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红高粱中的生命意识(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莫言在《红高粱》中从生命爱欲的追求、生命尊严的捍卫、生命自由的向往三个方面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三方面论述基于人们的生活、注重人的感性生命的勃发、以及在对普通个体生命关照的过程中,揭示了莫言重视人的自然感觉,强调生命感觉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将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研究《红高粱》,一方面是对生命的肯定、人性的呼唤,另一方面是能从充满张力的小说生命世界中寻找到对抗现实重压的精神武器。
Keywords: Mo yan; Red sorghum; life consciousness 目 录
1 引言 1
2 《红高粱》中构建的生命世界 2
2.1 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2
2.2 生死的别样书写 3
2.3 苦难人生的超越 3
3 《红高粱》中生命意识的凸显 5
3.1 生命爱欲的追求 5
3.2 生命尊严的捍卫 6
3.3 生命自由的向往 7
4 《红高粱》中生命意识的意义 8
4.1 生命的肯定 8
4.2 人性的呼唤 9
结 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1 引言
什么是生命意识?这是数千年的时间里国内外的哲学家都在不断思索的问题,他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不断的去挑战自然、挑战世界、挑战命运。哲学家们通过观察大千世界中的无数生命,发现人的一生中不只有生老病死这些自然常态,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意识,这些意识成就了一个个独特而强大的灵魂和生命,我们将之称为生命意识。纵观我国的圣人思想,不难发现儒家、道家等都有关于生命的思考,认为它是与世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国外的哲学家对于生命也有其独特的理解,叔本华和尼采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前者倡导的是“生命意识”,而后者则是推崇 “超人力量说”,[1]P58但是其共同点就是都从生命的内在对生命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考。
对于近代的生命意识这一研究领域,相比于国外而言,我国起步并不早,但是也并非毫无建树。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个人的独立和尊严受到尊重,对于生命意识的书写以及弘扬是新时期小说家十分重视的方面。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及通过观察和采风,探究不同群体的生命意义,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不同阶层、不同个体生命的鲜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从莫言的红高粱这部作品当中不难发现,整部小说中的不同人物都有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他自己在《小说的气味》中写到的:“在写作时,应该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景物,放出自己的气味。”[2]P115 《红高粱》这部作品更是作者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的写照,透露着他对于生命的尊重,虽然有很多关于生命原始欲望的描写,但是其代表的确是生命当中的张力,体现着作品中人物对于生命和自由的追求。一方面描写了对于生存的渴求、对于爱情的希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深层次里对生命觉醒的顿悟,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在时代的洪流中,透过“高密东北乡”上生命的流淌,来表现人对生命、自由及对自我的追求,勇于同自然、同逆境进行抗争,最终生存下来张扬自己生命的活力,寻求自己生存下去的价值。 2 《红高粱》中构建的生命世界
莫言小说中,营造了“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作品中的人、动物、植物都在散发着生命的张力,这些生命力与苦难的世界、战乱中的生灵涂炭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共同撑起了一个虚构而又现实的世界。
2.1 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所谓原始生命力,美国著名的人本心理学家罗洛梅是这样解释的:“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性与爱、愤怒与激昂、对强力的渴望等便是主要例证。”[3]P266可见,原始生命力是一种深邃的生命动力。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就是这么一个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地方。在那里,男人有血性、匪气十足、野性蓬勃,女人则是大胆泼辣、敢做敢为、不被理性、道德所束缚。在高密这片土地上,男男女女的身上都洋溢着强大的原始生命力。在《红高粱》中,莫言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大力的赞颂与褒扬,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戴凤莲出嫁的时候,余占鳌带领的挑夫们出于恶作剧的念头用力的颠簸出嫁的花轿,轿夫的粗野和红妆红盖头的新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更深层次来说,莫言通过描写新娘的美丽以及颠轿透露出的是壮汉们对于性的渴望,是一种表明恶作剧下潜在的欢悦;另一方面,也是为新娘即将进入婚姻生活的悲惨命运做出了铺垫。戴凤莲的哭泣声更是将这一场景推向了巅峰,这些哭泣打断了轿夫们疯狂的颠轿行为,使画面从动变为了静,这种突然的转变,一下子就把这些粗野轿夫们粗犷外表下隐藏的美好心灵呈现了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了戴凤莲这一角色实际上是有其独特的地位的。与其他轿夫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故事的男主角——余占鳌,其生命里体现着强大的兽性,是一个行事更加张扬,外在表现力十足的人物,他不仅内心狂野,更是敢于大胆的将想法变为现实,这也是其高于其他轿夫的地方,也正是其名字的含义——独占鳌头。余占鳌认为戴凤莲曾对他眉目传情,于是就想着将其占有,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将理想变为了现实,虽然某些手段看似不太光彩,但在这部作品的背景下,一切又显得顺理成章。《红高粱》以对性的描写,包括戴凤莲和余占鳌在高粱地里的野合,深层次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于原始欲望的追求,对原始生命力的表达。 2.2 生死的别样书写
对于生与死的思考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然而,对中国人来说,死是一个避讳的词语,古代就有一些关于死的委婉的说法,如:崩、薨、捐馆舍、羽化等等。[4]P23但正是由于人们对死的了解甚少,死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敬畏的话题,它诱惑着人们进行思考,通过思考人们才会更好的了解到现世生存的意义。
《红高粱》中血性的死亡,让人们感受到人的原欲的合理性。最典型的场面就是戴凤莲出嫁当天遭遇了抢劫,而通过轿夫们的抗争,抢劫者成为了惨死的亡魂,而且这种血腥并不是惊魂一瞥,而是直到数天后,戴凤莲回门时仍然能够看到抢劫者的死状。可以说,开篇作者就为故事背景奠定了基调,这是一个血与火的世界。而这种死亡却又显得并不可恶,抢劫者的死亡恰恰意味着其他人的生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场面,也是渴求生命的原始欲望下的必然产物。其他几个场景如余占鳌杀死戴凤莲丈夫一家、罗汉大爷被活剥等描写更是将这层含义推向了新的高潮,某些生命就是对立的,一方的死换来了另一方的生。余占鳌这个人物也是野性的真实写照,他对于死是没有概念的,很多时候他的行为只是出于人的本能,有些是为了所谓的正义、有些则是为了出气复仇,虽然理由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就是都体现着其生命中的野性的一面。最后,余占鳌为了让戴凤莲和儿子活下来,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的死成全了两人的生。
《红高粱》这部作品当中描写人物的死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有些人需要通过别人的死让自己生存,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死让自己在意的人生存,都体现着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死来衬托生的意义。
2.3 苦难人生的超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6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