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五言咏怀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附件)
摘 要阮籍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其《咏怀诗》体现了他主要的文学成就。这八十二首《咏怀诗》意义重大,寄托遥深。诗中女性形象虽然少,但极具时代特色和诗人自身的个性特征。本论文对阮籍《咏怀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文章分为三部分,首先将诗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介绍,其次探寻作者创造女性形象的创作动机,最后详细研究诗人塑造形象的手法。
目 录
引言 1
1 女性形象的分类 2
1.1 神女 2
1.2 妖女 4
1.3 佳人 5
2 女性形象的塑造 7
2.1 比兴象征的运用 7
2.2 重神韵不重形容 8
3 创作动机 11
3.1 借女言难言之事 11
3.2 托女寄人生追求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正始年间,正值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与曹魏集团之间的权力相争非常激烈。司马氏于朝中大肆诛杀异己,文士的命运取决于是否归附司马氏集团。当时一些正直的文人选择站出来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思想,唾弃名教,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竹林七贤”中,阮籍最富个性且文学成就最高。
司马氏的政权是在杀戮和篡夺中取得,因其先天的丑恶性,故被正直文士所不齿。阮籍深感自身与动荡的环境格格不入,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转变为避谈政治,远离祸事。他早年济世的理想破灭,更多的是对残酷现实的愤懑和对人生的叹惋,《咏怀诗》八十二首恰恰抒发了他难以对外言说的复杂感慨之情。刘勰评述阮籍诗为“唯嵇志清俊,阮旨遥深,故能标焉。”[1]P60意思是借隐晦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
魏晋时期,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觉醒”导致人们“文的自觉”。此时文学题材也有了进一步开拓,有游仙、现实、咏史等,还有一些关于女性题材的创作。如曹植《洛神赋》、《美女篇》等等。文士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写偏向象征意和理想化,进一步改造成一种审美形象。其中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也对于女性题材有所涉及,抒发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本论文试分析阮籍五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咏怀诗》中女性形象,兼以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对诗中女性形象进行分类阐述,深入研究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创作动机及其极富艺术性的创作手法,从而试分析这些形象背后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1 女性形象的分类
阮籍《咏怀诗》中的女性形象不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民妇,也不是皇宫深闺的哀怨女子,而是存在于神话中、梦境中虚无缥缈的女性。诗歌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神女、妖女、佳人。以下对此三类女性形象进行详细阐述。
1.1 神女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集团大肆杀伐,社会动荡不堪,真正有气节的文人处在政治高压下艰难生存。随着佛教、道教、玄学等的相继兴起,文士渐渐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因为政治的白色恐怖,此时“名士少有全者”[2]P343,文人逐渐追求自身自由与崇尚自然,且更多的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如《古诗十九首》中《今日良宴会》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3]P410,将人生一世比作飘忽且渺小的尘土,在风中摇摆漂浮,不由己身。又如《古诗十九首》中《明月皎夜光》的“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3]P410,诗人以为当年与人的友谊坚如磐石,如今只剩下“同门”的虚名,感情却不复存在,如此虚名于己无用,感叹人生世事的无常。
蔡建满的《魏晋南北朝女性题材诗赋研究》中说道:“作家胸中大都回荡着一股深切的哀愁,蕴结着时代的巨大痛苦,他们有感而发,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具有感伤的色彩,尤其突出的是,这个时期的女性题材诗赋多充满了对乱世中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叹息和同情。”[4]P5随着女性题材创作的发展,文人们还将创作对象转到了内心向往的至美至洁的神仙女子身上。
此时文人笔下的神女与寻常生活中的家庭主妇或者是深宫怨妇不同,她们不会被忧思愁怨所牵绊,“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文人名士仅存于梦中的女子,与现实相对,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例如曹植的《洛神赋》笔下塑造的洛神容貌美丽、气质高贵。后人评价道:“洛神不仅具有容貌、体态、穿戴上的外在艳美,更具有文静娴雅,缠绵多情,善于辞令的内在智美。”[5]P27
阮籍笔下的神仙女子也同曹植所创“洛神”一样,是人类无法轻易触及的存在。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使他对改变现实失去了信心,只能将心中想要实现的愿望寄托于神仙之身,以至美至洁的神仙女子形象来表达自身诉求。他的《咏怀诗》涉及到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神仙女子或是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女性,这些女性是虚无缥缈,充满着神秘感。“建安以后,女性题材诗歌远离写实性的倾向继续发展。阮籍的诗作中发展出一种表现神人之恋的诗歌题材。”[6]P159诗中对神女的爱慕代表着作者一种精神上的、理想上的追求。如阮籍《咏怀诗》(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宣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2]P175
诗中出现“二妃”的女性形象,最早见于《列仙传》的《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7]P52通过诗人的描述可见“二妃”以仙人之姿凌空飞翔的潇洒身影,且浑身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之气。虽未出现对二妃容貌的直接描写,但“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一句便可看出“二妃”的貌美。“迷下蔡”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3]P52讲述一美女使“下蔡”这一地方的人为其美貌而倾倒。诗中后三句写二妃思念已定情的郑交甫竟生忧怨之情,可见“二妃”不仅拥有绝世美貌,而且品格高洁,用情专一。诗人对二女外形与内在的描述,使形象更为丰满,令人难以忘怀。
神女除“二妃”令人印象深刻之外,“西王母”也是一重要的神女形象,出现在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2]P297
诗中对“西王母”的描写甚少。“西王母”最早出现在大约先秦时候成书的《山海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8]P50
吴从祥的《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戴胜’等乃是西王母外貌的共同特征。可见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虎齿豹尾、头戴玉胜,似人又似兽的面目狰狞的凶神形象。”[9]P8西王母形象随着时代也是在慢慢变化:“总体倾向是:一方面,西王母不断被神仙化,其权势和地位不断被抬升,以致‘俨然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者’[9]P75;另一方面,西王母又不断地被美化。西王母的美化主要变现在容貌方面,人们并没有将西王母人情化或者人性化。”[9]P17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一位地位崇高、权势惊人的女神。
目 录
引言 1
1 女性形象的分类 2
1.1 神女 2
1.2 妖女 4
1.3 佳人 5
2 女性形象的塑造 7
2.1 比兴象征的运用 7
2.2 重神韵不重形容 8
3 创作动机 11
3.1 借女言难言之事 11
3.2 托女寄人生追求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正始年间,正值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与曹魏集团之间的权力相争非常激烈。司马氏于朝中大肆诛杀异己,文士的命运取决于是否归附司马氏集团。当时一些正直的文人选择站出来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思想,唾弃名教,不拘泥于世俗礼法。“竹林七贤”中,阮籍最富个性且文学成就最高。
司马氏的政权是在杀戮和篡夺中取得,因其先天的丑恶性,故被正直文士所不齿。阮籍深感自身与动荡的环境格格不入,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转变为避谈政治,远离祸事。他早年济世的理想破灭,更多的是对残酷现实的愤懑和对人生的叹惋,《咏怀诗》八十二首恰恰抒发了他难以对外言说的复杂感慨之情。刘勰评述阮籍诗为“唯嵇志清俊,阮旨遥深,故能标焉。”[1]P60意思是借隐晦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情感。
魏晋时期,人们的意识逐渐觉醒,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觉醒”导致人们“文的自觉”。此时文学题材也有了进一步开拓,有游仙、现实、咏史等,还有一些关于女性题材的创作。如曹植《洛神赋》、《美女篇》等等。文士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描写偏向象征意和理想化,进一步改造成一种审美形象。其中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也对于女性题材有所涉及,抒发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本论文试分析阮籍五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咏怀诗》中女性形象,兼以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对诗中女性形象进行分类阐述,深入研究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创作动机及其极富艺术性的创作手法,从而试分析这些形象背后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
1 女性形象的分类
阮籍《咏怀诗》中的女性形象不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民妇,也不是皇宫深闺的哀怨女子,而是存在于神话中、梦境中虚无缥缈的女性。诗歌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神女、妖女、佳人。以下对此三类女性形象进行详细阐述。
1.1 神女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集团大肆杀伐,社会动荡不堪,真正有气节的文人处在政治高压下艰难生存。随着佛教、道教、玄学等的相继兴起,文士渐渐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因为政治的白色恐怖,此时“名士少有全者”[2]P343,文人逐渐追求自身自由与崇尚自然,且更多的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如《古诗十九首》中《今日良宴会》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3]P410,将人生一世比作飘忽且渺小的尘土,在风中摇摆漂浮,不由己身。又如《古诗十九首》中《明月皎夜光》的“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3]P410,诗人以为当年与人的友谊坚如磐石,如今只剩下“同门”的虚名,感情却不复存在,如此虚名于己无用,感叹人生世事的无常。
蔡建满的《魏晋南北朝女性题材诗赋研究》中说道:“作家胸中大都回荡着一股深切的哀愁,蕴结着时代的巨大痛苦,他们有感而发,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具有感伤的色彩,尤其突出的是,这个时期的女性题材诗赋多充满了对乱世中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叹息和同情。”[4]P5随着女性题材创作的发展,文人们还将创作对象转到了内心向往的至美至洁的神仙女子身上。
此时文人笔下的神女与寻常生活中的家庭主妇或者是深宫怨妇不同,她们不会被忧思愁怨所牵绊,“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文人名士仅存于梦中的女子,与现实相对,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例如曹植的《洛神赋》笔下塑造的洛神容貌美丽、气质高贵。后人评价道:“洛神不仅具有容貌、体态、穿戴上的外在艳美,更具有文静娴雅,缠绵多情,善于辞令的内在智美。”[5]P27
阮籍笔下的神仙女子也同曹植所创“洛神”一样,是人类无法轻易触及的存在。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使他对改变现实失去了信心,只能将心中想要实现的愿望寄托于神仙之身,以至美至洁的神仙女子形象来表达自身诉求。他的《咏怀诗》涉及到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神仙女子或是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女性,这些女性是虚无缥缈,充满着神秘感。“建安以后,女性题材诗歌远离写实性的倾向继续发展。阮籍的诗作中发展出一种表现神人之恋的诗歌题材。”[6]P159诗中对神女的爱慕代表着作者一种精神上的、理想上的追求。如阮籍《咏怀诗》(其二):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猗靡情欢爱,千载不相忘。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感激生忧思,宣草树兰房。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2]P175
诗中出现“二妃”的女性形象,最早见于《列仙传》的《江妃二女》:“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7]P52通过诗人的描述可见“二妃”以仙人之姿凌空飞翔的潇洒身影,且浑身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之气。虽未出现对二妃容貌的直接描写,但“倾城迷下蔡,容好结中肠”一句便可看出“二妃”的貌美。“迷下蔡”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3]P52讲述一美女使“下蔡”这一地方的人为其美貌而倾倒。诗中后三句写二妃思念已定情的郑交甫竟生忧怨之情,可见“二妃”不仅拥有绝世美貌,而且品格高洁,用情专一。诗人对二女外形与内在的描述,使形象更为丰满,令人难以忘怀。
神女除“二妃”令人印象深刻之外,“西王母”也是一重要的神女形象,出现在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八):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细故何足虑,高度跨一世。非子为我御,逍遥游荒裔。顾谢西王母,吾将从此逝。岂与蓬户士,弹琴诵言誓。[2]P297
诗中对“西王母”的描写甚少。“西王母”最早出现在大约先秦时候成书的《山海经》: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8]P50
吴从祥的《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戴胜’等乃是西王母外貌的共同特征。可见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虎齿豹尾、头戴玉胜,似人又似兽的面目狰狞的凶神形象。”[9]P8西王母形象随着时代也是在慢慢变化:“总体倾向是:一方面,西王母不断被神仙化,其权势和地位不断被抬升,以致‘俨然是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者’[9]P75;另一方面,西王母又不断地被美化。西王母的美化主要变现在容貌方面,人们并没有将西王母人情化或者人性化。”[9]P17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西王母是一位地位崇高、权势惊人的女神。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