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安七子的公宴诗
浅析建安七子的公宴诗[20191216202223]
内容摘要:建安七子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文人公宴诗的开创,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从现存的作品看,我们以宴会的性质和功用为准,可以将七子的公宴诗分为公宴诗会诗、游宴诗和饯行诗三类。他们的公宴诗内容也比较一致,主要有描绘宴会盛况、描写自然风光、述说主人恩德和抒发悲慨失意情绪等四个方面。公宴诗属于应酬文学,自然会具有一定的模式结构,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已经具备“三段式”的结构模型,在情节上初具饮酒、歌舞、游戏、作诗等几个必经环节,表述上基本是感恩、祝愿和个性化情绪几个特色。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是“建安风骨”的突出表现,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也是建安文学的组成部分,其特征与精神与“建安风骨”一致;其次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作品,七子的公宴诗反映了此间的历史状况,也可以让人体察到文人内心复杂而悲慨的感受;第三,对后代诗歌发展也有启示和垂范的作用,不仅是公宴诗范式的开创,对山水诗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建安七子公宴诗类型内容
Key words: Seven Scholars of Jian An; the Banquet Poetry ; Jian An vigour of style; basic mode ; unique value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类型 2
(一)公宴诗会诗 2
(二)游宴诗 3
(三)饯行诗 4
三、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主要内容 4
(一)描绘宴会盛况(饮酒、作诗、游戏) 4
(二)描写自然风光 5
(三)述说主人恩德 5
(四)抒发悲慨失意情绪 6
四、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基本模式 6
(一)结构模式——“三段式”形制的出现 7
(二)情节模式——饮酒、歌舞、游戏、作诗 8
(三)表述模式——感恩、祝愿及个性化情绪 10
五、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历史作用 11
(一)“建安风骨”的突出表现 11
(二)多方面的历史价值 12
(三)对后代诗歌发展的作用 13
六、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浅析建安七子的公宴诗
一、引言
公宴诗(或作公燕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别的一类,很有研究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受到冷淡,很少有人作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所谓公宴诗是指文人在参加集体宴饮之际或之后以描述宴会情景、感谢主人恩德甚至歌颂主人丰功伟业等为主的作品。“公宴”亦作公燕,或作公筵、公?等,虽其概念与确指历代理解略有参差,但其基本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过多的争议。
我国的公宴诗出现甚早,《诗经》中就有许多可以称为公宴诗的作品,因为此际“公宴”常有,而士大夫“献诗”祝颂亦为惯常。《周礼》云:“(天子)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来朝聘。王为设飨宴之礼以亲之也”。《文选》引张铣注王粲《公讌》诗:“此侍曹操讌,时操未为天子,故云公讌”,呂延济注曹植《公宴》诗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此宴在邺宮与兄丕宴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也说:“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显然,公宴诗就是文人臣子在帝王公卿举办的宴会上所写之诗。显而易见,公宴诗一出现,其“侍从色彩”就非常突出,因而价值就有所局限,长期不被人们青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公宴诗作为一种明确的诗歌形式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不过在文学分类中出现则最早见于《文选》。
《诗经》中的公宴诗,其作者多为士大夫,其内容亦以歌颂西周统治者的功德为主。文人公宴诗的大量写作应该是从建安年间开始的。此时曹氏父子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宴会,被邀者多具文学才能,而曹氏自身亦雅好辞章,身先士卒,垂范领衔,所以公宴作品大量出现。可以说,公宴诗的大量创作是汉魏六朝时期诗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受到历代学人重视,研究绵延不绝,成果相当可观。但是作为建安文学组成部分的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却鲜为人们注目,至今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单独探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建安七子流传至今的作品,除孔融没有公宴诗,其余6人都有公宴诗保留在其集子中。建安七子公宴诗共有17首,数量也不算很少,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价值也确实值得我们珍视。
二、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类型
建安七子活动于相同的历史时空,其文风必然性具有一些共同性,曹丕曾将其共同特征称为“气”(“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而南朝沈约也同样归纳了一个概念,称之为“以气质为体”。自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以及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后,人们都称建安文学的特点为“建安风骨”,这似乎成为了建安文学的核心精神。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因其类型的特别,且其中不少篇什可能出于同一次宴会,尤其具有相同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依据宴会的性质和功用,我们可以把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分为以下几类:
(一)公宴诗会诗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尤其是建立曹魏政权后,拥有一大批支持者。聚集在一起的文人墨客,有“建安七子”、蔡琰、吴质、杨修、繁钦、丁仪等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曹氏父子求贤若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足以见曹操对贤才的渴望。曹丕、曹植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人物,也是为了政治目的,拉拢贤能之士,经常举办宴会,与当时的文人集团进行文学活动。如应玚的《公宴诗》就提及:“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宴会的宾客不止一两位,而是“众君子”。因曹氏父子文学素养较高,且喜爱文学创作,鼓励集体创作,经常举行类似创作竞赛之类的活动,诗酒相伴。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具有超然的地位,文学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细密周到,兼善多种文体,在曹操举办的诗宴上,曾留下《公燕诗》这一名作:
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
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
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
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
见眷良不翅,守分岂能违。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
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
公宴诗会上“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可以看出文人们饮酒作诗十分愉悦。王粲在表达宴会欢愉的同时,还不忘赞美宴会主人的贤能,表达对知遇之恩的报答之心。此诗颇有典范意义。
除此之外,七子中其他人应玚、阮瑀、陈琳等也都留下了公宴诗,作为同时期的曹氏父子,也就是宴会的举办人,也写了很多公宴诗留存至今,如曹植的《公宴》等。这一时期的公宴常常是饮酒赋诗,因此宴会常开而公宴诗众多,题名则多径称“公宴”。
(二)游宴诗
在建安时代,宴会并不拘泥于单纯的饮宴形式,通常会以游览自然风景或者园林为辅助手段,或是以游戏为方式,达到宴会主人与宾客之间多层次、高密度、近距离交流。这种以游玩为主要内容的宴会,边饮酒,边玩乐,边写诗,其间交流方式多样,交流内容丰富,主客心情放松,随意,极具亲和力。这样的氛围也很有利于诗人在讲究规范的“公宴诗”中,写出一些质量较高,个性张扬的作品。而因“游宴”中触目感受的内容,就有了不少描摹自然风光和描述游戏的“公宴诗”。这样的公宴诗在后代“正规化”后的公宴诗中较少出现。在建安七子的诗歌中,描写的自然美景是十分细腻的,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诗人笔下的美景自然也不仅仅是单一风光,它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刘勰说文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在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中也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文选》中有一类“游览”诗,主要收录的是一些山水诗歌,其中以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为首,此即为游宴时的作品。建安七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宴诗,例如王粲的《杂诗》、《诗》(吉日简清时)(列车息众驾),陈琳的《宴会诗》、《诗》(高会时不娱)(节运时气舒)等,都大量描写游览所见之景。如王粲的《杂诗》中描写了:“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这是诗人“日暮游西园”所见,“曲池”、“列树”、“栖鸟”,描写的是一番乐景,但是诗人表达的却是哀情,一种苦闷的忧思之情。建安诸子的游宴诗也是邺下时期文人参与宴会活动的产物,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在诸多的诗歌创作中,七子所表现的一种豁达、磊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王粲的《诗》中“北临清漳水,西看柏杨山”,似乎整个天地就在眼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中,还存在这样一类诗,这类诗歌同样产生于宴会,只是描写的是宴会的一个细节,同属于公宴诗。它主要描写的是宴会上主人宾客之间的游戏,暂且归入游宴诗中,有应玚的《斗鸡》,刘桢的《斗鸡》和《射鸢》。以刘桢的《斗鸡诗》为例: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刘桢的作品,刘勰言其“情高以会采”(《文心雕龙?才略》),在对斗鸡这一游戏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场紧张的“会战”,全诗纯描写,并不带有丝毫诗人主观情感,是一篇纯粹的游戏之作。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笔气隽秀”、“颇饶顾盼之姿”的诗风。
(三)饯行诗
饯行诗,就是在送别宴会上所作的诗。在动荡的汉魏六朝,人事的流离变迁十分频繁,人们非常重视离别之情,常以饮宴告别且留诗文赠别;统治者也往往会举办一些宴会为某些重要的人员饯别,饮宴间亦常为诗作别,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诗歌,一般都以“饯”、“赠”等出现。而相对于建安七子所作的诗歌,其中的饯行诗至今留存十分之少,有的仅存只字片语,如王粲的《赠杨祖德》,仅存两句诗“我君饯之,其乐泄泄”,其中的“我君”指的是曹操,曹操大摆筵席,为杨祖德(修)饯行。阮瑀的《杂诗二首》(其二),描写的是归来之际的洗尘宴,也纳入饯行诗中。“置酒高堂上”为诗人洗尘迎接,朋友集聚在一起,“念当复离别”,回想起当年离别时的情景,不禁惆怅万分。建安七子的饯行诗诗风比较低沉,也许是邺下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对于朋友的离别,更多的是感性的道别,而相较于唐朝时期诗人的豪迈,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又是别样的风格。
内容摘要:建安七子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作为文人公宴诗的开创,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从现存的作品看,我们以宴会的性质和功用为准,可以将七子的公宴诗分为公宴诗会诗、游宴诗和饯行诗三类。他们的公宴诗内容也比较一致,主要有描绘宴会盛况、描写自然风光、述说主人恩德和抒发悲慨失意情绪等四个方面。公宴诗属于应酬文学,自然会具有一定的模式结构,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已经具备“三段式”的结构模型,在情节上初具饮酒、歌舞、游戏、作诗等几个必经环节,表述上基本是感恩、祝愿和个性化情绪几个特色。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具有独特的价值,首先是“建安风骨”的突出表现,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也是建安文学的组成部分,其特征与精神与“建安风骨”一致;其次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作品,七子的公宴诗反映了此间的历史状况,也可以让人体察到文人内心复杂而悲慨的感受;第三,对后代诗歌发展也有启示和垂范的作用,不仅是公宴诗范式的开创,对山水诗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建安七子公宴诗类型内容
Key words: Seven Scholars of Jian An; the Banquet Poetry ; Jian An vigour of style; basic
一、引言 1
二、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类型 2
(一)公宴诗会诗 2
(二)游宴诗 3
(三)饯行诗 4
三、建安七子公宴诗的主要内容 4
(一)描绘宴会盛况(饮酒、作诗、游戏) 4
(二)描写自然风光 5
(三)述说主人恩德 5
(四)抒发悲慨失意情绪 6
四、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基本模式 6
(一)结构模式——“三段式”形制的出现 7
(二)情节模式——饮酒、歌舞、游戏、作诗 8
(三)表述模式——感恩、祝愿及个性化情绪 10
五、建安七子公宴诗的历史作用 11
(一)“建安风骨”的突出表现 11
(二)多方面的历史价值 12
(三)对后代诗歌发展的作用 13
六、结语 14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浅析建安七子的公宴诗
一、引言
公宴诗(或作公燕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比较特别的一类,很有研究价值,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受到冷淡,很少有人作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所谓公宴诗是指文人在参加集体宴饮之际或之后以描述宴会情景、感谢主人恩德甚至歌颂主人丰功伟业等为主的作品。“公宴”亦作公燕,或作公筵、公?等,虽其概念与确指历代理解略有参差,但其基本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过多的争议。
我国的公宴诗出现甚早,《诗经》中就有许多可以称为公宴诗的作品,因为此际“公宴”常有,而士大夫“献诗”祝颂亦为惯常。《周礼》云:“(天子)以飨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来朝聘。王为设飨宴之礼以亲之也”。《文选》引张铣注王粲《公讌》诗:“此侍曹操讌,时操未为天子,故云公讌”,呂延济注曹植《公宴》诗曰:“公宴者,臣下在公家侍宴也。此宴在邺宮与兄丕宴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也说:“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显然,公宴诗就是文人臣子在帝王公卿举办的宴会上所写之诗。显而易见,公宴诗一出现,其“侍从色彩”就非常突出,因而价值就有所局限,长期不被人们青睐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公宴诗作为一种明确的诗歌形式早在先秦就已出现,不过在文学分类中出现则最早见于《文选》。
《诗经》中的公宴诗,其作者多为士大夫,其内容亦以歌颂西周统治者的功德为主。文人公宴诗的大量写作应该是从建安年间开始的。此时曹氏父子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宴会,被邀者多具文学才能,而曹氏自身亦雅好辞章,身先士卒,垂范领衔,所以公宴作品大量出现。可以说,公宴诗的大量创作是汉魏六朝时期诗坛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受到历代学人重视,研究绵延不绝,成果相当可观。但是作为建安文学组成部分的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却鲜为人们注目,至今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单独探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建安七子流传至今的作品,除孔融没有公宴诗,其余6人都有公宴诗保留在其集子中。建安七子公宴诗共有17首,数量也不算很少,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其价值也确实值得我们珍视。
二、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类型
建安七子活动于相同的历史时空,其文风必然性具有一些共同性,曹丕曾将其共同特征称为“气”(“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而南朝沈约也同样归纳了一个概念,称之为“以气质为体”。自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以及李白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后,人们都称建安文学的特点为“建安风骨”,这似乎成为了建安文学的核心精神。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因其类型的特别,且其中不少篇什可能出于同一次宴会,尤其具有相同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依据宴会的性质和功用,我们可以把建安七子的公宴诗分为以下几类:
(一)公宴诗会诗
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尤其是建立曹魏政权后,拥有一大批支持者。聚集在一起的文人墨客,有“建安七子”、蔡琰、吴质、杨修、繁钦、丁仪等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曹氏父子求贤若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足以见曹操对贤才的渴望。曹丕、曹植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心人物,也是为了政治目的,拉拢贤能之士,经常举办宴会,与当时的文人集团进行文学活动。如应玚的《公宴诗》就提及:“穆穆众君子,好合同欢康”,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宴会的宾客不止一两位,而是“众君子”。因曹氏父子文学素养较高,且喜爱文学创作,鼓励集体创作,经常举行类似创作竞赛之类的活动,诗酒相伴。王粲在“建安七子”中具有超然的地位,文学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细密周到,兼善多种文体,在曹操举办的诗宴上,曾留下《公燕诗》这一名作:
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
高会君子堂,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旨酒盈金罍。
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
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
见眷良不翅,守分岂能违。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
愿我贤主人,与天享巍巍。克符周公业,奕世不可追。
公宴诗会上“合坐同所乐,但愬杯行迟”,可以看出文人们饮酒作诗十分愉悦。王粲在表达宴会欢愉的同时,还不忘赞美宴会主人的贤能,表达对知遇之恩的报答之心。此诗颇有典范意义。
除此之外,七子中其他人应玚、阮瑀、陈琳等也都留下了公宴诗,作为同时期的曹氏父子,也就是宴会的举办人,也写了很多公宴诗留存至今,如曹植的《公宴》等。这一时期的公宴常常是饮酒赋诗,因此宴会常开而公宴诗众多,题名则多径称“公宴”。
(二)游宴诗
在建安时代,宴会并不拘泥于单纯的饮宴形式,通常会以游览自然风景或者园林为辅助手段,或是以游戏为方式,达到宴会主人与宾客之间多层次、高密度、近距离交流。这种以游玩为主要内容的宴会,边饮酒,边玩乐,边写诗,其间交流方式多样,交流内容丰富,主客心情放松,随意,极具亲和力。这样的氛围也很有利于诗人在讲究规范的“公宴诗”中,写出一些质量较高,个性张扬的作品。而因“游宴”中触目感受的内容,就有了不少描摹自然风光和描述游戏的“公宴诗”。这样的公宴诗在后代“正规化”后的公宴诗中较少出现。在建安七子的诗歌中,描写的自然美景是十分细腻的,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诗人笔下的美景自然也不仅仅是单一风光,它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刘勰说文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在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中也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文选》中有一类“游览”诗,主要收录的是一些山水诗歌,其中以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为首,此即为游宴时的作品。建安七子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公宴诗,例如王粲的《杂诗》、《诗》(吉日简清时)(列车息众驾),陈琳的《宴会诗》、《诗》(高会时不娱)(节运时气舒)等,都大量描写游览所见之景。如王粲的《杂诗》中描写了:“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上有特栖鸟,怀春向我鸣。”这是诗人“日暮游西园”所见,“曲池”、“列树”、“栖鸟”,描写的是一番乐景,但是诗人表达的却是哀情,一种苦闷的忧思之情。建安诸子的游宴诗也是邺下时期文人参与宴会活动的产物,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在诸多的诗歌创作中,七子所表现的一种豁达、磊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王粲的《诗》中“北临清漳水,西看柏杨山”,似乎整个天地就在眼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建安七子的公宴诗中,还存在这样一类诗,这类诗歌同样产生于宴会,只是描写的是宴会的一个细节,同属于公宴诗。它主要描写的是宴会上主人宾客之间的游戏,暂且归入游宴诗中,有应玚的《斗鸡》,刘桢的《斗鸡》和《射鸢》。以刘桢的《斗鸡诗》为例:
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
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
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
刘桢的作品,刘勰言其“情高以会采”(《文心雕龙?才略》),在对斗鸡这一游戏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场紧张的“会战”,全诗纯描写,并不带有丝毫诗人主观情感,是一篇纯粹的游戏之作。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笔气隽秀”、“颇饶顾盼之姿”的诗风。
(三)饯行诗
饯行诗,就是在送别宴会上所作的诗。在动荡的汉魏六朝,人事的流离变迁十分频繁,人们非常重视离别之情,常以饮宴告别且留诗文赠别;统治者也往往会举办一些宴会为某些重要的人员饯别,饮宴间亦常为诗作别,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诗歌,一般都以“饯”、“赠”等出现。而相对于建安七子所作的诗歌,其中的饯行诗至今留存十分之少,有的仅存只字片语,如王粲的《赠杨祖德》,仅存两句诗“我君饯之,其乐泄泄”,其中的“我君”指的是曹操,曹操大摆筵席,为杨祖德(修)饯行。阮瑀的《杂诗二首》(其二),描写的是归来之际的洗尘宴,也纳入饯行诗中。“置酒高堂上”为诗人洗尘迎接,朋友集聚在一起,“念当复离别”,回想起当年离别时的情景,不禁惆怅万分。建安七子的饯行诗诗风比较低沉,也许是邺下文人特有的多愁善感,对于朋友的离别,更多的是感性的道别,而相较于唐朝时期诗人的豪迈,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又是别样的风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