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翁同龢的晚期诗歌

题目浅析翁同龢的晚期诗歌[20191216164022]
内容摘要:翁同龢开缺回籍直至去世所作晚期诗歌三百余首,可分为题碑题画、亲友唱和、山居生活三个类别。生活视野的开阔、人生经历的坎坷以及山居期间的诗学交游使其晚期诗歌吸收了儒佛各家文化,诗文底蕴增加,诗歌风格改变,形成了突出于总体诗歌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含蓄蕴典,清隽蕴禅。在思想情感表现为:人生世事无常的沉沦感;清新自然,乡居生活的闲适感;坚持操守,忧国忧民的情怀。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翁同龢晚期诗歌思想情感艺术特征
目 录
一、引言 1
二、翁同龢晚期诗歌的分类 1
(一)题碑题画诗 2
(二)亲友唱和诗 2
(三)山居生活诗 2
三、翁同龢晚期诗歌的思想情感 3
(一)人生世事无常的沉沦感 3
(二)清新自然,乡居生活的闲适感 4
(三)坚持操守,忧国忧民的情怀 5
四、翁同龢晚期诗歌的艺术特征 6
(一)含蓄蕴典 6
(二)清隽蕴禅 7
五、翁同龢晚期诗歌的形成环境 8
(一)晚年的人生遭遇 8
(二) 晚年的诗学交游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浅析翁同龢的晚期诗歌
一、引言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晚年号瓶庐居士、 松禅老人, 江苏常熟人。在风云诡谲,江河日下的晚清时期,号称“南清流”帝党领袖的他经历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维新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1856年状元及第后宦海通达,至1898年6月因朝中顽固派的陷害,遭开缺回籍,人生经历的坎坷与时代的艰辛必定会造就这位翰林“清流”文学艺术的成就,但学术界大多局限于政治史领域的开掘,对于其诗歌的研究还不够,其诗名被其显赫的政治地位所掩。
据《清人别集总目》记载,最早的翁同龢诗集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无锡刊本《瓶庐诗抄》,后经翁同龢门生故旧的多方努力,翁同龢的诗文遗稿陆续增补。建国后,在海峡两岸及翁同龢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各种翁同龢的诗词集逐渐出现,翁同龢的诗歌开始被世人重视。1998年,翁同龢纪念馆编、朱育礼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翁同龢诗词集》是当前收录翁同龢诗词最全的一个诗歌文献,共收录诗歌一千多首。
近代以来,对翁同龢诗歌研究非常薄弱,从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些简短的诗话评论或附于其历史研究的简要分析,多从其政治地位、人品、思想方面评价,兼谈诗歌艺术。观点主要有:书画碑帖诗数量多成就高,往往借以抒悲愤;好力于东坡、山谷,是宋诗派风格;诗中言之有学、言之有物。
近几年关于翁同龢诗歌研究的期刊、论文才相继问世。1998年,朱育礼先生发表短文《翁同龢和他的诗作》;2006年曹培根先生发表的文章《翁氏家族及其创作》,给予了翁同龢诗歌很高评价,认为诗歌多反映末世的凄凉和忧国忧民的心声。2008年暨南大学黄永辉的硕士论文《翁同龢诗歌研究》和2012年吉林大学王倩的硕士论文《翁同龢诗歌研究》算是比较系统的研究文章。除此以外,对翁同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学角度,笔者意欲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翁同龢晚期诗歌做初步探究。
二、翁同龢晚期诗歌的分类
对于翁同龢诗歌的分期,目前学界多采用谢俊美先生的观点,即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早期步入官场前的读书生涯;二是中期状元及第在朝为官四十八年;三是晚年开缺回籍直至去世。翁同龢诗词集现存古近体诗一千二百余首,其中早期诗作二百余首,中期诗作七百余首,晚期诗作三百余首。削职编管期间,他避谈政治,专注金石字画,较前中期相比,羁旅行役诗和描写家国兴亡大事、王侯将相生活的政治诗的数量大大减少。诗歌主要集中在题碑字画,山居生活,唱和赠诗等方面。
(一)题碑题画诗
翁同龢晚期诗歌中,题碑题画类作品170多首,超过了晚期诗歌的一半。究其原因,很可能与他善于书法绘画,好收藏品鉴有关,翁同龢常常会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碑画研究的心得体会,以专业的眼光对歌咏对象进行评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会以注解或序言的形式把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注明,对碑画的背景、创作进行详尽的考证。二是常把自己的体悟分析放入对碑画的欣赏之中,如光绪二十七年(1901)所作《题王石谷留耕图照》,诗前小序云:“先生二子,长字留耕意寿田别号留耕欤?图中旁侍者其留耕欤?图貌石谷先生,则不得以留耕名之矣。”此图无农家景物却以留耕之名,作者结合绘画人的人生意趣体悟出“题诗岂解留耕意,抛却桃源数亩田”的人生意境。
在另外一些碑画诗作中,他又常常借用碑画来自由抒发性情,正如钱仲联先生在《论近代诗四十家》中所说“松禅老人诗,以有关书画金石之作为最,时抒悲愤。”
(二)亲友唱和诗
翁同龢晚期唱和诗共57首,已不再是前中期的皇族、官宦应酬唱和之作,“缥细传子复传孙,剩我孤舟泊水村。”仕途失意,编管乡里的谪居岁月里,门庭冷落,亲人离世,让他更看重家族亲人之间的感情。这一阶段比之前写了更多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诗,如光绪二十六年(1900)所作《送苏菊圃表兄还湖南任所》、《访调甥有诗因次其韵》、《次韵刘石香寄怀二首》,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作《送许丹廷表侄还江右》、《门人陆吾山观察浙江便道见访赋诗为赠次韵答之》,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作《金门送菊次韵谢之》、《次韵除夕元日二首》、《再和金门》,光绪三十年(1904)所作《和俞曲园亭同作》、《冒雨送客遂至山庐次韵简金门》等。
这时期的唱和诗相比以前来说,更加情真意切,退去了官场酬唱诗的浮华无味,在这些诗里既能体会出一位老者政治没落,孤苦无依的伤感,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儒家孝悌文化。
(三)山居生活诗
翁同龢晚期山居生活诗近一百首,约占晚期诗歌的三分之一。1899年初,翁同龢彻底远离政治,移居到虞山西麓鹁鸽峰下的瓶庐,寄身心于明媚俊秀的风景中,告别了纷扰黑暗的政坛,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赏江南常熟的湖光山色,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松禅居士藏记》:“光绪二十四年有罪放归,既而削职编管本籍,乃庐先陇之下,老于山林之间。”
此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很多诗就直接使用“山居”二字,如《还山居》、《山居即事》、《山居偶成》、《山居杂诗四首》、《山居偶吟》等。此处所说的“山居”并非归隐山林之意,而是指翁同龢开缺回籍不再参政之后,过着乡间田园生活。由于受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熏陶,他身在田野仍心系朝廷,其山居诗中也抒发了不少政治情感。当然也有退居山林后悠然自得心境的体现,有些诗歌里还写进了些反映乡民生活的特有风俗习惯,水乳交融,亲切自然。
总的来说,晚期山水生活诗蕴含丰富,情感复杂,手法纯熟,独具特色,是其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
三、翁同龢晚期诗歌的思想情感
翁同龢的早期诗歌多模拟前人之作及一些咏物诗,脱离现实,结构板滞;中期诗歌主要反映个人政治生涯,多为歌颂帝德、朋僚惆怅之作,没表露鲜明的政治倾向,未刻写详实的时代风貌;晚期削职编管,不再受官场和政事的烦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诗歌文艺创作,生活视野的开阔和人生经历的坎坷促使其诗歌风格改变,成就颇高,下面作一个大致划分。
(一)人生世事无常的沉沦感
维新变法失败被褫职编管后,翁同龢从一代帝师沦为失去人身自由的一介贫民,此时身边的知己好友相继去世,晚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也摇摇欲坠,在经历宦海的沉浮险恶、人生的孤独苦楚和时代的艰辛坎坷后,心情悲愤抑郁,内心充满了世事无常的沉沦感,这类诗歌在翁同龢晚年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我们且看其《答调卿甥见怀》:
六十年中事,何从证雪泥。吾甥已头白,羸老更颜低。
吊影天涯雁,长鸣风雨鸡。泾南无可说,且与说泾西。
诗中的调甥是俞钟诒,翁同龢大姐夫俞大文的儿子。六十年中事转眼即过,如何去寻找时间的印记,首联化用苏轼诗句,表达了时间易逝,人生无常的落寞之感。“吊影天涯雁,长鸣风雨鸡。”雁,孤苦怜影;鸡,雨中长哀。这句诗的感情基调悲怆怜人,接着描写苦楚无处诉说的困窘,展现了翁同龢晚年贬黜后的悲惨生活。
翁同龢晚期诗歌中不乏故作旷达、宠辱不惊的诗篇,但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自己内心悲愤、伤惘,这样的内心纠葛使其许多晚期诗歌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在感情基调上显得有些低落。如其1902年病中所作的《病榻不寐》,诗中“骨肉至亲垂老尽”指时间逝去,青春不再,陪伴多年的亲朋好友相继辞世,只剩孤苦伶仃的自己与病榻相伴。“江山奇想破空来”表现了作者对割地赔款的痛心,对无力匡扶晚期政权的无奈。寒热如能随意更替,那么老天就没存在的意义,就如同生死不能回转一般。这首诗歌之中最让人不忍卒读的就是“独拨残釭坐长啸,隔墙童仆漫惊猜”,夜深寂静,垂老病痛的老人凄苦孤独,只能独坐床头剪烛哀叹。整首诗充斥着孤苦、无奈、遗恨、凄凉,读来悲戚悱恻。
如此带有浓厚悲情色调的诗歌在其晚期诗歌中经常出现,再如《乞花一枝置篷底》:
折花还健步,老态路人怜。瘦影对孤客。酸香塞一船。
煮茶聊当酒,剪烛未成眠。苦忆前朝树,枯槎化爨烟。(第234页)
这首诗歌作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诗中塑造了一位风烛残年、孤苦无依的老者形象,此时的翁同龢已不再当年的意气风发,而是老态龙钟,身影消瘦,令人垂怜。诗句中用了许多孤独寂寥的意象,“瘦影”“孤客”“枯槎”,渲染了诗歌的凄楚幽咽的感情基调,“折花”“煮茶”“煎煮”,表达了一种思念与哀愁。同时,“老”、“怜”、“瘦”、“孤”、“酸”、“苦”、“枯”等一系列带有悲戚哀伤色调词语的使用加强了这种悲情感触,这正是翁同龢暮年孤苦无依、悲伤凄清处境的真实反映。
这类感情基调低沉,表现自己褫职放逐后抑郁悲伤、难以释怀之情的诗歌在其晚期的诗歌中大量出现,同时常常和叹老、俯仰今夕、感慨世事无常这些感情联系在一起。
(二)清新自然,乡居生活的闲适感
开缺回籍后,翁同龢不再为官场烦累,有了大量时间领略家乡常熟的风景人情,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山居生活的闲适诗歌。这些诗歌或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家乡的秀美风景;或者忘情于山水,抛却政事官场的烦累;或者带着浓厚的生活色彩与气息,表现常熟民间特色。。我们且看其《衡门》:
衡门之下可栖迟,真觉江村事事宜。巢燕居然分主客,井蛙自解辨官私。
借堤晒网渔家傲,分灶烧松稚子饥。信口独吟还独笑,近来诗句已无奇。(第198页)
这首诗歌作于光绪二十一年辛丑(1901)。翁同龢在这首诗歌中描写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乡间生活,江村借堤晒网,分灶烧松的淳朴和谐生活令作者感怀,由此认为事事皆宜,巢燕叽喳乃是主客有礼,井蛙呱唧乃是自解官司,拟人化的景物衬托显得真实纯朴,诗中语言也朴实无华,淡泊天然。
我们且看其《张帆过王庄》其一:
饱饭闲扪腹,风声聒昼眠。迎潮联木筏,夹岸半桑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