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巾部字浅析
《说文解字》巾部字浅析[20191216202235]
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所著,他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创作了《说文解字》这部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汉语大字典,这也是一部将字形分析和字义解释集为一体的文字学著作,书中不仅对文字起源以及文字的发展演变做了探讨,还提出了一些古代汉字造字时候的模式及其理论,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极其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以前的学者对于巾部的研究都是在许慎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是从各个字的结构上来研究整个类别的特点。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从整个系统的大角度来入手。本论文将巾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范围,在前人取得的研究基础上,对“巾”字的字源、会意字、重文以及巾部字的义类进行浅析,并且结合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来探讨巾部各字所涵盖的意义,同时对巾部字和汉字系统的大发展进行简单的总结。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巾说文解字字体义类重文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意义 1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的方法 2
二、巾的字源和形体发展及会意字和重文探讨 3
(一)字源和形体发展 3
(二)会意字 5
(三)关于巾部的重文探讨 7
(四)关于重文研究的意义 8
三、巾部字的义类 10
(一)配饰义 10
(二)囊袋义 12
(三)工匠名 13
(四)标记义 13
(五)布帛义 14
(六)清洁义 14
(七)覆盖义 14
四、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说文解字》巾部字浅析
一、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
巾,是最具代表性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它的存在不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或者是服饰文化有关联,从深层角度看,它甚至影响着自古代以来人类文化的深入发展。从汉字索引的角度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巾”是五百四十个部首单位的其中之一。纵观诸多前人的文献,笔者发现,前人对《说文解字》的部首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专门针对巾部这一小的系统中的字进行探讨的却非常少,没有系统概括和归类,也不具备综合性,且探讨的角度也显得比较狭隘。所以笔者在本论文对巾部进行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从前辈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大多都是从部首这个大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而本论文则取其中的一个分支——巾部来探讨。《说文解字》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汉语语言学的基础和祖先,它的研究一直都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模式,但是笔者想通过单独一个部首的所有“部门”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从对巾部字字源的了解和认识,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从而了解巾字在后来发展进程中各种演化的原因。通过对巾部会意字的罗列,来看巾部会意字的形体演变规律以及各字的义。
3.《说文解字》中巾部字的属字分类是根据字的类属义来分的。所以本论文将通过巾部字的义类,举出各义类的字例,来进行探讨,并结合部分相关的文化背景来分析。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说文解字》是许慎著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间的,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多,可谓是研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代,当时的学者们都以通《说文解字》作为打开前人所著之书中精髓的钥匙。在国内学术界,有“说文四大家”,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在考究巾部字的字义时,对形、音、义的互相推求十分注重,在许慎所析的字义基础上做了扩展,旁征博引。而后又有围绕段注产生的一些列专注,如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就对巾部字的体例和相关文字的文字学规律进行了探索;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是按照古韵部来改编《说文解字》的。这“说文四大家”所著的作品中,都对巾部字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包括字形、韵律、义解等。
继“说文四大家”那种从文字到文字的单项研究之后,又有学者从历史学、语言学、政治文化学的角度来对巾部字进行了研究,这种方式可谓是一种研究途径的新突破。
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和信息研究法,本人发现,相关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几点:
1.巾部字与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通过各方面的资料发现,目前对于部首的研究,人们多是把它和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巾”部字对服饰文化有着内容丰富的反映,大都与布类有关,彰显出服饰类物品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以及功能,如朱和平的《中国服饰史稿》。
2.五百四十个部首是《说文解字》全书的纲要,所以对各个部首的研究是研透《说文解字》的根本所在,故很多学者都从总体上对五百四十部进行研究,像汤可敬的《部首说略》,余行达的《试谈<说文>五百四十部中列字先后的规律》等。这些人研究的内容大都是对许慎选择这些字做部首的原因的分析以及用这些字做部首以后所反映出的文字道理,分别都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等等诸多问题进行的。
3.与巾字部首相关的问题研究。纵观部首文献,虽然没有人对巾部字做一个独立专题研究,但是像秦蕾的《<说文解字>纺织服饰用词的文化阐释》、纪德裕的《汉字拾趣》、尹黎的《汉字字源系统研究》等许多文献研究里,却涉及到了巾部字中的一些属字。
4.对于《说文解字》的某一问题或者部首展开相关的专题研究,例如古文研究、重文探究、俗字研究、或体研究、注音方法的探究等等。
(三)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中,选取《说文解字》中的巾部字做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巾部字篆体的义类、巾部的重文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图例,来将篆体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的形体进行比较,并对巾部的字中包含的文化意义等作探讨。《说文解字》一书用意义贯穿的原则,对部首以及部内的汉字作了排列。故本论文站在意义的角度,对巾部字的形体进行分析。另外,巾部字重文的研究也是具有意义的,因为它保留了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本论文将从纵向来对《说文解字》中的巾部字和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形体进行比较,以期探讨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二、巾的字源及会意字和重文探讨
(一)字源和形体发展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巾部的所有相关组成字都进行了归类收集,这对后人的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它也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关于“巾”字的来源,说法有很多种,在《汉字字源》一书中提到:“它是君主权杖的象形,中间一竖表示木棍,两边字符表示装饰物。本义是权杖。权杖的装饰物是丝织品,由此产生丝织品的引申义。”在古代社会,君主权利代表至高无上,古代以帝王作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一种由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演变而来的,即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下,古代的帝王君王都是统揽天下大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巾字的字形来看,中间的一竖就如同古代帝王的权杖,而两边的 就像帝王身后的宝座一样,低调而不失稳重和气势,因而,“巾”字原先用来形容君主的权杖一点也不失妥当,而后的巾字逐渐演变成服饰丝织品之义,也是十分合理的。君主的至高权位同样需要服饰来衬托,这就让巾字有了演变发展的阶梯。(古书也有记载,“巾”也是古时的一种头冠,如汉末农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久远、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最早的,距今8000多年的刻划符号到后来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然后是小篆,再演变到隶书,接着楷书,最后行书。中国汉字历经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发展具有传递性,而汉字随着发展逐渐简化也是一种意识流的改革。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下,很多文字已经在部首或者是偏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像草书的楷化,符号的代替等。但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仍有约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汉字还保留着原先的繁体字的部首。这些部首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冲击的影响或者是影响甚小,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的汉字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及稳定性的。本论文中所探讨的“巾”字就是其中之一。
巾,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都是同一形体的。如果要说差别,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在各自的形体上略有不同了,这可以看成巾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在甲骨文中,巾字是形体是—— ,较为瘦削,也较为扁;在金文中,巾字的形体是—— ,看起来显得比较浑厚,也较为宽;在小篆中,巾的形体是—— ,这个时代的巾字写法就显得比较圆润工整了。“巾”字,从结构看,像一块布下垂的样子,是人们用以裹头、佩戴或者是缠绑、覆盖所用的丝织品、麻织品。在铜铭文(金文)中作赐物“易(锡)女(汝)乃且(祖)巾”。但李孝定认为:“金铭以巾为所赐之物,诸家颇疑之,杨树达氏读斤为旂,并引《小雅》及《左氏传》,证旂之古读当从斤,其说难是,然金铭锡旗者极多见,何以此必作巾?林洁明氏以‘巾’、‘市’二字,形义并近,因以‘市’字读之,其义较胜。”我们可以把汉字的演变称作为汉字的稳定化、规范化的一个过程。每一横、每一竖、每一撇、每一捺,都记载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巾部字的发展也遵循这汉字文化大发展的规律。
(二)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其会意指的是用两个或者以上的独体字,然后根据它们意义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字,从而综合表示这些新构成的字,其成分合成的含义。简言之就是会意法造出的字便是会意字。
会意的目的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造字的方法。与象形和指事相比较而言,会意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可以表示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其造字功能很强,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1167个会意字。而许慎对会意字的理解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们创造的文字和词语,都体现和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从而产生的,但是与象形字不同,象形字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具象性,而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素组合构成的。并且这些字素绝大多数都是由象形字而来。在人类社会中,通常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来进行的,如果将这个规律放到会意字的构造上,可以表现为通过汉字来对具体的客观事物进行描绘和认知。说到底,会意字其实是一个“字”而不是一篇“文”,而且会意字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含义。所以,在会意字构字过程中选取字素的时候,必须对象形字的具象性进行足够充分的利用,最终来达到对该事物的概念做到具体阐述的目的。所有的会意字都是如此,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巾”字也一样,在窦永宇和窦勇著的《汉字字源》中,作者提出了如下几个由巾字构成的会意字:帅、师、狮、筛、布、怖、希、稀、制、律。
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许慎所著,他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创作了《说文解字》这部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汉语大字典,这也是一部将字形分析和字义解释集为一体的文字学著作,书中不仅对文字起源以及文字的发展演变做了探讨,还提出了一些古代汉字造字时候的模式及其理论,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极其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以前的学者对于巾部的研究都是在许慎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是从各个字的结构上来研究整个类别的特点。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从整个系统的大角度来入手。本论文将巾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范围,在前人取得的研究基础上,对“巾”字的字源、会意字、重文以及巾部字的义类进行浅析,并且结合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来探讨巾部各字所涵盖的意义,同时对巾部字和汉字系统的大发展进行简单的总结。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巾说文解字字体义类重文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的意义 1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的方法 2
二、巾的字源和形体发展及会意字和重文探讨 3
(一)字源和形体发展 3
(二)会意字 5
(三)关于巾部的重文探讨 7
(四)关于重文研究的意义 8
三、巾部字的义类 10
(一)配饰义 10
(二)囊袋义 12
(三)工匠名 13
(四)标记义 13
(五)布帛义 14
(六)清洁义 14
(七)覆盖义 14
四、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说文解字》巾部字浅析
一、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
巾,是最具代表性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它的存在不仅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或者是服饰文化有关联,从深层角度看,它甚至影响着自古代以来人类文化的深入发展。从汉字索引的角度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巾”是五百四十个部首单位的其中之一。纵观诸多前人的文献,笔者发现,前人对《说文解字》的部首研究已有很多,但是专门针对巾部这一小的系统中的字进行探讨的却非常少,没有系统概括和归类,也不具备综合性,且探讨的角度也显得比较狭隘。所以笔者在本论文对巾部进行研究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从前辈的研究结果来看,他们大多都是从部首这个大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而本论文则取其中的一个分支——巾部来探讨。《说文解字》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汉语语言学的基础和祖先,它的研究一直都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模式,但是笔者想通过单独一个部首的所有“部门”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2.从对巾部字字源的了解和认识,来看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从而了解巾字在后来发展进程中各种演化的原因。通过对巾部会意字的罗列,来看巾部会意字的形体演变规律以及各字的义。
3.《说文解字》中巾部字的属字分类是根据字的类属义来分的。所以本论文将通过巾部字的义类,举出各义类的字例,来进行探讨,并结合部分相关的文化背景来分析。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
《说文解字》是许慎著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间的,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们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多,可谓是研究达到了一个鼎盛时代,当时的学者们都以通《说文解字》作为打开前人所著之书中精髓的钥匙。在国内学术界,有“说文四大家”,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中,在考究巾部字的字义时,对形、音、义的互相推求十分注重,在许慎所析的字义基础上做了扩展,旁征博引。而后又有围绕段注产生的一些列专注,如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在《说文释例》中就对巾部字的体例和相关文字的文字学规律进行了探索;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就是按照古韵部来改编《说文解字》的。这“说文四大家”所著的作品中,都对巾部字作了详细的考证分析,包括字形、韵律、义解等。
继“说文四大家”那种从文字到文字的单项研究之后,又有学者从历史学、语言学、政治文化学的角度来对巾部字进行了研究,这种方式可谓是一种研究途径的新突破。
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及个案研究法和信息研究法,本人发现,相关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几点:
1.巾部字与人类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通过各方面的资料发现,目前对于部首的研究,人们多是把它和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巾”部字对服饰文化有着内容丰富的反映,大都与布类有关,彰显出服饰类物品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以及功能,如朱和平的《中国服饰史稿》。
2.五百四十个部首是《说文解字》全书的纲要,所以对各个部首的研究是研透《说文解字》的根本所在,故很多学者都从总体上对五百四十部进行研究,像汤可敬的《部首说略》,余行达的《试谈<说文>五百四十部中列字先后的规律》等。这些人研究的内容大都是对许慎选择这些字做部首的原因的分析以及用这些字做部首以后所反映出的文字道理,分别都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等等诸多问题进行的。
3.与巾字部首相关的问题研究。纵观部首文献,虽然没有人对巾部字做一个独立专题研究,但是像秦蕾的《<说文解字>纺织服饰用词的文化阐释》、纪德裕的《汉字拾趣》、尹黎的《汉字字源系统研究》等许多文献研究里,却涉及到了巾部字中的一些属字。
4.对于《说文解字》的某一问题或者部首展开相关的专题研究,例如古文研究、重文探究、俗字研究、或体研究、注音方法的探究等等。
(三)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中,选取《说文解字》中的巾部字做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巾部字篆体的义类、巾部的重文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图例,来将篆体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的形体进行比较,并对巾部的字中包含的文化意义等作探讨。《说文解字》一书用意义贯穿的原则,对部首以及部内的汉字作了排列。故本论文站在意义的角度,对巾部字的形体进行分析。另外,巾部字重文的研究也是具有意义的,因为它保留了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规律。本论文将从纵向来对《说文解字》中的巾部字和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等形体进行比较,以期探讨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二、巾的字源及会意字和重文探讨
(一)字源和形体发展
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巾部的所有相关组成字都进行了归类收集,这对后人的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它也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关于“巾”字的来源,说法有很多种,在《汉字字源》一书中提到:“它是君主权杖的象形,中间一竖表示木棍,两边字符表示装饰物。本义是权杖。权杖的装饰物是丝织品,由此产生丝织品的引申义。”在古代社会,君主权利代表至高无上,古代以帝王作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一种由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演变而来的,即为我们现在所称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下,古代的帝王君王都是统揽天下大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巾字的字形来看,中间的一竖就如同古代帝王的权杖,而两边的 就像帝王身后的宝座一样,低调而不失稳重和气势,因而,“巾”字原先用来形容君主的权杖一点也不失妥当,而后的巾字逐渐演变成服饰丝织品之义,也是十分合理的。君主的至高权位同样需要服饰来衬托,这就让巾字有了演变发展的阶梯。(古书也有记载,“巾”也是古时的一种头冠,如汉末农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久远、空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最早的,距今8000多年的刻划符号到后来的甲骨文,再到金文,然后是小篆,再演变到隶书,接着楷书,最后行书。中国汉字历经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发展具有传递性,而汉字随着发展逐渐简化也是一种意识流的改革。在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下,很多文字已经在部首或者是偏旁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像草书的楷化,符号的代替等。但是总结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仍有约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汉字还保留着原先的繁体字的部首。这些部首没有受到外界因素冲击的影响或者是影响甚小,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的汉字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及稳定性的。本论文中所探讨的“巾”字就是其中之一。
巾,甲骨文、金文、篆文三种都是同一形体的。如果要说差别,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在各自的形体上略有不同了,这可以看成巾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特征。在甲骨文中,巾字是形体是—— ,较为瘦削,也较为扁;在金文中,巾字的形体是—— ,看起来显得比较浑厚,也较为宽;在小篆中,巾的形体是—— ,这个时代的巾字写法就显得比较圆润工整了。“巾”字,从结构看,像一块布下垂的样子,是人们用以裹头、佩戴或者是缠绑、覆盖所用的丝织品、麻织品。在铜铭文(金文)中作赐物“易(锡)女(汝)乃且(祖)巾”。但李孝定认为:“金铭以巾为所赐之物,诸家颇疑之,杨树达氏读斤为旂,并引《小雅》及《左氏传》,证旂之古读当从斤,其说难是,然金铭锡旗者极多见,何以此必作巾?林洁明氏以‘巾’、‘市’二字,形义并近,因以‘市’字读之,其义较胜。”我们可以把汉字的演变称作为汉字的稳定化、规范化的一个过程。每一横、每一竖、每一撇、每一捺,都记载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巾部字的发展也遵循这汉字文化大发展的规律。
(二)会意字
所谓会意字,其会意指的是用两个或者以上的独体字,然后根据它们意义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新的字,从而综合表示这些新构成的字,其成分合成的含义。简言之就是会意法造出的字便是会意字。
会意的目的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造字的方法。与象形和指事相比较而言,会意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可以表示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其造字功能很强,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收录了1167个会意字。而许慎对会意字的理解是:“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们创造的文字和词语,都体现和反映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解释。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从而产生的,但是与象形字不同,象形字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具象性,而会意字则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素组合构成的。并且这些字素绝大多数都是由象形字而来。在人类社会中,通常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来进行的,如果将这个规律放到会意字的构造上,可以表现为通过汉字来对具体的客观事物进行描绘和认知。说到底,会意字其实是一个“字”而不是一篇“文”,而且会意字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含义。所以,在会意字构字过程中选取字素的时候,必须对象形字的具象性进行足够充分的利用,最终来达到对该事物的概念做到具体阐述的目的。所有的会意字都是如此,本论文中所研究的“巾”字也一样,在窦永宇和窦勇著的《汉字字源》中,作者提出了如下几个由巾字构成的会意字:帅、师、狮、筛、布、怖、希、稀、制、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