音节词居多 4
2.2.5 类属性 4
2.2.6 能产性 5
2.2.7 自源性 5
3 陕北方言前缀分析 6
3.1 名词性前缀 6
3.2 动词性前缀 8
3.3 形容词性前缀 11
3.4 量词性前缀 14
3.5 象声词性前缀 14
4 陕北方言前缀特点 17
4.1 意义虚化,但有表义功能 17
4.2 形容词一般为多音节词,其他词性多为双音节 17
4.3 语义上的类属性表现的更加明显 18
结 语 19
参考文献 20
致 谢 21
1 引言
对于陕北方言中的词缀研究,就目前来说是比较少的。很多陕北方言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作品基础上的,例如运用对《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富有陕北文化特色的作品的研究来探讨陕北的方言词汇运用特色及其地域文化,但这样的研究往往是局限于作品中的方言运用,对生活中所用到词汇统计的不够全面,并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概念。黑维强发表的《陕西绥德话带“日”字头词语》(《方言》1996年第2期)、张子刚:《陕北方言中的“圪”》(《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等很多著作,都是对陕北方言前缀词的单独研究,将陕北方言中的前缀拿出一个来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来源及其应用。李延梅、王敬尧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表的《陕北词头微探》(《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是少有的对陕北方言前缀较全面、较系统的研究。所以,陕北的方言前缀有研究成果,但较为系统的研究却很少。而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一些这方面的研究空缺,为后来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陕北地区的语言既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官方语言,也和晋方语言有所差异,但是其语言风格融合了这两种语言风格特点,经过不断的融合与交流,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语言文化风格特点。所以说,陕北方言是集古语与当代语言、北方边境用语和中原官话于一体的特殊方言。而前缀作为词缀的一类,因为数量的缘故,被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导致研究方面的一些空缺。但在陕北用语中,前缀的作用虽不是很明显,却也是陕北方言特色中极不可缺少的一类,是陕北用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在其中渗透的很深,是研究陕北文化的敲门砖。
在研究陕北方言前缀时,应先了解前缀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之后的陕北方言前缀的整理、分析工作。本文中所用的语料大部分出自王兆仪的《陕北区域方言选释》和熊贞主编的《陕西方言词典》。
2 前缀概况
2.1 前缀的含义
关于前缀的定义,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出发点也各有不同。按照吕叔湘的观点,前缀不单独出现,一般都是附带性的,此外,前缀的适用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当其在其他的语素之前的情况下称之为前缀[1]P19,该观点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按照自身的特点构建的。另外,还有的一部分学者从别的角度对前缀的含义进行描述,最常见的是从构词法的立场进行的分析,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朱德熙,在他看来词缀从本质上而言是语法的一种,假如“把词缀放在词根之上,这种方法在学术上被称之为‘附加’”。“词缀从本质特征上来看是定位语素的一种,若有前置的存在,通常被称之为‘前缀’”。[2]P28按照著名学者任学良的观点,无论是前缀还是后缀等往往是为了服务于词根而存在的,从本质上来看是词汇附加部分。按照这种观点,词汇的前加部分是前缀。在他看来,词汇其实没有十分实际的价值,其有的也只是语法上的含义。然而完全按照这种观点也并非都是对的,有的情况下前缀和固定的语素相互结合在一起时会具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例如“老张”、“老刘”等,将“老”字放在姓氏前面的词汇,往往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这里就将“老”字放在姓氏前,将姓氏原有的词汇义虚化。
结合上面的分析,能够得到前缀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特点,即前缀通常都是伴随着词根的存在而存在的,在其中往往没有其他成分的插入,一般而言其位置也是不轻易发生变化的,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即一般都处在词根的前方,词缀通常在语义上有着很高的虚化特点,因此,其语法上的价值比较明显,而词汇的意义通常不存在[3]P4。
2.2 前缀的特点
2.2.1 构词位置定位性
一般而言,按照语法上的惯例和特点,前缀的位置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与词根的位置是前后的关系,通常在词根的前面。例如“老李、老张”等的前缀都带有一个老字,这个“老”就是前缀,可见其位置是固定的,一般错位就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另外,在一些词汇搭配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例如“刘老、张老”等的称谓,这里的“老”字不是后缀,只是对人物一种尊敬的称谓。“刘老、张老”这样的称呼,一般都是对年纪大了的、学识丰富、资历深厚的老人家的尊称,所以这里的“老”字是年纪大、有经验的意思,并不是词缀的用法。而且,郭良夫称“这种情况最好把它看成是具有实义的中心语素更好”[4]P4,而不应该将其看作为词缀。以前缀“老”的用法为例,我们可以说:如果某个语素可以成为前缀,那么它的位置就应该固定在词根之前,并不能够随意的调换位置。
2.2.2 非独立成词性
吕叔湘认为词缀是“不单用”的语素,也就是说词缀是不能独立成词的,必须要依附于词根上才能够存在。这里还是以“老”为例,“老”作为前缀是不能单独成词的。因为“老”在语素义上已经被高度虚化了。古代汉语有“老母、老父”的说法,这里的“老”具有年纪大和表尊敬的含义。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老爸、老妈”等早已失去了年纪大的意义,只是表示一种亲切的称呼而已。当然,“老”作为实词也可以是副词或是形容词。作为副词,它是“总是、一直”的意思;作为形容词则依旧表示年纪大的意思。由此也可得出:“老”作为前缀时,它的语素义与单用时的语素义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说,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前缀是不能独立成词的,它必须是依附于词根的,是只具有语法意义的虚语素。
2.2.3 意义的虚化性
从词汇意义的角度来看,词缀已经完全丧失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词汇义了。按照郭良夫的观点,实语素的词汇意义十分明显,词缀通常不具有实语素的特点,因为,其通常都是虚语素的形式,并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语法含义。[4]P4换言之,一般而言,词缀虽然具有实词的特征,但是通常都被虚化了,相同的道理,前缀也具有上述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二一八(医院)、五八六四(部队)等”,这类词在省略了“第”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表示序数,但却不能因此就忽略“第”作为序数词标志的语法作用。当这类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专有名称时,而且必须要在说话双方心里都能够明确的前提下才可以省略。又或者是当“二一八(医院)、五八六四(部队)”已经是“第二一八医院、第五八六四部队”的简称时,也就可以省略“第”了。在先秦时期,“第”曾有“次之”的意思。但在唐代,“第”的意义虚化就开始了。例如唐《敦煌变文》中有“海龙王第三女,长七尺强。”其中的“第”的用法就与现代汉语中“第”的用法极其相似了,所以说,“第”有意义虚化的过程。通过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前缀意义的虚化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5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