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观词中的“花”意象
题目浅析秦观词中的“花”意象[20191216163811]
内容摘要:秦观(1049-1100),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作品有《淮海集》,《淮海长短句》。秦观的词继往开来,为后人广为传颂,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秦观一生郁郁不得志,仕途坎坷,性格多愁善感,故其词多用幽微唯美的笔法婉转地表现抑郁悲伤的心绪。淮海词词境婉约凄厉,窈渺深微。词中意象出现最多的是“花”意象,据统计淮海词中明花就有72处,而未明确表明的像“落英”、“残红”这种也有23处。“花”意象贯穿了秦观词集,“花”不仅仅是词中的一个意象,更与其他意象构成纯美意境,渲染氛围。而且“花”意象紧紧地与秦观的生存状态和情爱感受联系在了一起。凄厉婉约是秦观的人生基调,秦观借助“花”意象时刻关照生命,体悟生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秦观词花意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花”意象与秦观的生存状态 1
(一)“桃愁杏怨”:落第之嗟 1
(二)“梅英疏淡”:党争之忧 3
(三)“飞红万点”:贬谪之苦 4
三、“花”意象与秦观的情爱感受 5
(一)“雨晴红粉”:沉醉与喜悦 6
(二)“雨打芙蓉”:相思与苦闷 7
(三)“驿寄梅花”:身世与艳情 8
四、“花”意象在秦观词的作用 9
(一)营造婉约凄美的意境 9
(二)“花”与情感相互交融 10
(三)表达多愁善感的性格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析秦观词中的“花”意象
一、引言
秦观(1049-1100),北宋婉约词人的代表,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作品有《淮海集》,《淮海长短句》。秦观的词被后人广为传颂,清代李调元曾在《雨村词话》里评价他的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淮海词的整体词境婉约凄厉,窈渺深微。形成词境最基本的就是意象的堆积。“文学意象的‘象’与‘意’,事实上往往融为作品的整体血肉。”对于意象的定义,《辞海》里是这么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简单点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是寄托了词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秦观词中有许多的意象,例如:飘渺虚幻的烟雾、一去不返的流水、人生迟暮的黄昏等等。其中出现最多次数的就是关于“花”的意象,据统计淮海词中明花就有72处,而未明确表明的像“落英”、“残红”这种也有23处。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在“花”这一意向上面着墨很多,贯穿了词人的一生,“花”意象与词人的生命经历和内心感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二、“花”意象与秦观的生存状态
秦观赴京应试三次,在1085年通过苏轼的举荐中了进士,可谓来之不易。为官之后被迫卷入元祐党争,身不由己,屡被贬谪,最后克死藤州。张文潜曾在《祭秦少游文》中云: “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这句话是秦观一生的写照,句句痛人心肺,令后人无限感慨。秦观入仕初期遭受挫折,应试的失败使秦观入仕的艰难不易,进而这一时期词作的创作基调是感伤失落的,“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琳琅”这句中的“桃愁杏怨”就是影射科举失利。为官期间本想大施拳脚无奈卷入元祐党争,风波不断,此时的秦观虽然极力抗争却无奈于现实的压迫,“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道出了秦观内心的愁苦无奈。后期的秦观,不断遭受贬谪打压,处境凄厉,故而投身佛道寻求超脱,“花影乱,莺声碎”荒凉绝望之感油然而生。
(一)“桃愁杏怨”:落第之嗟
宋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赴京应试,落第而归。性格柔弱的秦观在遭遇两次的落第之后难以振奋,以秦观与参寥子来往的信件为证:“仆白去年还家,人事扰扰,但杜门绝处而已,甚无佳兴。至秋得伤寒病甚重,事事俱废。”(《淮海集·与参寥大师简》),字里行间充满了内心欲求压抑的苦闷。仔细斟酌这一时期的词作里几处出现了“杏园”和“杏怨”,事实上这里的“杏园”并不是一般的花,杏花在当时对于求学入仕的学子的特殊意义。秦观曾在《秦中岁时记》中有记载曰:“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游遍名园。”意思是杏园本是新进士宴会的地方,园里种满杏花,跟随探花使游园赏花,名为“探花宴”。在词作中大量引用“杏花”这一意象,可见秦观对于入仕当官的强烈渴望,而事与愿违,接连落榜,秦观的低落失意之情可见一斑。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睛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不第”之时。这首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花”的字眼:“落红”、“杏园”、“捻花枝”,“放花无语”此词作于秦观第二次落榜东归,失望至极,身心俱疲。“落红”、“小雨”、“杜鹃啼”点名了暮春的三月时令,“杏园”点名地点琼林苑。少游在暮春三月漫步在琼林苑,面对片片落红,小雨霏霏,耳闻杜鹃的声声啼血,又见落日西斜无奈春归,满园春色在少游落第的眼中不过是凋零飘落的残花红泪。上阕着重写景,构成了一幅暮春画图,寓情于景,宛若画中。下阕着重抒情,词人登上画楼,“手捻花枝”,凭栏远眺,面对盎然春雨,竟无言以对,苦闷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蕴藉无穷。“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放花”与“对斜晖”与词的首句“落红”与“小雨”形成的意境呼应加深,词人的愁情越来越浓,无从清理,最后只有无奈的问自己一句“此恨谁知?”
这段时期抒发应试不中的苦闷之情的作品还有很多,除了《画堂春》之外,《沁园春》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
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後,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
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笼金斗,时熨沈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
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这首词中出现了“桃愁杏怨”,桃花娇美可爱,恣意绽放。古代词人借桃花寄托情感,表达思绪,此处的桃花是报春桃花,点明初春的季节时令。 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艳如红霞,装点着盎然春意。因此,桃花也被称之为春桃,但“桃愁”表现出虽是初春时节词人看见动人春色却也觉得惆怅。“杏花”北宋新进士宴会的地方便是“杏园”,所以此处的“杏怨”不仅仅是用来描写恼人春色,更是抒发应试不利之情。上片着重描绘春景,长满兰草的水边,燕子飞来衔起湿润的泥土,春雨绵绵过后,红杏枝头闹,词人目睹如此春景,再想起自己分别已久的恋人,不禁悲从中来。下片着重抒发词人回首往事的无限伤感,“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慢笺万叠,难写微茫。”这首词表面是一首春思词,实际上感慨自己应试不举的失落之情。虽未直接抒发应试不利之情,但其实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刻的秦观依然处于落榜阴霾当中,于是到扬州游冶,以寄情风景沉迷歌妓试图摆脱现实。
(二)“梅英疏淡”:党争之忧
秦观为官年间,处于新旧党争,年轻的秦观知道自己决不能保持中立,应该积极的投身政治斗争寻求庇佑,于是他紧随苏轼积极参与,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分庭抗礼。元祐年间初为蔡州教授,后由苏轼提拔入京供职,1088年进策《朋党论》上下,针对洛党,反被诬陷,罢免蔡州,1093年支持旧党的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政局扭转,旧党一一被贬。这段时期的秦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内心斗争之中,忧思重重。由于秦观软弱敏感的性格,一方面他梦想在朝廷大施拳脚,展现才能,但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害怕党争带来的迫害险恶。词作诸如他的《望海潮·其三》与《江城子·其一》,虽然入仕成功,但过程不免遭受摧残、伤害的命运。这段词作常以“飞花”、“落花”、“残红”来体现仕途被破坏的生命观照。如《望海潮·其三》: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 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词的上片开篇写道“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梅花开放,冰雪融化,春天已经来临,表面是写时节交替,实际上是暗示新旧党争权利的交替,旧党面临罢黜的境遇,此处的“梅英”不仅担当着春的使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一枝在寒风白雪中高雅脱俗的梅花,反衬出所处的严寒恶劣的官场环境。后几句词人回忆往日的洛阳之游,那时轻松愉快,景色妍丽。下片前三句开始描绘汴京的繁华盛大,但随即笔锋一转,以乐景衬哀情,人去楼空,自己慢慢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去,回忆往事唏嘘不已,倚楼眺望,眼前只有乌鸦栖息在树枝上,词人面临罢黜的命运,暗想未来,噬人心灵的凄苦难以名状。
“梅英疏淡”、“芳思交加”、“飞盖妨花”,“兰苑”少游的词里始终离不开“花”,“花”被寄托词人的思想,情感时,“芳思交加”让你体会到了词人游玩洛阳时候的意气风发,轻松惬意。而“梅英疏淡”会让你觉得寒冷刺骨,悲伤凄凉。
《江城子·其一》作于1094年,是秦观被贬离京,出任杭州通判之前所做,词人以“飞絮”,“落花”为背景,诉说着如春江一般流不尽的苦楚: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绍圣元年(1094年),词人面临罢黜,离京之前,感慨万千,以凄苦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出现了“杨柳”、“飞絮”、“落花”、“碧野”几种意象,此处的“杨柳”是离别的笙箫,古代“杨柳”都与离别联系在一起,不仅因为杨柳体态婀娜,更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碧野”则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上阕由西城杨柳引起词人的回忆,碧野朱峤都在,却不见当日的情,当日的人。只能眼见着时间在面前飞逝,无奈、感伤、遗憾一下子涌上词人的心头顿感苦涩。最后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以后柳絮飞扬落花时节千万不能登高望远,否则滚滚的愁绪就像江水一样流逝没有尽头。“飞絮”的随风无奈与“落花”的零落成泥就是词人此刻的境遇与生命感受。
(三)“飞红万点”:贬谪之苦
南宋史学家杨仲良曾经整理秦观的贬谪经历,“1094年,哲宗亲政,旧党失势苏轼被贬,秦观也受牵连,初出杭州通判,后道贬处州,不久再贬到郴州。一年后奉召编管横州,次年又徙雷州。秦观在三年之中连徙三地, 由贬官削秩直至被除名,永不叙用,而且是受命差职员押送,严加防范,形同罪犯。”后来直到宋徽宗即位后,他才自雷州放还,行至藤州(广西藤县)而逝。此时的秦观已经陷入绝望的境地,文笔变得凄厉透骨,整个人生目标已经坍塌殆尽,一直以来还想要为国效力坚守自己的信念被彻底击垮。这段时期的词作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例如《千秋岁》、《如梦令》五首,《临江仙》两首,《雨中花》还有秦观人生的最后一首词《好事近·梦中做》。此时的秦观绝望、孤独、抑郁痛苦到了极点,一贬再贬的人生苦旅中,少游的词中开始有释道的思想,秦观词中“花”的意象不仅仅有现实的花为载体,更出现了想象中花和梦中的花朵,在《雨中花》与《好事近》里都有体现。如《千秋岁》:
内容摘要:秦观(1049-1100),北宋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秦观词花意象
目 录
一、引言 1
二、“花”意象与秦观的生存状态 1
(一)“桃愁杏怨”:落第之嗟 1
(二)“梅英疏淡”:党争之忧 3
(三)“飞红万点”:贬谪之苦 4
三、“花”意象与秦观的情爱感受 5
(一)“雨晴红粉”:沉醉与喜悦 6
(二)“雨打芙蓉”:相思与苦闷 7
(三)“驿寄梅花”:身世与艳情 8
四、“花”意象在秦观词的作用 9
(一)营造婉约凄美的意境 9
(二)“花”与情感相互交融 10
(三)表达多愁善感的性格 11
五、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浅析秦观词中的“花”意象
一、引言
秦观(1049-1100),北宋
二、“花”意象与秦观的生存状态
秦观赴京应试三次,在1085年通过苏轼的举荐中了进士,可谓来之不易。为官之后被迫卷入元祐党争,身不由己,屡被贬谪,最后克死藤州。张文潜曾在《祭秦少游文》中云: “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这句话是秦观一生的写照,句句痛人心肺,令后人无限感慨。秦观入仕初期遭受挫折,应试的失败使秦观入仕的艰难不易,进而这一时期词作的创作基调是感伤失落的,“微雨后,有桃愁杏怨,红泪琳琅”这句中的“桃愁杏怨”就是影射科举失利。为官期间本想大施拳脚无奈卷入元祐党争,风波不断,此时的秦观虽然极力抗争却无奈于现实的压迫,“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道出了秦观内心的愁苦无奈。后期的秦观,不断遭受贬谪打压,处境凄厉,故而投身佛道寻求超脱,“花影乱,莺声碎”荒凉绝望之感油然而生。
(一)“桃愁杏怨”:落第之嗟
宋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赴京应试,落第而归。性格柔弱的秦观在遭遇两次的落第之后难以振奋,以秦观与参寥子来往的信件为证:“仆白去年还家,人事扰扰,但杜门绝处而已,甚无佳兴。至秋得伤寒病甚重,事事俱废。”(《淮海集·与参寥大师简》),字里行间充满了内心欲求压抑的苦闷。仔细斟酌这一时期的词作里几处出现了“杏园”和“杏怨”,事实上这里的“杏园”并不是一般的花,杏花在当时对于求学入仕的学子的特殊意义。秦观曾在《秦中岁时记》中有记载曰:“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游遍名园。”意思是杏园本是新进士宴会的地方,园里种满杏花,跟随探花使游园赏花,名为“探花宴”。在词作中大量引用“杏花”这一意象,可见秦观对于入仕当官的强烈渴望,而事与愿违,接连落榜,秦观的低落失意之情可见一斑。如《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睛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秦观“应礼部试不第”之时。这首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花”的字眼:“落红”、“杏园”、“捻花枝”,“放花无语”此词作于秦观第二次落榜东归,失望至极,身心俱疲。“落红”、“小雨”、“杜鹃啼”点名了暮春的三月时令,“杏园”点名地点琼林苑。少游在暮春三月漫步在琼林苑,面对片片落红,小雨霏霏,耳闻杜鹃的声声啼血,又见落日西斜无奈春归,满园春色在少游落第的眼中不过是凋零飘落的残花红泪。上阕着重写景,构成了一幅暮春画图,寓情于景,宛若画中。下阕着重抒情,词人登上画楼,“手捻花枝”,凭栏远眺,面对盎然春雨,竟无言以对,苦闷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蕴藉无穷。“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放花”与“对斜晖”与词的首句“落红”与“小雨”形成的意境呼应加深,词人的愁情越来越浓,无从清理,最后只有无奈的问自己一句“此恨谁知?”
这段时期抒发应试不中的苦闷之情的作品还有很多,除了《画堂春》之外,《沁园春》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宿霭迷空,腻云笼日,昼景渐长。正兰皋泥润,谁家燕喜,蜜脾香少,触处蜂忙。尽日无人帘幕
挂,更风递游丝时过墙。微雨後,有桃愁杏怨,红泪淋浪。 风流寸心易感,但依依伫立,
回尽柔肠。念小奁瑶鉴,重匀绛蜡,玉笼金斗,时熨沈香。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
相忆事,纵蛮笺万叠,难写微茫。
这首词中出现了“桃愁杏怨”,桃花娇美可爱,恣意绽放。古代词人借桃花寄托情感,表达思绪,此处的桃花是报春桃花,点明初春的季节时令。 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艳如红霞,装点着盎然春意。因此,桃花也被称之为春桃,但“桃愁”表现出虽是初春时节词人看见动人春色却也觉得惆怅。“杏花”北宋新进士宴会的地方便是“杏园”,所以此处的“杏怨”不仅仅是用来描写恼人春色,更是抒发应试不利之情。上片着重描绘春景,长满兰草的水边,燕子飞来衔起湿润的泥土,春雨绵绵过后,红杏枝头闹,词人目睹如此春景,再想起自己分别已久的恋人,不禁悲从中来。下片着重抒发词人回首往事的无限伤感,“柳下相将游冶处,便回首,青楼成异乡。相忆事,纵慢笺万叠,难写微茫。”这首词表面是一首春思词,实际上感慨自己应试不举的失落之情。虽未直接抒发应试不利之情,但其实作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刻的秦观依然处于落榜阴霾当中,于是到扬州游冶,以寄情风景沉迷歌妓试图摆脱现实。
(二)“梅英疏淡”:党争之忧
秦观为官年间,处于新旧党争,年轻的秦观知道自己决不能保持中立,应该积极的投身政治斗争寻求庇佑,于是他紧随苏轼积极参与,与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分庭抗礼。元祐年间初为蔡州教授,后由苏轼提拔入京供职,1088年进策《朋党论》上下,针对洛党,反被诬陷,罢免蔡州,1093年支持旧党的高太后病逝,哲宗亲政,政局扭转,旧党一一被贬。这段时期的秦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内心斗争之中,忧思重重。由于秦观软弱敏感的性格,一方面他梦想在朝廷大施拳脚,展现才能,但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充满了深深的忧虑,害怕党争带来的迫害险恶。词作诸如他的《望海潮·其三》与《江城子·其一》,虽然入仕成功,但过程不免遭受摧残、伤害的命运。这段词作常以“飞花”、“落花”、“残红”来体现仕途被破坏的生命观照。如《望海潮·其三》: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 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词的上片开篇写道“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梅花开放,冰雪融化,春天已经来临,表面是写时节交替,实际上是暗示新旧党争权利的交替,旧党面临罢黜的境遇,此处的“梅英”不仅担当着春的使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一枝在寒风白雪中高雅脱俗的梅花,反衬出所处的严寒恶劣的官场环境。后几句词人回忆往日的洛阳之游,那时轻松愉快,景色妍丽。下片前三句开始描绘汴京的繁华盛大,但随即笔锋一转,以乐景衬哀情,人去楼空,自己慢慢随着时光的流逝老去,回忆往事唏嘘不已,倚楼眺望,眼前只有乌鸦栖息在树枝上,词人面临罢黜的命运,暗想未来,噬人心灵的凄苦难以名状。
“梅英疏淡”、“芳思交加”、“飞盖妨花”,“兰苑”少游的词里始终离不开“花”,“花”被寄托词人的思想,情感时,“芳思交加”让你体会到了词人游玩洛阳时候的意气风发,轻松惬意。而“梅英疏淡”会让你觉得寒冷刺骨,悲伤凄凉。
《江城子·其一》作于1094年,是秦观被贬离京,出任杭州通判之前所做,词人以“飞絮”,“落花”为背景,诉说着如春江一般流不尽的苦楚: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绍圣元年(1094年),词人面临罢黜,离京之前,感慨万千,以凄苦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出现了“杨柳”、“飞絮”、“落花”、“碧野”几种意象,此处的“杨柳”是离别的笙箫,古代“杨柳”都与离别联系在一起,不仅因为杨柳体态婀娜,更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碧野”则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上阕由西城杨柳引起词人的回忆,碧野朱峤都在,却不见当日的情,当日的人。只能眼见着时间在面前飞逝,无奈、感伤、遗憾一下子涌上词人的心头顿感苦涩。最后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以后柳絮飞扬落花时节千万不能登高望远,否则滚滚的愁绪就像江水一样流逝没有尽头。“飞絮”的随风无奈与“落花”的零落成泥就是词人此刻的境遇与生命感受。
(三)“飞红万点”:贬谪之苦
南宋史学家杨仲良曾经整理秦观的贬谪经历,“1094年,哲宗亲政,旧党失势苏轼被贬,秦观也受牵连,初出杭州通判,后道贬处州,不久再贬到郴州。一年后奉召编管横州,次年又徙雷州。秦观在三年之中连徙三地, 由贬官削秩直至被除名,永不叙用,而且是受命差职员押送,严加防范,形同罪犯。”后来直到宋徽宗即位后,他才自雷州放还,行至藤州(广西藤县)而逝。此时的秦观已经陷入绝望的境地,文笔变得凄厉透骨,整个人生目标已经坍塌殆尽,一直以来还想要为国效力坚守自己的信念被彻底击垮。这段时期的词作数量很多,质量也很高。例如《千秋岁》、《如梦令》五首,《临江仙》两首,《雨中花》还有秦观人生的最后一首词《好事近·梦中做》。此时的秦观绝望、孤独、抑郁痛苦到了极点,一贬再贬的人生苦旅中,少游的词中开始有释道的思想,秦观词中“花”的意象不仅仅有现实的花为载体,更出现了想象中花和梦中的花朵,在《雨中花》与《好事近》里都有体现。如《千秋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