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他的人生观
从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他的人生观[20191210155309]
内容摘要: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是元散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曲作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值得探究。贯云石是元散曲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其散曲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足以与有“曲中李杜”之称的乔吉、张可久抗衡。贯云石散曲中涉及到十几个历史人物,包括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甘罗等,他对这些人的态度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贯云石散曲,首先对其散曲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态度进行分类,然后阐述他人生观内涵及产生的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贯云石散曲评价人生观
目 录
一、引言 1
二、 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 1
(一)对屈原投江的质疑与讽刺 2
(二)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推崇 2
(三)对李白刘伶的“蔑视” 3
(四)对苏轼林逋的赞赏 3
(五)对甘罗姜尚的感慨羡慕 4
三、贯云石散曲中人生观的内涵 5
(一)舍弃入世追求逍遥出世的思想 5
(二)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格 5
(三)以出世思想为主的矛盾 5
四、贯云石人生观产生的原因 7
(一)贯云石的北方民族性格 7
(二)文人地位的沉沦 8
(三)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质疑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从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他的人生观
一、引言
元曲代表了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包括散曲和元杂剧。这其中少数民族曲作家对它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贯云石可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贯云石(1286——1324),名小云石海涯,元朝时畏兀儿族人。其祖父是元朝大将阿里海涯,因父名贯之哥,遂以贯为氏。字浮岑,早年号成斋、疏仙等。又因喜饮醋号酸斋,遂以酸斋名世。
在隋树森编写的《全元散曲》中就收录了贯云石的七十九首小令,八个套数,数量上来看列所有曲作家的第八位。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说道,“元人文学之特色,尤在词曲,而西域人以曲名者,亦不乏人,贯云石其最著也。”“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也。”赵义山称他是“真正领时代风骚的‘曲状元’。”均肯定了他杰出的散曲创作才能。贯云石的散曲作品内容主题主要涉及到恋情闺怨、叹世归隐和写景抒怀三大类。他的作品风格以豪放直率为主,体现出一种“多格并存的大家风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关于贯云石,学者们的研究可以说是纷繁多样,涵盖了不同角度的不同内容。本文试图立足于贯云石的散曲,对他散曲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态度进行分类,并从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中探究他的人生观,揭示其人生观的内涵,分析其人生观产生的原因和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二、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
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是元散曲所涉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云石笔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就有十几个之多,如:屈原、陶渊明、李白、刘伶、苏轼、林逋、甘罗、姜尚、柳永等。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都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和陶渊明可以算得上是极少数的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人。屈原以其积极的入世态度、爱国行为、人格的力量和绝妙的辞赋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唐代诗人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而陶渊明散淡闲适、“采菊东篱”、“乐以诗琴”的田园生活,别具一格的田园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独立不屈的精神品质,更使他被历代的隐士所倾慕。可以说陶渊明是“隐士”这一公共形象的典型代表。根据隋树森编写的《全元散曲》中的统计,陶渊明被一百多首作品提到而屈原则被四十多首曲子谈到。当然贯云石也对这二位进行了评价,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对这二位进行评价的:
(一)对屈原投江的质疑与讽刺
贯云石对屈原的评价出现在这首曲中,请看: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双调·殿前欢]
屈原是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也被后人视为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的典型。在这首曲子里,贯云石虽然赞扬了屈原的作品与“日月同光”,但他却不再以屈原为人格的楷模。传统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变淡,屈原甚至成了他讥笑与嘲讽的对象。贯云石认为是屈原因不能把“身心放”才酿成了他政治和人生道路上的悲剧。一个“污”字看出了贯云石对屈原选择投江的质疑和讽刺。
(二)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推崇
看完了贯云石对屈原的评价,接下来再看看他对陶渊明的态度。他在辞官隐居于钱塘之际曾忍不住高歌道: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双调·殿前欢]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窄。[双调·清江引]
面对异族残暴的统治和混乱黑暗的社会,元代文人们的心态已经失去平衡,于是“叹世归隐”便成了元代散曲的一大重要主题。元散曲中以“隐居”、“退隐”、“恬退”、“归隐”、“归田”、“闲居”、“辞官”、“自悟”等为题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作品都一致地表达了浓厚的“避世”之念。而从唐代开始,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本爱丘山”、藏心田园、遗世独立、恣情任性的隐者形象得到历代文人的追慕和推崇。当然贯云石也是这些追慕和推崇的声音中的一份子。
既然追求功名会被“鹤怨”,被“山禽怪”,那还去追求它干什么呢?于是贯云石大声地喊出了“酸斋是我”,“我是酸斋”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我就是我”,我不要为功名所累的豪气“口号”。“微名”为他所弃,贯云石说与其去追求那些累人的东西不如和好朋友们去“痛饮”,躲入自己的“安乐窝”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一个“嫌天窄”的他又怎会被世俗所束缚?贯云石的这种追求自由、豪气万丈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既然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无法实现自己投身官场的理想抱负,那只好把憧憬放到美好自然的山水田园中去,由此可见他对于陶渊明归隐田园,追求自由的仰慕和推崇。强烈的“避世”思想从中透露出来,同时表现出贯云石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尊重的人生观。
(三)对李白、刘伶的“蔑视”
除了提到了屈原和陶渊明外,贯云石的散曲中还涉及到一些别的历史人物。让我们一起往下看这首曲:
荣枯自天休觑图,且进杯中物,莫言李白仙,休说刘伶墓,酒不到他坟上土。[双调·清江引]
嗜酒,豪情,蔑视权贵,藐视礼法,追求自由可以说是李白和刘伶留给后世的豪气形象。在这首曲子中贯云石说,别去谈什么李白和刘伶,过世之后的他们也是喝不到酒的,珍惜现在手中的美酒吧。
酒历来跟中国的读书人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酒能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贯云石的散曲作品中很多次写到了“酒”字、“醉”字或者还有一些没有直接说明白的的但是与酒有关的字词,他对酒的喜爱是无可置疑的。因此他倾慕着同样嗜酒喜醉,能够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和刘伶在贯云石的这首曲子里也成了“莫言”和“休说”的了,这其中显示出他的一股非凡傲人的豪气。在这首曲子中我们看到贯云石以一种豪气的口吻表达了对李白和刘伶的“蔑视”,实际上还是表达出对二人自由不羁,豪放洒脱精神和蔑视权贵的态度的向往和倾慕。
(四)对苏轼、林逋的赞赏
之前说在贯云石的散曲作品中一共有十几个历史人物被写到,这当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苏轼和林逋。他把这两人看成是描写西湖景色的典范,用二人描写西湖的典故来称赞其西湖之作的无与伦比。且看以下两曲:
问胸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月枕冰痕,露凝荷泪,梦断云裾;桂子冷香仍月古, 是嫦娥厌倦妆梳。春景扶疏,秋色模糊,若比西施,西子如何?[双调·蟾宫曲]
从别却西湖酒家,遇逋翁便属仙葩。[双调·蟾宫曲]
西湖是美丽高雅的,贯云石说心中有西湖的要属苏轼和林逋了,其实是说这二人的心中藏着美丽与高雅。贯云石散曲虽然是以豪放直率为主要风格的,但在写景的时候也不乏有类似上述作品呈现出的清新俊逸之感。贯云石在称赞林逋的时候甚至用到了“仙葩”二字,可见其对林逋赞赏有加。
后代文人一直敬仰着苏轼超脱放达,进退自如的性格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苏轼做到了把入世和出世的态度加以融合,能进则进,该退则退,坦然处世。虽然一生坎坷多难,但却从不灰心丧气,以乐观的精神来抗拒命运的捉弄。当然,这种人生态度非常适用于文人在仕途中遭到磨难和坎坷之时,它能够让人们走向既能保全操守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生之境。这也是宋代以后的历代文人所期望的能够达到的境界。当贯云石在看透官场险恶,认清社会现实之后果断选择辞官归隐,他在面对官场时做出的抉择正好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苏轼受到贯云石的赞美和推崇是顺理成章的。
贯云石除了有对西湖美景描写的散曲外,还有仿照林逋咏梅诗《山园小梅》意境写的两首散曲: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采梦里。[双调·清江引]
玉肌素洁香自生,休说精神莹。风末小院时,月华人初静。横窗好看清瘦影。[双调·清江引]
“梅花”意象象征着孤高自傲、洁身自好,是高雅洁白的精神的代表,长久以来受到中国文人的称颂。而“梅妻鹤子”的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他代表的是隐逸生活和恬然闲适的清高情态。从贯云石以梅花自喻,以林逋为仿照对象可以看出他想要寻找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与高洁品质。与其说贯云石在赞美苏轼和林逋的诗作不如说他赞美的是这二人放空自己,纵情自然,享受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
(五)对甘罗、姜尚的感慨羡慕
在上面的几首曲子中,贯云石都表达了对功名和步入仕途的轻视以及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但在下面这首曲子中又可以看出他对被人赏识和得到重用的渴望。让我们一起看:
这首曲子写到当他看到别人在马上显露出志得意满、趾高气昂的样子的时候不禁感叹自己“如尘世污眼”,没有功名连自己都觉得丢人现眼。甘罗和姜尚或早或晚的都得到了重用,他坚信英雄都不过是一时失路,终究会时来运转。仔细品读,从中读到了贯云石的一种对别人官场得意的羡慕感慨之情和对自己不得志的懊恼。他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在此刻流露无遗——能够入世为官,被人赏识,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三、贯云石散曲中人生观的内涵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选择等问题的根本看和态度。贯云石对不同的历史人物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这也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那他人生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贯云石人生观的内涵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舍弃入世、追求逍遥出世的思想
上文中提到贯云石对屈原的投江是质疑与讽刺而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赞赏有加。为什么贯云石对屈原因为对国家的热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愤然投入汨罗江这件事不但没投以同情的目光,反而抱以一种嘲讽和质疑的态度?我认为,并不是他没有对屈原的同情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里的“笑”并不是高兴的笑,而是苦涩的笑、无可奈何的笑、沉痛的笑。笑你这个三闾大夫为官做人太执着、太忠直、太倔强。在这种昏庸的国君和混乱的世道统治下,它们根本就不值得你为之献身。
贯云石在做两淮万户达鲁花赤时有一方图章,图章上面刻的是“疏野懒人”。“疏”“懒”二字是贯云石对自身的定义,是他为官时心境的真实反映。可见他对军职生活的厌倦,想要追求疏懒生活的渴望,对个人进退取舍的苦恼。
从这里可以看出贯云石的人生观舍弃入世而追求逍遥出世的人生观。
(二)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格
贯云石是倾慕李白和刘伶的,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过了。李白和刘伶都是蔑视权贵的典范,“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体现出他们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尊重。贯云石以“莫言”和“休说”来说这二位更是显得豪气万分,贯云石曾直白地表达出了“荣华富贵皆虚幻,觑功名如等闲”的超脱态度。本来年轻有为,仕途顺达的他转而辞官归隐从事卖药行当,就是他对自我独立人格尊重的最好表现。“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这样的避世思想虽然比较消极,但作为豪门贵胄的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反省和清醒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贯云石的人生观是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生观。
(三)以出世思想为主的矛盾
从贯云石对屈原的质疑和对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推崇来看,他的人生观可以说主要是道家的出世的人生观。他自称“宦情素薄”,可是却又在辞去武官之后选择做翰林学士这一官职,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这意味着贯云石自己本身也并不是那么轻易地就把功名放得开的。因此他才会在散曲里写到当看到别人在马上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样子时感叹自己“如尘是污眼”。“梦游白玉堂,神物撼青史”是他自己曾在《翰林寄友》中说到过的。这说明贯云石他不仅没能把在翰林院时的日子忘掉,反而还念念不忘着。如果他真的很把“身心放”,那还去想这些牵累身心的事情做什么?由此可以知道他对屈原所代表的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态度并非是彻头彻尾的否定,而是持一种质疑和动摇的态度。他通过曲解古人的人生,书写他们的悲惨不幸来反衬出自己归隐辞官是幸运和明智的抉择。他通过质疑屈原,赞扬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贯云石对古人的赞颂和批评没有将重点落在信念和节操上,而“仅仅表现为对古人理想方式的一种认同”。而为了求得这种理想方式付出的代价就是抛弃儒家传统的积极入世忠君为民的思想,最终选择归隐。所以他的人生观是在出世思想主导下的偶尔想入世进去的矛盾人生观。
内容摘要: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是元散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曲作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值得探究。贯云石是元散曲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其散曲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足以与有“曲中李杜”之称的乔吉、张可久抗衡。贯云石散曲中涉及到十几个历史人物,包括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甘罗等,他对这些人的态度褒贬不一。本文立足于贯云石散曲,首先对其散曲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态度进行分类,然后阐述他人生观内涵及产生的原因。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贯云石散曲评价人生观
目 录
一、引言 1
二、 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 1
(一)对屈原投江的质疑与讽刺 2
(二)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推崇 2
(三)对李白刘伶的“蔑视” 3
(四)对苏轼林逋的赞赏 3
(五)对甘罗姜尚的感慨羡慕 4
三、贯云石散曲中人生观的内涵 5
(一)舍弃入世追求逍遥出世的思想 5
(二)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格 5
(三)以出世思想为主的矛盾 5
四、贯云石人生观产生的原因 7
(一)贯云石的北方民族性格 7
(二)文人地位的沉沦 8
(三)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质疑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从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看他的人生观
一、引言
元曲代表了元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包括散曲和元杂剧。这其中少数民族曲作家对它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贯云石可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贯云石(1286——1324),名小云石海涯,元朝时畏兀儿族人。其祖父是元朝大将阿里海涯,因父名贯之哥,遂以贯为氏。字浮岑,早年号成斋、疏仙等。又因喜饮醋号酸斋,遂以酸斋名世。
在隋树森编写的《全元散曲》中就收录了贯云石的七十九首小令,八个套数,数量上来看列所有曲作家的第八位。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说道,“元人文学之特色,尤在词曲,而西域人以曲名者,亦不乏人,贯云石其最著也。”“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也。”赵义山称他是“真正领时代风骚的‘曲状元’。”均肯定了他杰出的散曲创作才能。贯云石的散曲作品内容主题主要涉及到恋情闺怨、叹世归隐和写景抒怀三大类。他的作品风格以豪放直率为主,体现出一种“多格并存的大家风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关于贯云石,学者们的研究可以说是纷繁多样,涵盖了不同角度的不同内容。本文试图立足于贯云石的散曲,对他散曲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的态度进行分类,并从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中探究他的人生观,揭示其人生观的内涵,分析其人生观产生的原因和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二、贯云石散曲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态度
对历史人物的再评价是元散曲所涉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云石笔下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就有十几个之多,如:屈原、陶渊明、李白、刘伶、苏轼、林逋、甘罗、姜尚、柳永等。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都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和陶渊明可以算得上是极少数的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人。屈原以其积极的入世态度、爱国行为、人格的力量和绝妙的辞赋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唐代诗人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而陶渊明散淡闲适、“采菊东篱”、“乐以诗琴”的田园生活,别具一格的田园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独立不屈的精神品质,更使他被历代的隐士所倾慕。可以说陶渊明是“隐士”这一公共形象的典型代表。根据隋树森编写的《全元散曲》中的统计,陶渊明被一百多首作品提到而屈原则被四十多首曲子谈到。当然贯云石也对这二位进行了评价,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对这二位进行评价的:
(一)对屈原投江的质疑与讽刺
贯云石对屈原的评价出现在这首曲中,请看: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双调·殿前欢]
屈原是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也被后人视为中国传统人生价值的典型。在这首曲子里,贯云石虽然赞扬了屈原的作品与“日月同光”,但他却不再以屈原为人格的楷模。传统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变淡,屈原甚至成了他讥笑与嘲讽的对象。贯云石认为是屈原因不能把“身心放”才酿成了他政治和人生道路上的悲剧。一个“污”字看出了贯云石对屈原选择投江的质疑和讽刺。
(二)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推崇
看完了贯云石对屈原的评价,接下来再看看他对陶渊明的态度。他在辞官隐居于钱塘之际曾忍不住高歌道: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双调·殿前欢]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窄。[双调·清江引]
面对异族残暴的统治和混乱黑暗的社会,元代文人们的心态已经失去平衡,于是“叹世归隐”便成了元代散曲的一大重要主题。元散曲中以“隐居”、“退隐”、“恬退”、“归隐”、“归田”、“闲居”、“辞官”、“自悟”等为题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作品都一致地表达了浓厚的“避世”之念。而从唐代开始,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本爱丘山”、藏心田园、遗世独立、恣情任性的隐者形象得到历代文人的追慕和推崇。当然贯云石也是这些追慕和推崇的声音中的一份子。
既然追求功名会被“鹤怨”,被“山禽怪”,那还去追求它干什么呢?于是贯云石大声地喊出了“酸斋是我”,“我是酸斋”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但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我就是我”,我不要为功名所累的豪气“口号”。“微名”为他所弃,贯云石说与其去追求那些累人的东西不如和好朋友们去“痛饮”,躲入自己的“安乐窝”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一个“嫌天窄”的他又怎会被世俗所束缚?贯云石的这种追求自由、豪气万丈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既然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无法实现自己投身官场的理想抱负,那只好把憧憬放到美好自然的山水田园中去,由此可见他对于陶渊明归隐田园,追求自由的仰慕和推崇。强烈的“避世”思想从中透露出来,同时表现出贯云石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尊重的人生观。
(三)对李白、刘伶的“蔑视”
除了提到了屈原和陶渊明外,贯云石的散曲中还涉及到一些别的历史人物。让我们一起往下看这首曲:
荣枯自天休觑图,且进杯中物,莫言李白仙,休说刘伶墓,酒不到他坟上土。[双调·清江引]
嗜酒,豪情,蔑视权贵,藐视礼法,追求自由可以说是李白和刘伶留给后世的豪气形象。在这首曲子中贯云石说,别去谈什么李白和刘伶,过世之后的他们也是喝不到酒的,珍惜现在手中的美酒吧。
酒历来跟中国的读书人有着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酒能使人类的精神得到解脱。贯云石的散曲作品中很多次写到了“酒”字、“醉”字或者还有一些没有直接说明白的的但是与酒有关的字词,他对酒的喜爱是无可置疑的。因此他倾慕着同样嗜酒喜醉,能够斗酒诗百篇的大诗人李白。李白和刘伶在贯云石的这首曲子里也成了“莫言”和“休说”的了,这其中显示出他的一股非凡傲人的豪气。在这首曲子中我们看到贯云石以一种豪气的口吻表达了对李白和刘伶的“蔑视”,实际上还是表达出对二人自由不羁,豪放洒脱精神和蔑视权贵的态度的向往和倾慕。
(四)对苏轼、林逋的赞赏
之前说在贯云石的散曲作品中一共有十几个历史人物被写到,这当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苏轼和林逋。他把这两人看成是描写西湖景色的典范,用二人描写西湖的典故来称赞其西湖之作的无与伦比。且看以下两曲:
问胸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月枕冰痕,露凝荷泪,梦断云裾;桂子冷香仍月古, 是嫦娥厌倦妆梳。春景扶疏,秋色模糊,若比西施,西子如何?[双调·蟾宫曲]
从别却西湖酒家,遇逋翁便属仙葩。[双调·蟾宫曲]
西湖是美丽高雅的,贯云石说心中有西湖的要属苏轼和林逋了,其实是说这二人的心中藏着美丽与高雅。贯云石散曲虽然是以豪放直率为主要风格的,但在写景的时候也不乏有类似上述作品呈现出的清新俊逸之感。贯云石在称赞林逋的时候甚至用到了“仙葩”二字,可见其对林逋赞赏有加。
后代文人一直敬仰着苏轼超脱放达,进退自如的性格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苏轼做到了把入世和出世的态度加以融合,能进则进,该退则退,坦然处世。虽然一生坎坷多难,但却从不灰心丧气,以乐观的精神来抗拒命运的捉弄。当然,这种人生态度非常适用于文人在仕途中遭到磨难和坎坷之时,它能够让人们走向既能保全操守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生之境。这也是宋代以后的历代文人所期望的能够达到的境界。当贯云石在看透官场险恶,认清社会现实之后果断选择辞官归隐,他在面对官场时做出的抉择正好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相似。所以,苏轼受到贯云石的赞美和推崇是顺理成章的。
贯云石除了有对西湖美景描写的散曲外,还有仿照林逋咏梅诗《山园小梅》意境写的两首散曲: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采梦里。[双调·清江引]
玉肌素洁香自生,休说精神莹。风末小院时,月华人初静。横窗好看清瘦影。[双调·清江引]
“梅花”意象象征着孤高自傲、洁身自好,是高雅洁白的精神的代表,长久以来受到中国文人的称颂。而“梅妻鹤子”的林逋“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他代表的是隐逸生活和恬然闲适的清高情态。从贯云石以梅花自喻,以林逋为仿照对象可以看出他想要寻找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与高洁品质。与其说贯云石在赞美苏轼和林逋的诗作不如说他赞美的是这二人放空自己,纵情自然,享受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
(五)对甘罗、姜尚的感慨羡慕
在上面的几首曲子中,贯云石都表达了对功名和步入仕途的轻视以及对追求自由的向往。但在下面这首曲子中又可以看出他对被人赏识和得到重用的渴望。让我们一起看:
这首曲子写到当他看到别人在马上显露出志得意满、趾高气昂的样子的时候不禁感叹自己“如尘世污眼”,没有功名连自己都觉得丢人现眼。甘罗和姜尚或早或晚的都得到了重用,他坚信英雄都不过是一时失路,终究会时来运转。仔细品读,从中读到了贯云石的一种对别人官场得意的羡慕感慨之情和对自己不得志的懊恼。他的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在此刻流露无遗——能够入世为官,被人赏识,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三、贯云石散曲中人生观的内涵
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选择等问题的根本看和态度。贯云石对不同的历史人物产生了不同的态度这也是由他的人生观决定的。那他人生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贯云石人生观的内涵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舍弃入世、追求逍遥出世的思想
上文中提到贯云石对屈原的投江是质疑与讽刺而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赞赏有加。为什么贯云石对屈原因为对国家的热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愤然投入汨罗江这件事不但没投以同情的目光,反而抱以一种嘲讽和质疑的态度?我认为,并不是他没有对屈原的同情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里的“笑”并不是高兴的笑,而是苦涩的笑、无可奈何的笑、沉痛的笑。笑你这个三闾大夫为官做人太执着、太忠直、太倔强。在这种昏庸的国君和混乱的世道统治下,它们根本就不值得你为之献身。
贯云石在做两淮万户达鲁花赤时有一方图章,图章上面刻的是“疏野懒人”。“疏”“懒”二字是贯云石对自身的定义,是他为官时心境的真实反映。可见他对军职生活的厌倦,想要追求疏懒生活的渴望,对个人进退取舍的苦恼。
从这里可以看出贯云石的人生观舍弃入世而追求逍遥出世的人生观。
(二)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格
贯云石是倾慕李白和刘伶的,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过了。李白和刘伶都是蔑视权贵的典范,“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体现出他们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尊重。贯云石以“莫言”和“休说”来说这二位更是显得豪气万分,贯云石曾直白地表达出了“荣华富贵皆虚幻,觑功名如等闲”的超脱态度。本来年轻有为,仕途顺达的他转而辞官归隐从事卖药行当,就是他对自我独立人格尊重的最好表现。“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这样的避世思想虽然比较消极,但作为豪门贵胄的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反省和清醒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贯云石的人生观是蔑视权贵、尊重自我的人生观。
(三)以出世思想为主的矛盾
从贯云石对屈原的质疑和对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的推崇来看,他的人生观可以说主要是道家的出世的人生观。他自称“宦情素薄”,可是却又在辞去武官之后选择做翰林学士这一官职,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这意味着贯云石自己本身也并不是那么轻易地就把功名放得开的。因此他才会在散曲里写到当看到别人在马上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样子时感叹自己“如尘是污眼”。“梦游白玉堂,神物撼青史”是他自己曾在《翰林寄友》中说到过的。这说明贯云石他不仅没能把在翰林院时的日子忘掉,反而还念念不忘着。如果他真的很把“身心放”,那还去想这些牵累身心的事情做什么?由此可以知道他对屈原所代表的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态度并非是彻头彻尾的否定,而是持一种质疑和动摇的态度。他通过曲解古人的人生,书写他们的悲惨不幸来反衬出自己归隐辞官是幸运和明智的抉择。他通过质疑屈原,赞扬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贯云石对古人的赞颂和批评没有将重点落在信念和节操上,而“仅仅表现为对古人理想方式的一种认同”。而为了求得这种理想方式付出的代价就是抛弃儒家传统的积极入世忠君为民的思想,最终选择归隐。所以他的人生观是在出世思想主导下的偶尔想入世进去的矛盾人生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