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艺术研究(附件)

摘 要作为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许三观卖血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众多读者。小说描写了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以其卖血这一事件展开,成功塑造了许三观等人物形象,其故事情节生动,人物语言简洁、语言方式重复往返,情节重复叠加。这一系列的语言艺术应用,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本文首先介绍了余华及其代表作之一《许三观卖血记》,然后分析了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指出其中语言的重复手法、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以及鲜明的口语化是其语言的特色。最后,文章探讨了《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艺术效果,并指出其语言艺术效果是寓言化、诗性质地和音乐的美感。
目 录
1 引言 1
2 《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特色 2
2.1 语言的重复手法 3
2.2 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 5
2.3 鲜明的口语化 6
3 《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效果 8
3.1 寓言化特征 8
3.2 诗性的美感 9
3.3 音乐的美感 10
4 语言艺术对表达主题的功能 11
4.1 塑造典型人物 11
4.2 宣泄作者情感 11
4.3 揭示人物内心 12
结 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1 引言
余华,1960年生于杭州,浙江海盐人。他于1984年首次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并因此而被认为是中国先锋小说的代表。先后创作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战栗》等。其长篇小说《活着》、及《许三观卖血记》在读者中掀起一阵阅读狂潮,同时还深受外国读者的喜爱,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1]。余华的小说在形式上的探索也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语言艺术的应用颇具特色。《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许三观的卖血为生的故事,小说通过重复式、风格幽默的语言特色,展现了其语言艺术达到的高度。也因此,成就了余华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成为了带给中国文学实质影响的少数作家之一。余华通过对语言的高超把握,从容自如地塑造了小说的文学氛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的文学世界。
2 《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特色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描写了许三观迫于生活的压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依靠卖血求生的故事。小说中的许三观是一个在我们看来有些平凡的底层人民。他为了养活自己,并且让一家人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生存下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卖血。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是一位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面对生活的困难她顽强坚韧。小说完全运用顺时叙述的方式,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了许三观人生中四十多年的顺时历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语言的重复手法、人物对话的叙述方式和鲜明口语化的应用这三个地方。
2.1 语言的重复手法
希利斯米勒曾经说过,在细节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重复,其中如果重复的形式为隐喻的话,效果就更妙了。余华在作品中对于这类技巧的应用十分巧妙。在重复时,他不仅使用单个的词的重复,还有整个段落的重复以及相关情节的重复[2]。
描写一些细节的东西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余华采用的是段落的重复。通过语句的重复来深入地描写场景的细节,烘托文章中相关人物的形象。比如在描写许玉兰和一乐的对话时:
(1)一乐总是不愿意跟着许玉兰,不愿意和许玉兰在一起做些什么。许玉兰要上街买菜了,她向一乐叫道:“一乐,替我提上篮子。”
一乐说:“我不愿意。”
“一乐,你来帮我穿一下针线。”
“我不愿意。”
“一乐,把衣服收起来好。”
“我不愿意。”
“一乐”
“我不愿意。”
许玉兰火了,她冲着一乐吼道:“什么你才愿意?”[1]P44
(2)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米饭。”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 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要带上头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
“给三乐切四片”
三乐又说:“给我切五片。”[1]P87
作家通过这些重复词语的运用,生动表现了特定场合和时刻的人物心理特征及发展变化,揭示了人物的复杂性。一般来说,重复的词语会造成语言无序、拖沓之感,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词语则通过重复词语实现了集中、简练的艺术效果。(1)和(2)中,“我不愿意”、“切X片”等反复出现,集中体现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
还有,当许三观老了还要去卖血的时候,儿子们表示不同意的时候。妻子许玉兰用12个“你们”和13个“你”来反驳儿子们。她跟许三观说了三个“我们”: “我们”、“我们”、“我们”。这一句话就出现了三个“我们”。这几个“我们”显示了许玉兰的大方慷慨。这些重复词语的运用,令人产生了往复回环、酣畅明快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力。
语段重复是一段相近或相同的语言,不断的被述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这一手段的运用最为突出。在许三观年老之后,他的血再也不能卖了,没有人再买他的血,他踟蹰徘徊在街上,认识他的人就对他喊:
“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你为什么哭,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为什么不理睬?我们你为什么走个不停?你怎么会这样”
有人去对一乐说“许一乐,你快上街去看看,你爹在大街上哭着走着”
有人去对二乐说“许二乐,有个老头在街上哭,很多人都围着看,你快去看看,那个老头是不是你爹”
有人去对三乐说“许三乐,你爹在街上哭,哭得那个伤心,象是家里死了人”[1]135
作家通过众人的问话,许三观的情形被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大大渲染了人们对于许三观失落情绪的感悟和体会。这段文字里,用四个“许三观”再加上五个问句“你为什么”、“你为什么”、“你为什么”、“你为什么”、“你怎么会”来反复强调,烘托氛围,吸引人眼球。还描写了旁人对一乐说的话,让他去看他爹,因 为他在大街上边哭边走。这样侧面的写法来描绘出许三观当时所处的情景。而不是直接描写。作家通过众人的问话,许三观的情形被一次又一次的强化,大大渲染了人们对于许三观失落情绪的感悟和体会。
当时物质十分匮乏时,当人们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许三观用嘴 “做”红烧肉,对三个儿子说了三次红烧肉的相关话语,而这三次内容是重复的。在这种重复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时代赋予底层人民深深的无奈和一种言语上的戏谑感。而儿子们的反应加深了这些感觉。
《许三观卖血记》中还有许多情节上不止一次地叙述出来。就是指相同或者相似的场景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3]。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时所做的事情一次次地重复着。包括喝水和喝生血的黄酒等等这些相关的情节,在他卖血的时候,这些情节都不止一次出现了。通过情节的重复,让读者记忆更加深刻,也让许三观这个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49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