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题跋对现代书法创作内容的启示(附件)

摘 要《东坡题跋》是苏轼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充分体现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宗旨:崇尚自然、不事雕琢;冲淡简远、高雅绝俗,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思潮。题跋内容也反映了东坡的处世哲学,旷达超脱、随缘自适,在平凡的世界中感悟美的人生。同时题跋在写法上随性而发、妙趣横生,也见出东坡题跋自身的人格和风格。其题跋内容的诸多特点对现代书法创作内容都有启示,值得借鉴。而《东坡题跋》中论书与论画的内容则是中国宋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核心理论,甚至成为现代与当代艺术审美的主流价值观的借鉴内容。 目 录
绪论 1
1 创作内容上的“师古师法”与“独创独出” 2
1.1 “师古人之意” 2
1.2 “师古人之法” 3
2 创作艺术形式上的丰富多样 4
3 创作意境上的崇尚自然与不事雕琢 5
3.1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5
3.2 “聊寓其心”与“自然天成” 7
4 创作艺术境界上的冲淡简远与高雅绝俗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著名的文艺全才,他学养深厚、才能杰出,诗词文赋书画琴棋无一不精。在书法理论创作上高举“尚意”的大旗,为宋代书法与其他历朝历代的不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苏轼的书论主要以题跋或者笔记的形式全方位总结前人的书法创作、书法技法、书法品评以及书法创作的物质材料(文房四宝)等方面的经验,为中国的书法创作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不仅对中国书法的创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给了重要的启示。本文拟通过对《苏轼题跋》中的画跋和书跋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尽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比较,细心的梳理、考察。对《东坡题跋》与现代书法创作的关系,有一个较完整、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以求《东坡题跋》对现代书法创作的启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入的阐释和论述。
1 创作内容上的“师古师法”与“独创独出”
在苏轼的书法理论中,对于“师法”历代诸家名帖的继承问题以及不拘成法,自出新意的“创新”问题都有不少论述。
苏轼重视在书法学习创作中“师法”前人。他在《跋王荆公书》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察。对《东坡题跋》与现代书法创作的关系,有一个较完整、较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以求《东坡题跋》对现代书法创作的启示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入的阐释和论述。
1 创作内容上的“师古师法”与“独创独出”
在苏轼的书法理论中,对于“师法”历代诸家名帖的继承问题以及不拘成法,自出新意的“创新”问题都有不少论述。
苏轼重视在书法学习创作中“师法”前人。他在《跋王荆公书》中说:
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1]P248
他之所以不同意学王安石“无法之法”是因为他主张有法。他自己就学习蔡君谟、杨风子(杨凝式)、言法华等前辈书家。这一点,其门人、书有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中有过这样一段非常详细的录述:
东坡道人少学《兰亭》,故其姿媚似杨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城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 ,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1]p45
苏轼注重“师法”历代名家名碑名帖,也并不是必须宗历代碑帖真迹为师,仿作或者是后人临创之作,只要是佷精到或者有可取之处就可以用来学习,其《题遗教经》可为证:
仆常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遗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余,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1]p270
苏轼认为“师法”也是可以变通的,只要是经典的作品,不管其“真伪”,只要其可以“乱真”,“笔画精稳”就可以“为师法”。唐代太宗以来,人们对王羲之的作品推崇备至,虽然目前所见的几乎都是“乱真”的,“不解辨”的临摹或者翻刻作品,但是其中的韵味和笔画的精到还是很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东坡题跋》中苏轼论书法一是求得“师古师法”。其《与毛泽民推官三首》云:“《秋兴》之作,追配骚人矣,不肖何足以窥其粗。”苏轼追配古人的含义有两种意思。
1.1 “师古人之意”
“古人之意”是指孔子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之意,古之作者因“科举之利”,不受“科举之累”,故其言语文章能抒发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而不屈从于他人,能尽情的表达欲言之意而不以言求名。因其意出于诚,故能“贤于后世”正如其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飞鸿那复记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2]p231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踪迹,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痕迹,而鸿飞雪化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1.2 “师古人之法”
所谓“古人之法”,即古人在艺术表现方面形成的法度,古人作书之意与作书章法布局皆有法可依,另外比如,文字的质朴清新,笔势的自由潇洒,感情的托物寄意等,皆可模范后世。
好的创作内容应该是独出心裁,追求与其他书家有不同之处。国学日渐衰微的今天,书家大多已不具备自己创作诗文的能力,多以抄写古人诗词应景。以他人酒杯烧自己块垒,内容契合是为作品增色;内容相舛,词不达意,往往贻笑大方。正气浩然、先忧后乐等爱国主义诗文自然是书家首选;格调高雅、闲适率真的田园山水诗亦不失为上乘。因此书家在作书时应尽量避免迁客骚人屈沉下僚怀才不遇式的沉郁悲壮痛苦流离等内容之作。
纯粹的书法创作非指一般时书,时书仅仅为时人所好,是朝生暮死的东西。纯粹的书法创作其包容的内涵异常的丰富,不因时过境迁而被人弃若敞履。纯粹的书法创作最能见真性情见大智慧,是世间稀有之物,而通常所谓“繁荣”乃是时书的鼓噪,其功用只在使原本冷冷清清的艺坛看上去显得更加热闹些。
2 创作艺术形式上的丰富多样
书法的形式和内容的两个方面,他们互相依附、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各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他们是一个整体又是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所以,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你在创作一幅作品的时候,忽然会觉得某个运笔的动作,速度、节奏还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激情。有时候又相反,会感觉线条太奔放,节奏也过于强烈,这和此时的心绪不相称,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有时候觉得形式很有冲击力,但过后却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候又觉得作品花里胡哨引人注目但却感受不到动人心弦的内容。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书法的形式和内容的矛盾所造成的,它说明了书法作品中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它们一方面是共生共存另一方面又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
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往往注重结字和笔法的变化,经营布置与计白当黑,题签、序文、批注、跋款形式丰富多样,以及整幅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即以为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形式,其实这是书法作品的形式美。虽然说,书法艺术的形式就是汉字的结体和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及墨色、篇章等,但是我们书家应该知道书法艺术的形式还包括书家的情感要素的结构和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1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