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中的女性教育(附件)
摘 要本文研究杜丽娘所受的教育情况。认为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有父亲教育、母亲教育、塾师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使她认同家风、精通女红、知书达礼、密约偷期。文章从教育中的男权化、欺骗性和盲点性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反思。
目 录
引言 1
1 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 2
1.1 父亲教育 2
1.2 母亲教育 3
1.3 塾师教育 4
1.4 自我教育 6
2 杜丽娘的受教育结果 9
2.1 认同家风 9
2.2 精通女红 9
2.3 知书达礼 10
2.4 密期约会 10
3 对女性教育的反思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们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被传统伦理道德所束缚和压迫,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主权。她们有能力,但不被封建的社会所认可,她们不得不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给她们戴上的伦理道德枷锁,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却敢于和封建社会斗争,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的幸福,她的这些反抗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
本论文主要是写《牡丹亭》中的女性教育,探讨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和在封建礼教下产生的教育结果。杜丽娘在封建家庭中成长,接受的教育也是约束人本性的教育,可是杜丽娘却通过自己的反抗来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1 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
在杜丽娘成长道路上影响最重要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对杜丽娘有着严格要求的父亲杜宝、说溺爱杜丽娘都不为过的杜母和阳奉阴违教育杜丽娘的塾师陈最良,这三个人对杜丽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不相同,可是却又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就是将杜丽娘培养成封建女性的典型代表。
1.1 父亲教育
汤显祖笔下的杜宝杜丽娘的父亲,是封建礼教社会忠实的捍卫者,是《牡丹亭》中一个虽然描述很少但却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杜宝一开始就被作者汤显祖赋予了“严父”这样的形象。
文中汤显祖在杜宝身上赋予了家庭、社会等多层次的身份和性情,陆力认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从杜宝的全部生活经历来看:他既忠实于统治阶级,又能为人民谋些福利;既固执、保守、冷酷,又有一些不拘于礼教的思想行为;既想用统治思想束缚女儿的身心,又重视培养女儿的才学。杜宝确实是个具有两重性格的复杂形象。[3]P43
作为家庭的大家长,他不仅关心女儿的生活,对女儿的教育更是有着要求极为严厉。在杜宝的心中,杜丽娘应在闲暇之余多看看书,不应该虚度光阴,希望女儿以后嫁到人家可以光耀门楣,令父母光辉。杜宝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在第五出《延师》杜宝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P11可以看到杜宝对女儿教育的重视性。《训女》一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1]P9杜宝是当时的南安太守,无疑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但当时他膝下只有杜丽娘一女,因此将女儿的教育看的格外重要,因为对女儿的教育代表的是他自己的颜面。
杜宝是南安太守,因此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亲自教育女儿,所以他对女儿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别人教育,自己监督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第三出《训女》中“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庄,换名丽娘,未议婚配”。[1]P9我们可以看出杜宝对女儿的赞赏,他毫不避讳的夸奖他的女儿才貌端庄,以女儿而骄傲自豪。在第三出《训女》中说道:
(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什么绵?(贴)睡眠。(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旦上)爹爹有何吩咐?(外)适问春香,你白日闲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1]P10
在得知杜母对女儿管教纵容之后,杜宝给女儿请来名儒陈最良,让女儿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在女儿学习教材的选择上杜宝也是极其用心和小心的。最终选定《关雎》作为杜丽娘学习的教材,因为《诗经》的第一篇就是将后妃之德的,而且是杜宝家传。第五出《延师》中说道:“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1]P21用传统的儒家经典来教育女儿。杜宝同时也用良好的家风来教育女儿,给女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来让女儿学习。
1.2 母亲教育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母亲给我们留下典型的印象便是她的“贤妻良母”形象。文中关于杜母的戏份并不多,但她的性格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文中的杜母尊敬她的丈夫,爱她的女儿,可是在这两者之间,杜母更加偏向的是自己的女儿,她对女儿的爱说溺爱都不为过,当丈夫询问女儿“春来闺阁闲多少”[1]P10,杜母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也长向花阴课女工”[1]P10。她的毫不犹疑不难看出杜母对女儿的无条件的维护,杜母将唯一的女儿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把女儿看做是心头肉,掌上明珠。在杜宝因为女儿白天睡觉的事情而责怪女儿的时候,杜母则是细心的安慰女儿道“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摸,难道八字梳头做目呼”[1]P10可以看到杜母对女儿的谆谆教诲。
文中杜母并不仅只是关心女儿的生活,对女儿的教育杜母也是一样的关心,从“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妙浅”。[2]P7可以看出杜母对女儿的希望不仅仅是让她女工精巧,更希望可以将杜丽娘培养成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其中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杜母只有杜丽娘这一个女儿,她希望女儿可以为自己争光。杜母对女儿的爱相比于杜宝来说就柔情了很多,因为杜母对女儿的关心更多的关心杜丽娘的生活,在杜丽娘去后花园游玩,睡着的时候,杜母看到了,也只是关心的给杜丽娘说女孩子不应该在这里睡觉,担心的也只是女儿的身体,表现出来的也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在杜丽娘因为寻梦不成而一病不起时,杜母在了解到女儿生病的原因时也是无条件的选择相信女儿,因为杜母更加关心的是女儿的健康,只要是对女儿有利的事情,她都会选择相信。文中还讲到在杜母见到死去的女儿复活时,她先是表现出来害怕,可是她最终也还是选择相信自己唯一的女儿活着,抱住女儿痛哭。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妇人,好不容易从女儿离去的悲伤中走了出来,可是一转身又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儿,那一刻她肯定是害怕的,因为害怕再一次的失去女儿,怕这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梦。在当时的社会,杜母作为一个封建礼教下受害的人,她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可怜的,幸福在杜宝只有她一位夫人,而且也并没有因为没有儿子责怪与她。可怜也是她与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品。对自己的丈夫表现出来绝对的遵从。文中的杜母虽然也在无理由的遵从着自己的丈夫,可是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她选择更多的去维护她的女儿,在大多数人对女儿的教育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时杜母希望女儿可以做一名才女,不仅仅是只会做女工。杜母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还能说杜母仅仅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家庭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中,杜母表现出来的这些也是她的进步之处。
目 录
引言 1
1 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 2
1.1 父亲教育 2
1.2 母亲教育 3
1.3 塾师教育 4
1.4 自我教育 6
2 杜丽娘的受教育结果 9
2.1 认同家风 9
2.2 精通女红 9
2.3 知书达礼 10
2.4 密期约会 10
3 对女性教育的反思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言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们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被传统伦理道德所束缚和压迫,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自主权。她们有能力,但不被封建的社会所认可,她们不得不严格遵守封建社会给她们戴上的伦理道德枷锁,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却敢于和封建社会斗争,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的幸福,她的这些反抗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
本论文主要是写《牡丹亭》中的女性教育,探讨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和在封建礼教下产生的教育结果。杜丽娘在封建家庭中成长,接受的教育也是约束人本性的教育,可是杜丽娘却通过自己的反抗来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1 杜丽娘的受教育方式
在杜丽娘成长道路上影响最重要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对杜丽娘有着严格要求的父亲杜宝、说溺爱杜丽娘都不为过的杜母和阳奉阴违教育杜丽娘的塾师陈最良,这三个人对杜丽娘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都不相同,可是却又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就是将杜丽娘培养成封建女性的典型代表。
1.1 父亲教育
汤显祖笔下的杜宝杜丽娘的父亲,是封建礼教社会忠实的捍卫者,是《牡丹亭》中一个虽然描述很少但却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杜宝一开始就被作者汤显祖赋予了“严父”这样的形象。
文中汤显祖在杜宝身上赋予了家庭、社会等多层次的身份和性情,陆力认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从杜宝的全部生活经历来看:他既忠实于统治阶级,又能为人民谋些福利;既固执、保守、冷酷,又有一些不拘于礼教的思想行为;既想用统治思想束缚女儿的身心,又重视培养女儿的才学。杜宝确实是个具有两重性格的复杂形象。[3]P43
作为家庭的大家长,他不仅关心女儿的生活,对女儿的教育更是有着要求极为严厉。在杜宝的心中,杜丽娘应在闲暇之余多看看书,不应该虚度光阴,希望女儿以后嫁到人家可以光耀门楣,令父母光辉。杜宝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在第五出《延师》杜宝说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P11可以看到杜宝对女儿教育的重视性。《训女》一出:“西蜀名儒,南安太守,几番廊庙江湖。”[1]P9杜宝是当时的南安太守,无疑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但当时他膝下只有杜丽娘一女,因此将女儿的教育看的格外重要,因为对女儿的教育代表的是他自己的颜面。
杜宝是南安太守,因此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亲自教育女儿,所以他对女儿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别人教育,自己监督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第三出《训女》中“夫人单生小女,才貌端庄,换名丽娘,未议婚配”。[1]P9我们可以看出杜宝对女儿的赞赏,他毫不避讳的夸奖他的女儿才貌端庄,以女儿而骄傲自豪。在第三出《训女》中说道:
(外)叫春香。俺问你小姐终日绣房,有何生活?(贴)绣房中则是绣。(外)绣的许多?(贴)绣了打绵。(外)什么绵?(贴)睡眠。(外)好哩,好哩。夫人,你才说“长向花阴课女工”,却纵容女儿闲眠,是何家教?叫女孩儿。(旦上)爹爹有何吩咐?(外)适问春香,你白日闲眠,是何道理?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1]P10
在得知杜母对女儿管教纵容之后,杜宝给女儿请来名儒陈最良,让女儿接受更为系统的教育。在女儿学习教材的选择上杜宝也是极其用心和小心的。最终选定《关雎》作为杜丽娘学习的教材,因为《诗经》的第一篇就是将后妃之德的,而且是杜宝家传。第五出《延师》中说道:“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1]P21用传统的儒家经典来教育女儿。杜宝同时也用良好的家风来教育女儿,给女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来让女儿学习。
1.2 母亲教育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母亲给我们留下典型的印象便是她的“贤妻良母”形象。文中关于杜母的戏份并不多,但她的性格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文中的杜母尊敬她的丈夫,爱她的女儿,可是在这两者之间,杜母更加偏向的是自己的女儿,她对女儿的爱说溺爱都不为过,当丈夫询问女儿“春来闺阁闲多少”[1]P10,杜母毫不犹豫的回答道“也长向花阴课女工”[1]P10。她的毫不犹疑不难看出杜母对女儿的无条件的维护,杜母将唯一的女儿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把女儿看做是心头肉,掌上明珠。在杜宝因为女儿白天睡觉的事情而责怪女儿的时候,杜母则是细心的安慰女儿道“爹三分说话你自心摸,难道八字梳头做目呼”[1]P10可以看到杜母对女儿的谆谆教诲。
文中杜母并不仅只是关心女儿的生活,对女儿的教育杜母也是一样的关心,从“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妙浅”。[2]P7可以看出杜母对女儿的希望不仅仅是让她女工精巧,更希望可以将杜丽娘培养成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其中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杜母只有杜丽娘这一个女儿,她希望女儿可以为自己争光。杜母对女儿的爱相比于杜宝来说就柔情了很多,因为杜母对女儿的关心更多的关心杜丽娘的生活,在杜丽娘去后花园游玩,睡着的时候,杜母看到了,也只是关心的给杜丽娘说女孩子不应该在这里睡觉,担心的也只是女儿的身体,表现出来的也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疼爱。在杜丽娘因为寻梦不成而一病不起时,杜母在了解到女儿生病的原因时也是无条件的选择相信女儿,因为杜母更加关心的是女儿的健康,只要是对女儿有利的事情,她都会选择相信。文中还讲到在杜母见到死去的女儿复活时,她先是表现出来害怕,可是她最终也还是选择相信自己唯一的女儿活着,抱住女儿痛哭。可以想象,一个年迈的妇人,好不容易从女儿离去的悲伤中走了出来,可是一转身又看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女儿,那一刻她肯定是害怕的,因为害怕再一次的失去女儿,怕这一切都是一场虚幻的梦。在当时的社会,杜母作为一个封建礼教下受害的人,她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可怜的,幸福在杜宝只有她一位夫人,而且也并没有因为没有儿子责怪与她。可怜也是她与千千万万的女性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附庸品。对自己的丈夫表现出来绝对的遵从。文中的杜母虽然也在无理由的遵从着自己的丈夫,可是在丈夫和女儿之间,她选择更多的去维护她的女儿,在大多数人对女儿的教育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时杜母希望女儿可以做一名才女,不仅仅是只会做女工。杜母有这样的意识,我们还能说杜母仅仅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家庭妇女,在当时的社会中,杜母表现出来的这些也是她的进步之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