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背后的真实卡夫卡变形记艺术析读

摘 要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小说家之一的卡夫卡,在其著名作品《变形记》中,通过人变虫的荒诞剧情设置,描绘出了一个充满虚幻及寓言色彩的小说世界。《变形记》中的虚幻与荒诞,存在于人物对于自身的身份认知,事件难以直接联系的因果,可以转换的虚幻与现实等方方面面。卡夫卡将虚幻放置在《变形记》的表面文字中,却将自己的真实意思隐藏在看似荒诞的修辞和故事逻辑中。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通过对于《变形记》的赏析,深入探寻卡夫卡隐藏在《变形记》中的真假谜团。同时,读者也应突破文学故事本身具有的思维局限,在真实社会和文学世界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天地。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变形记》创作背景概述 2
第二章 《变形记》创作思想探寻 4
第三章 艺术手法体现的荒诞与真实 6
第四章 逻辑与情节中的荒诞与真实 8
第五章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引 言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变形记》由作家卡夫卡于1912年开始创作,并在1915年最终发表。《变形记》讲述了作为一家四口家庭经济支柱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清晨忽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由于格里高尔不能继续养家,其全家的生活,连同其父母和妹妹对格里高尔的态度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系列家庭经济模式变化中,格里高尔的父母和妹妹不得不开始自食其力,大家也越来越轻视厌恶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一次误会导致的家庭矛盾中,被其父用苹果砸伤,其家人对于格里高尔的状况却显得冷漠,甚至不闻不问。最终,格里高尔由于营养不良和伤痛默默地死去了。在格里高尔死去后,其父母和妹妹表现出复杂的情绪,但是悲伤程度却极其有限。一家人似乎很快忘记了亲人及曾经的家庭经济支柱格里高尔的死,举家愉快地出游去了。
《变形记》的设定初看显得荒谬,但故事的隐喻意义却直接折射出卡夫卡所生活的社会,在社会层面及人文心理层面荒诞与真实交织的复杂状态,并着力描写无力在真实与荒诞的泥淖中自救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沉沦的绝望形态。
第一章 《变形记》创作背景概述
在文学鉴赏课题中,往往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作品的独特精神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涵与叙述风格,与其作者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对于《变形记》这样一部具有精神代表性的作品更是如此。
《变形记》作者弗兰兹卡夫卡生于1883年7月3日,是一名犹太人。卡夫卡出生并且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当时的德属奥地利。值得一提的是,德属奥地利的大部分居民为斯拉夫族,而犹太人在当地属于少数民族。卡夫卡从小受到德语教育,并在18岁那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卡夫卡本来读的是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强势父亲的要求改读法律,此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于1908年开始在一家工伤保险公司供职。卡夫卡从20多岁到40岁期间,历经了事业挫折与婚恋挫折,并于1917年不幸患上肺病。1922年卡夫卡因病休假,并与1924年6月3日最终逝世,死时年仅41岁。卡夫卡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曲折和不顺利。他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奥匈帝国末期,社会环境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且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与身边斯拉夫民族人群少有来往。但卡夫卡受的又是德语教育,这就使他又遭到犹太人的排斥。此外卡夫卡的家庭环境也不能给予他温暖。卡夫卡的父亲性格刚强,在家中说一不二,对卡夫卡作风专横。卡夫卡在其父亲面前总显得分外自卑,性格也日渐孤僻。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其父亲的阴影下。《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蛮横无理的父亲,就带有卡夫卡父亲的影子。卡夫卡在一生中曾三次订婚,但最后都是卡夫卡主动解除婚约。部分学者认为,卡夫卡婚恋的不幸源自于其特殊生长环境造就的自卑和逃避责任的性格。卡夫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单身,他将写作当做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卡夫卡作为一个社会人这体验的境遇是不幸的,但是不幸的生活经历往往能够发酵成一名作家的创作源泉。卡夫卡的悲剧人生,成就了他文学创作上的成功。
卡夫卡的《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至1915年间,其创作时间刚好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欧洲很多涉战国家社会已经显现出动荡的趋势,人们对于生存的焦虑感不断提升。而卡夫卡所生活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社会生活矛盾重重,人们生活在现实生活及欧洲各国矛盾冲突的漩涡中。大家一方面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大发展中寻求改革,拼搏奋斗,一方面又沉沦在未知的未来带来的绝望中。在19世界末到20世纪初叶的欧洲艺术世界中,很多敏锐激进的艺术家认为当时的世界是混乱的。这种混论是出现在政治经济中的,也是出现在当时欧洲人群思想意识中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变形记》,显然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作为20世纪杰出的德语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文笔明净,富含诡异的想象,多使用寓言形式进行写作。从《变形记》的情节设计、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中,我们能够看到卡夫卡在创作变形记过程中,内心激烈的冲突与挣扎。卡夫卡作为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无疑具有浪漫主义的个性倾向。但是卡夫卡面临的现实又是客观而尖锐的。卡夫卡不得不在自己浪漫多变的幻象、失败而冷漠的家庭环境和残酷无情的社会中寻找一种思想平衡与文学归属。换言之,卡夫卡在创作《变形记》时乃至他此后短暂的一生中,都在试图探寻荒诞与真实的谜团。而卡夫卡的独特人生和性格,也造就了其文字独特的诡异格调。由于这种独特的“卡夫卡文字风格”,卡夫卡至今在西方现代文坛中仍占据重要的地位。卡夫卡被世界文坛看成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字风格在美学、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被激烈争论。卡夫卡的小说作品属于表现主义派,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卡夫卡用自己独特的人生,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文字,交织成了一个深厚的卡夫卡谜题。这个谜题历经百年,至今仍为人所瞩目。
第二章 《变形记》创作思想探寻
卡夫卡在《变形记》的字里行间中,不断为读者设置着陷阱,令读者分不清故事里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卡夫卡想表达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而《变形记》整部小说在虚幻表象下所表达的真实,就更会让读者茫然。下面笔者将从三个侧面解析卡夫卡试图在《变形记》中阐释的思维意识。
前文中我们曾经讲述过卡夫卡的不幸人生。不幸的人生使得卡夫卡对现实生活充满了逃避和恐惧,这从他一生中的三次解除婚约就能看出。或许在卡夫卡眼中,生活的现实和他自身的幻想充满了巨大的落差。卡夫卡本人是个不愿意担当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因此他不愿意结婚,也曾经逃避负担工作的重担,甚至在得知自己得了肺痨后感觉到很轻松。据说卡夫卡之所以创作出《变形记》这部小说,就是因为卡夫卡在睡梦中梦到自己成为了一个养家的男人。在梦里,自己凭借努力给全家提供经济保障。在《变形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格里高尔第一次将一大堆钱摆在父母面前,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荣耀。或许在卡夫卡的心里,这样的人生才是他所期待的人生。对于卡夫卡来说,自的真实生活是梦境,而《变形记》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又是他内心最希望看到的真实。《变形记》透过字里行间的叙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卡夫卡在现实与自己幻想中的纠结和挣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0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