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艺术
摘 要《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仅仅是十九篇无主名的抒情短诗,可是自从它出现以后就一直受到诗论家的评价。它集中表现了人的困境和生命意识的高扬,是五言诗中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谋篇、遣词、表情和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标识意义。本文就《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艺术进行阐述,从语言的表达内容、语言的表达艺术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方面深入讨论,进一步解读文本内容,赏析其优美的语言表达。
Keywords:NineteenAncientPoems; expression of content; expression of art; expression effect目 录
引 言 1
1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内容 3
1.1 个人情感的表达 3
1.2 个人价值的追求 3
2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艺术 6
2.1“直而不野”的艺术感受 6
2.1.1 孤独感 6
2.1.2 失落感 7
2.1.3 忧虑感 7
2.2 “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8
2.2.1 以虚托实 8
2.2.2 以实带虚 8
2.3 “缘心而发”的艺术结构 9
2.3.1 写景抒情语言分析 9
2.3.2 写人抒情语言分析 9
3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效果 11
3.1 展示了五言诗的独特魅力 11
3.2 再现了当时生活的场景 11
3.3 奏出了语言的音律之美 12
3.4 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引 言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期,它标志着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阶段,是汉代乐府的辉煌成果。它的出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虽是各自成篇的,但合起来看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其内容大多表现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抱怨和牢骚以及对命运的抗争,从侧面上也体现出当时哀愁悲戚的社会背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人们的思潮活动等。”[1]P8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带给人绝非表面浅显的美感,而是对于经典诗歌存在的那种常读常新的一种深刻体悟,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关于功名、思乡以及情感等的各种真实存在的现实事物的一种感触和想法。同样这种对事实存在的体悟是跨时代和源远流长的。这也就是后来的人们对于《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同的学者因为自身心灵世界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和体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在鞭挞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风貌的凄苦和哀愁,不同的是他们心里关于对社会精神的反映有所出入。胡培培在其名为《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研究》一文中提到“《古诗十九首》作为我国汉乐府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以其精湛的写作技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凄苦的生活以及反映了动荡的社会现状的同时,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格又仿佛让人民抽离出当时悲戚的社会气氛,重新找回了对现实世界的向往。”[2]P26“张悦在文章《抒情典范千古至文——论陈祚明评点<古诗十九首>》提及《古诗十九首》,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统治者残暴的行径进行描绘的同时还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进行严厉的斥责和鞭挞。”[3]P35当然在另一角度也侧面反应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以及想要改变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的追求。这也就是说从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角度而言,诗人的内心无不充满了愤怒的意识和无尽的感慨,而对于自身难以承载和改变的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们往往则是试图寻求一种精神层面的简单解脱。
本文主要以《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古诗十九首》中的语言特色进行概述,同时对其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举例分析,以促使人们品鉴和赏析艺术美,引起人们对《古诗十九首》极大兴趣和热情,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在目前这种社会背景下重新理解功名、故乡以及生死等各种深奥且切实的问题。当然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和艺术。
1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内容
与其他诗歌相比,《古诗十九首》强调的是细腻和真实的情感,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为真实具体,细腻绵长。给读者大众展现的亦是一种对生命的写照和个性的张扬,原因在于它侧重自我情感的宣扬,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1.1 个人情感的表达
相比于传统的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古诗十九首》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为真实具体、细腻绵长。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诗缘情”的创作基础以及《古诗十九首》的“缘心而发”这样的创作特点[4]P33,这两个原因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的丰富变化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首先,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主要是《古诗十九首》中个人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5]P56。在春秋战国时期,诗歌则被应用到外交场合,这样一来就便于臣子们借用诗歌来表达对政治朝臣方面各项事务的见解,自此诗歌就形成一种攀附朝臣的工具,同时被赋予的讽谏意味就更加浓重。而最早提出“诗缘情”观点的是陆机,为了对比诗歌创作的缘起形式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将“诗缘情”和“诗言志”当成对立的观点来进行理解,“诗缘情”主要是充分肯定“情”的核心素养以及用其在诗歌创作中形成较为理智的创作基础,更加充分的观念则是往往通过缘情和审美的形式表现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基础。当然我们需要确定的是诗歌不仅仅是源于情感,而且还需要在古诗的创作中将情感自然地融入在作者的笔触中。《古诗十九首》以其更加自然、贴切的语言形式进行古诗的创作,更能敲击人们的内心世界。其次,由“缘事而发”到“缘心而发”的也是《古诗十九首》在个人情感表达上的又一重要转变[6]P22。而《古诗十九首》则是“缘心而发”的表现形式,不仅将个体的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将情感的复杂性、连续性和人们的心灵世界很好地融合在诗歌当中。
Keywords:NineteenAncientPoems; expression of content; expression of art; expression effect目 录
引 言 1
1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内容 3
1.1 个人情感的表达 3
1.2 个人价值的追求 3
2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艺术 6
2.1“直而不野”的艺术感受 6
2.1.1 孤独感 6
2.1.2 失落感 7
2.1.3 忧虑感 7
2.2 “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8
2.2.1 以虚托实 8
2.2.2 以实带虚 8
2.3 “缘心而发”的艺术结构 9
2.3.1 写景抒情语言分析 9
2.3.2 写人抒情语言分析 9
3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效果 11
3.1 展示了五言诗的独特魅力 11
3.2 再现了当时生活的场景 11
3.3 奏出了语言的音律之美 12
3.4 渗透了作者丰富的感情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引 言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期,它标志着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阶段,是汉代乐府的辉煌成果。它的出现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虽是各自成篇的,但合起来看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其内容大多表现的是诗人对生活的抱怨和牢骚以及对命运的抗争,从侧面上也体现出当时哀愁悲戚的社会背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人们的思潮活动等。”[1]P8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带给人绝非表面浅显的美感,而是对于经典诗歌存在的那种常读常新的一种深刻体悟,它所强调的是人们关于功名、思乡以及情感等的各种真实存在的现实事物的一种感触和想法。同样这种对事实存在的体悟是跨时代和源远流长的。这也就是后来的人们对于《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原因所在。
不同的学者因为自身心灵世界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和体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方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在鞭挞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风貌的凄苦和哀愁,不同的是他们心里关于对社会精神的反映有所出入。胡培培在其名为《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研究》一文中提到“《古诗十九首》作为我国汉乐府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以其精湛的写作技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凄苦的生活以及反映了动荡的社会现状的同时,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格又仿佛让人民抽离出当时悲戚的社会气氛,重新找回了对现实世界的向往。”[2]P26“张悦在文章《抒情典范千古至文——论陈祚明评点<古诗十九首>》提及《古诗十九首》,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统治者残暴的行径进行描绘的同时还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进行严厉的斥责和鞭挞。”[3]P35当然在另一角度也侧面反应了作者的忧患意识以及想要改变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的追求。这也就是说从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的角度而言,诗人的内心无不充满了愤怒的意识和无尽的感慨,而对于自身难以承载和改变的严酷的社会现实,诗人们往往则是试图寻求一种精神层面的简单解脱。
本文主要以《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艺术为研究对象,对《古诗十九首》中的语言特色进行概述,同时对其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举例分析,以促使人们品鉴和赏析艺术美,引起人们对《古诗十九首》极大兴趣和热情,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在目前这种社会背景下重新理解功名、故乡以及生死等各种深奥且切实的问题。当然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和艺术。
1 《古诗十九首》语言的表达内容
与其他诗歌相比,《古诗十九首》强调的是细腻和真实的情感,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为真实具体,细腻绵长。给读者大众展现的亦是一种对生命的写照和个性的张扬,原因在于它侧重自我情感的宣扬,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
1.1 个人情感的表达
相比于传统的诗歌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古诗十九首》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更为真实具体、细腻绵长。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诗缘情”的创作基础以及《古诗十九首》的“缘心而发”这样的创作特点[4]P33,这两个原因的综合影响从而导致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的丰富变化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首先,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变主要是《古诗十九首》中个人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5]P56。在春秋战国时期,诗歌则被应用到外交场合,这样一来就便于臣子们借用诗歌来表达对政治朝臣方面各项事务的见解,自此诗歌就形成一种攀附朝臣的工具,同时被赋予的讽谏意味就更加浓重。而最早提出“诗缘情”观点的是陆机,为了对比诗歌创作的缘起形式之间的差异,人们往往将“诗缘情”和“诗言志”当成对立的观点来进行理解,“诗缘情”主要是充分肯定“情”的核心素养以及用其在诗歌创作中形成较为理智的创作基础,更加充分的观念则是往往通过缘情和审美的形式表现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基础。当然我们需要确定的是诗歌不仅仅是源于情感,而且还需要在古诗的创作中将情感自然地融入在作者的笔触中。《古诗十九首》以其更加自然、贴切的语言形式进行古诗的创作,更能敲击人们的内心世界。其次,由“缘事而发”到“缘心而发”的也是《古诗十九首》在个人情感表达上的又一重要转变[6]P22。而《古诗十九首》则是“缘心而发”的表现形式,不仅将个体的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将情感的复杂性、连续性和人们的心灵世界很好地融合在诗歌当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