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比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2
2.1 概念2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3
2.3 考察视角与指标3
3 两类社区的基本状况4
3.1 城市社区的一般分类及依据4
3.2 对比两类社区——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5
3.2.1 老旧社区5
3.2.2 商品房社区6
4 两种类型社区归属感对比分析及结果6
4.1 调查结果与分析6
4.2 影响因素分析9
4.2.1 居住时间9
4.2.2 居民对社区的评价和满意度9
4.2.3 社区内人际关系状况11
4.2.4 社区活动参与状况12
结论14
致谢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1引言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社区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处于空前暴涨时期,这愈发显现出建设社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而要让社区成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必须关注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的培养,让居民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培养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社区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和提高。但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足,对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缺少认同,主要原因是社区内人际关系的淡化,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居民难以感受到社区建设需要靠全体社区居民的努力,社区意识越来越淡化的社区很难使人产生归属感。
我国社区建设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重视社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忽视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忽视了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懈怠了对社区归属感的培养。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公共设施等对社区的容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居民社区情感的培育。但是相关研究发现,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很低,甚至没有任何情感。社区对于他们来讲只是生活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太多情感寄托,这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社区归属,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研究也有很多,认识不断深入,视角越发拓展,理论日益新颖,对社区归属感的建设提供了帮助。现有的文献研究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也从社区、政府和居民三方面对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出了解决策略。但我国学者在研究社区归属感时,主要研究一类社区的归属感,没有考虑社区类型的不同是否会对社区归属感有影响,缺乏代表性和创新性。而且对于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研究,大多都是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实际调查研究较少。
所以本文希望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淮安市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的对比研究,从居住时间、社区认同感和满意度、社区内人际关系和社区参与度着手,了解淮安市居民归属感现状,以及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归属感高低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借此希望能给不同社区归属感建设提供参考,帮助重振居民社区意识,提高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社区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有效地提高社区内人际交往关系,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城市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
何为社区,社会学界公认,德国学者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何为社区归属感,通过对文献中定义的概括,社区归属感可被解释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1],简单说就是对社区产生“家”的感觉。这种心里感觉“不仅来自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集合体,而且也来自于社区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征,其中,地域社区是居民产生归属感的主要源泉”[2]。从社会学方面解释,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存在的根基,它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来源于特定的群体也可能来自地域环境,正是因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存在,才能彰显社区的群体性和地域性。而通过心理学方面的解释,归属感属于居民主观感受的心理状态,将地缘感作为社区的基本要素[3],通过对所处社区环境、地域和群体的不断探索和认知而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探讨,能分析城市社区居民情感现状,找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把握居民社区需求和推动社区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认同感属于归属感的一部分,归属感是认同感的更高层次。而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层次程度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状况、社区设施的评价和满意度等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社区内的居民人际关系状况、对社区的喜爱依恋等情感反映出来。所以,本文主要的调查内容是通过对淮安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调查弄清淮安市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状,并对居住时间、居民对社区满意度、居民社区内人际关系状况和社区参与度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结合访谈法,以淮安市南港社区和港口社区为例,对每个社区随机选取3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遵循受调查者意见,不强求不硬求,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各小区分别30份,总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为100%,达到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性,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简单统计分析,并结合对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访谈,具备了一定的可析性。
2.3 考察视角与指标
本文着重从两社区社区归属感现状和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其他学者进行归属感调查的研究经验,一般来说,对居民归属感的测量依靠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是否认同社区管理模式,能与其他居民和谐相处;居民是否感觉到自己属于社区,并且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居民离开社区是否会对社区有所留恋,如有可能是否愿意常住该社区;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贡献力量,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4]。
依据上述理论设计了以问题,问题的回答采用肯定、比较肯定、一般、不太肯定和否定5个等级。
“社区建设要靠大家,这个观点您是否同意”这个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城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您对社区现在的这种组织形式是否认可”问题意图检验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是否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借此考察商品房社区作为新兴的社区是否被居民接受,老旧社区作为存在已久的社区是否被认可,说明居民对社区组织形式的认同感;
1 引言1
2 研究设计2
2.1 概念2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3
2.3 考察视角与指标3
3 两类社区的基本状况4
3.1 城市社区的一般分类及依据4
3.2 对比两类社区——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5
3.2.1 老旧社区5
3.2.2 商品房社区6
4 两种类型社区归属感对比分析及结果6
4.1 调查结果与分析6
4.2 影响因素分析9
4.2.1 居住时间9
4.2.2 居民对社区的评价和满意度9
4.2.3 社区内人际关系状况11
4.2.4 社区活动参与状况12
结论14
致谢15
注释16
参考文献17
1引言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社区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处于空前暴涨时期,这愈发显现出建设社区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社区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而要让社区成为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必须关注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的培养,让居民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培养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
关注居民的精神需求,居民难以感受到社区建设需要靠全体社区居民的努力,社区意识越来越淡化的社区很难使人产生归属感。
我国社区建设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盲目重视社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忽视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忽视了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懈怠了对社区归属感的培养。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公共设施等对社区的容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居民社区情感的培育。但是相关研究发现,居民对社区的情感很低,甚至没有任何情感。社区对于他们来讲只是生活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太多情感寄托,这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社区归属,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研究也有很多,认识不断深入,视角越发拓展,理论日益新颖,对社区归属感的建设提供了帮助。现有的文献研究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影响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也从社区、政府和居民三方面对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出了解决策略。但我国学者在研究社区归属感时,主要研究一类社区的归属感,没有考虑社区类型的不同是否会对社区归属感有影响,缺乏代表性和创新性。而且对于社区居民归属感的研究,大多都是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实际调查研究较少。
所以本文希望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淮安市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的对比研究,从居住时间、社区认同感和满意度、社区内人际关系和社区参与度着手,了解淮安市居民归属感现状,以及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归属感高低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借此希望能给不同社区归属感建设提供参考,帮助重振居民社区意识,提高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社区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有效地提高社区内人际交往关系,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促进城市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
何为社区,社会学界公认,德国学者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何为社区归属感,通过对文献中定义的概括,社区归属感可被解释为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1],简单说就是对社区产生“家”的感觉。这种心里感觉“不仅来自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集合体,而且也来自于社区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征,其中,地域社区是居民产生归属感的主要源泉”[2]。从社会学方面解释,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存在的根基,它是影响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来源于特定的群体也可能来自地域环境,正是因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的存在,才能彰显社区的群体性和地域性。而通过心理学方面的解释,归属感属于居民主观感受的心理状态,将地缘感作为社区的基本要素[3],通过对所处社区环境、地域和群体的不断探索和认知而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探讨,能分析城市社区居民情感现状,找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这对于把握居民社区需求和推动社区建设有重大的意义。
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凝聚力和社区认同感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需要指出的是它们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认同感属于归属感的一部分,归属感是认同感的更高层次。而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层次程度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的参与状况、社区设施的评价和满意度等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社区内的居民人际关系状况、对社区的喜爱依恋等情感反映出来。所以,本文主要的调查内容是通过对淮安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调查弄清淮安市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状,并对居住时间、居民对社区满意度、居民社区内人际关系状况和社区参与度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法结合访谈法,以淮安市南港社区和港口社区为例,对每个社区随机选取3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遵循受调查者意见,不强求不硬求,整个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各小区分别30份,总回收问卷60份,回收率为100%,达到了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性,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简单统计分析,并结合对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访谈,具备了一定的可析性。
2.3 考察视角与指标
本文着重从两社区社区归属感现状和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根据其他学者进行归属感调查的研究经验,一般来说,对居民归属感的测量依靠以下几个方面:居民是否认同社区管理模式,能与其他居民和谐相处;居民是否感觉到自己属于社区,并且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居民离开社区是否会对社区有所留恋,如有可能是否愿意常住该社区;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贡献力量,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4]。
依据上述理论设计了以问题,问题的回答采用肯定、比较肯定、一般、不太肯定和否定5个等级。
“社区建设要靠大家,这个观点您是否同意”这个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城市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
“您对社区现在的这种组织形式是否认可”问题意图检验老旧社区和商品房社区是否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借此考察商品房社区作为新兴的社区是否被居民接受,老旧社区作为存在已久的社区是否被认可,说明居民对社区组织形式的认同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