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数字的隐喻意对比分析(附件)

摘 要 数字是一种用于计算和表示事物排列顺序的客观符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隐喻一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约翰·塞尔所说“隐喻意义不是字面意义,而是说话者所要表述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隐喻意不是说话者传递的表面意思,而是隐含在其中的另一层深层含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隐喻表明数字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还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了解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解析数字隐喻的文化内涵,对比出两个民族对数字信仰的异同点,最终让汉英民族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避开对方的数字禁忌,实现更好地沟通交流。
The keyword:Number metaphor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alysis; Comparison 目 录
引言 1
1 汉英民族对数字的整体感知 2
2 汉英中具有相似隐喻意的数字 3
2.1 数字“一” 3
2.2 数字“九” 4
3 汉英中具有不同隐喻意的数字 6
3.1 数字“二” 6
3.2 数字“四” 7
3.3 数字“六” 8
3.4 数字“七” 8
3.5 数字“十三” 9
4 汉英数字隐喻意的溯源 11
4.1 “传统文化、哲学观”来源说 11
4.2 “神话、宗教”来源说 11
4.3 “语言的谐音、谐义”来源说 12
5 汉英数字隐喻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引言
数字作为一种计算、度量的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它们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符号,不带任何神秘力量和主观感情。然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却赋予了它们潜在的、隐喻的的深层含义,使得它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且渗透到了哲学、民俗、宗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们或吉或凶,或褒或贬,或憎或爱,处处彰显着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
“隐喻”一词最早出现在遥远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著作《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辞学》和《诗学》中多次提及了隐喻,并将隐喻理解为一种替换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将隐喻由修辞格上升到了一种认知方式,即:“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并且认为隐喻不仅仅局限于用纯语言的形式表达意义,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概念的范畴,构建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思维和以及我们的行为方式。”[1]p1
如果我们将数字和隐喻两种现象巧妙地结合起来,就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像南北磁极之间相互吸引或者是两种化学物质相互反应一样神奇,它们相互交融,化为一体,最终产生了数字隐喻意这个概念。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隐喻意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它已经跟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
1 汉英民族对数字的整体感知
数字是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计数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本无吉凶褒贬之意,但是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以汉英民族为例: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千百年来的儒道哲学、阴阳、五行等学术思想于无形之中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而英国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希腊文明是一种适合商业性发展的海洋文明。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受其影响,崇尚的是个体价值,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在思维方式方面是千差万别的,这也就注定了数字在汉英民族中隐喻的文化内涵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大多数中国人都对除四以外的偶数情有独钟,这些表现在:古人写诗,向来讲究对偶的修辞手法,他们认为这种两两相对的特殊形式,使得诗歌朗朗上口、更加工整,赋予了诗歌和谐对称美;传统婚姻习俗注重“六礼”,“六礼”中的问名即交换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以及年庚并于神前或祖庙前占卜,若卜得吉兆,即可将男女双方生庚合写在一起,表明双方同意合婚。写庚帖时,字数必须是双数,若是单数,则需在男方的生字前添一个“建”字,女方的生字前添一个“瑞”字,凑成双数以此来寓意吉祥。在纳征(送聘礼)阶段,男方所送聘礼的数目忌讳单数,一定要是双数才表示吉利;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听见有人称赞出众的女子德艺双馨、才貌双全。而且人们都怀有送礼送双份,渴望好事成双的吉利意愿。
相对而言,由于地域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英国人则更喜欢除数字十三以外的奇数。他们习惯性地把世间万物看作对立的两个方面,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归结为单数,所以从总体上看,他们是崇拜单数的,认为单数是吉利数字,偶数是冥数。一般来说,人们在喜庆场合给人送鲜花时,多以一、三、五、七枝甚至更多的单数枝鲜花为主;相反地,参加葬礼时送的鲜花多以二、四、六、八等双数枝为主。虽然英国人崇尚单数,但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单数“十三”是一个几乎让所以人都厌恶、忌讳的数字,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它的踪迹。
其实人们对数字的喜好与它隐喻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综上所述,汉英民族表现出的整体喜好是中国人喜双不喜单,英国人喜单不喜双。
2 汉英中具有相似隐喻意的数字
从整体上来说,汉英民族对数字的喜好是大相径庭的。同一个数字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隐喻意,但是数字毕竟是一种全世界都通用的符号,跨越地域、种族、历史、宗教的差异,也有某些数字在两种文化中有着相似的隐喻意,比如数字“一”和数字“九”。
2.1 数字“一”
数字“一”的本意是一种计数符号,表示数目一个,但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衍生出了最初、第一、起点等隐喻意,在当今社会它甚至成了身份、地位和尊荣的象征。巧合的是在汉英文化中它都蕴含了本源、开始之意,反映出了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认识。从这一点上来说,数字“一”在两种文化里是相似的。
中国文化的“一”代表万物的本源,是开始、最初的意思,这一点在道教里体现得特别清楚。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里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p148这句话里包含了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探寻,老子认为道是在天地之前产生的,有了道,统治宇宙的秩序才逐渐建立了起来,这个秩序就是统领世间万物的一,有了这个一才有了代表阴阳两极的天地以及联系两者的气。阴、阳、气构成了三,有了三,才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由此可见,老子的《道德经》 十分典型生动地反映出了天地始于“道”以及万物之本生于“一”的哲学观。因此数字“一”反映了最初的自然状态,有本源、最初、开始的含义,词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不仅如此,老子还对“一”充满了崇敬之情。他曾写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3]p136这句话是说,古来凡是天得到“一”而变得清明;地得到 “一”而获得安宁;神得到“一”能更加灵妙;河谷得到“一”会变得充盈;世间万物得到“一”才可以生长;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人的首领。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一”的崇拜和敬仰,所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由“一”组成的成语、俗语,比如:一元复始、一见钟情、独一无二、一见如故、一统天下、一生一世、一世清明这就是数字“一”在中国文化里隐喻的深刻哲学思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97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