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病人”形象

题目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病人”形象[20191216163850]
内容摘要:毕淑敏作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常常将医生的视角渗入到文学创作中。她的小说以叙写医患关系为主,在文学史上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病人形象。作者刻画的病人类型迥异,精神特征亦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病人分类归纳,评析病人形象的审美价值,进一步理解作者直面生命、崇尚大爱的创作理念,深刻探索作者一以贯之的生命关怀和热情悲悯的人道主义精神。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毕淑敏病人审美价值创作理念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毕淑敏小说的病人类归 1
(一)生理患者 1
(二)心理患者 2
(三)假病人 4
三、病人形象的精神特征 5
(一)人格归一,谱写生命赞歌 5
(二)试图努力,终敌不过现实 6
(三)关注大我,探索生命终结 7
四、病人形象的美学阐释 8
(一)以无阶级形象诉诸文学 8
(二)以平易形象展现两面人性 9
五、直面生命,崇尚大爱的创作理念 11
(一)直面个体生命 11
(二)直面群体 12
六、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浅析毕淑敏小说中的“病人”形象
一、引言
读过毕淑敏作品的,都会被她发自内心真诚的人文关怀所深深地打动。王蒙曾评价她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毕淑敏的个人经历是相当丰富的,17岁时便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共和国最高的土地,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就在人们觉得她将扎根于医学领域,稳步发展时,1991年毕淑敏却出人意料的决定“脱去白衣”,潜心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一角色的成功转换,使她既拥有了作家的敏锐与细致,又有了医生对人的关怀与体贴,因此,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小说,总是会涉及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病人。通过整理归纳,笔者将其归纳为三大类。
二、毕淑敏小说的病人类归
(一)生理患者
“生、老、病、死”是每个自然人所必须面对的。患有生理疾病的病人,除了人体组织丧失了同常人一般的某些功能,没有任何的不同。在毕淑敏的《预约死亡》中较为集中的写了这样一群人:八十多岁患有癌症的杜爷爷是个倔强而孩子气的老头儿,需前往临终关怀医院的志愿者唱歌才肯吃饭,他也有极其强烈的性别自尊,具体表现在不愿女志愿者给他换衣服;19床的盲老女人,非但不畏惧死亡,反倒乐观想着下辈子“想变成胖小子的眼睛”,并说着“如果不随我的心,我就想想办法抗过去”这样令“我”觉得“惊世骇俗的语言”。毕淑敏在早期较多的是关注生理疾病,以医生的天职,关照着她所面对的病人。这些患有生理疾病的病人往往和生命、死亡联系起来,“‘生命与死亡’是我创作的规定性”作者如是说。
作者早年在阿里的当兵经历使她领略到了自然的震撼和生命的脆弱,二十多年的从医经历,又让她目睹了无数生离死别,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话题,作者的思索是深刻的。作者尤其不避讳死亡,在她看来,生是偶然的,死却是必然的,“我们这个民族不喜欢议论普通人的死亡。我们崇尚的是壮烈的死,惨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我们蔑视平平常常的死。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以为世上只有这两种死法。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你可以拒绝一切,但不可以拒绝死亡。”作者笔下那些患有生理疾病的人比普通人更接近死亡,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比普通人来的更为深刻,因此,作者关注他们,思考着生与死。
(二)心理患者
毕淑敏逐渐意识到人是一个整体,将注意力从生理上的病痛转移到心理构造上来,并在各种遭遇和危机中看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动荡。正是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毕淑敏写成了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作品写由癌症病人组成的心理小组。这个小组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的人物。他们的背后都藏着令人心酸的过往。除了都患有乳腺癌外,国家干部卜珍琪面临升迁的瓶颈;银行职员花岚怀疑丈夫出轨,婚姻出现裂痕;中学校长岳评对女儿的死无法释怀;老干部安疆活在丈夫政委的阴影下,失去了自我;下岗女工应春草对于家暴只知一味的忍让;女硕士周若云将精神性欲玩得肆无忌惮;妓女鹿路沉醉于虚幻的恋情中不能自拔;成慕海身为一个男人,却为得了乳腺癌而感到难以启齿。他们的身体遭到重创,而他们的心理也同样面临着危机。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潜意识里,他们是抗拒乳腺癌的,“我的那个病”当别人问起自己的病时,他们是这样回答的,仿佛不提起“乳腺癌”三个字,就能从其阴影中走出一样。他们比普通人更渴望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品中处处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和对存在的追问。
同时,他们爱人的方式也是扭曲的。卜珍琪因为爱自己的父亲,竭力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幸福。在卜珍琪眼里,婚姻只不过是升迁的跳板。周若云因为丧失了一个乳房而感到自卑,她就把男人当作精神的荷尔蒙,为自己的绝望寻求解脱。通过这些病人,作者也把严峻的社会问题陈列开来:医生只注重病人的医学价值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关怀;国企改革中失业人员队伍的形成;十年文革斗争深入家庭造成的亲情伤害这些都是人们亟需认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心灵提供基础与保障。
患有癌症的人心理肯定有巨大的压力,人们尚可以理解这点,但是那些若是不把自己袒露出来,就没有明显标签的普通人呢?显然他们更有疗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也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起初毕淑敏只是在各种遭遇和危机中看人的心理问题,渐渐发现“各式各样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女心理师》讲述的就是普通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小说由两部分组成,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之路和自我救赎之路以及来访者的遭遇和被救赎之路。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焦虑、孤独、烦闷等这些负面情绪在人们内心深处积攒,超出了心灵的负荷,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处在崩溃的边缘。小说中有较多的篇幅涉及婚外情,第一个故事,大芳主动将年轻女子带回家,然后又在丈夫老松与这些女子发生不道德行为时捉奸,并在他们的忏悔和照顾中获得心理满足。第二个故事,李芝明在得知丈夫与烟花柳巷的妓女“红袜子”有染时,精神崩溃,决定大闹丈夫的追悼会;第三个故事,小男孩周团团为了让离异的父母复婚,千般阻挠作为第三者插足的女秘书,并在其杯中下毒。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侵扰。表面上和谐、稳定的家庭随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机。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人文关怀的种种渴望以及呈现出的人道主义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心理疾病患者中,有一部分是与当时国内发生翻天覆地的时代大背景相契合的,在那个荒唐的时段中,事实与谎言已经模糊不清,而处在这样阶段的人们,也早已学会了浮夸与激进。他们往往四肢强健,有一定的人生积淀,却做出违背自然与常理的事情来。以《昆仑殇》为例,说的是深受林彪为首的军内“左”倾错误,国内上下提出超强度、原始方式的野营拉练。小说主人公“一号”,昆仑山防区最高指挥官,深知自己处于与另一位野战部队的司令员“呢军帽”竞争要职的紧要关头,必须得拿出响亮的成绩来,因此“一号”主动提出要和平原部队一样,搞一次毫不走样的冬季长途野营拉练。“一号”带领部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海拔五千公尺以上的永冻地带,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以及严重缺氧做斗争,甚至徒步走过无人区,最终以非凡的意志走完了全程。但是无数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人间,部分“较为幸运的”因截肢致残。
“一号”是一位典型的军人,拥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风姿,他愿意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拉练的当天晚上全部队的统一食谱是“质量很差、数量不足”的忆苦饭,他“平平地盛了一个满勺,又盛了一个半勺”,并不因为自己是最高指挥官而拥有特权。“一号”将“要使昆仑部队光辉业绩发扬光大,永世流传”作为一种精神维系,并认为这样的拉练宗旨是“神圣”而又“英明”的。作者笔下的“一号”是充满悲壮色彩的英雄式人物,但其并不是“高、大、全”的代言,显然“一号”是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在文中披露了他为了功勋,或者说为了更高的权位的隐衷,并将权力欲化为一种生命力冲动,这种冲动是激进的,以致固执己见,异想天开,不按科学常理办事。以“一号”为首的这类“病人”,是“左”倾路线的牺牲品,他们是矛盾而痛苦的。一方面,他们要为个人野心和权势欲蒙上一层神圣的面纱,一方面又为无数无辜生命的消逝而痛惜,小说结尾写道:“一号孤零零地站在墓地,感到难以自制的悲哀。不要登报,不要升迁,不要和呢军帽比高低,只求这高耸的土丘填回去,让地面重新冻结得钢铁一样坚硬”作者借“病人”之口,回顾、反思历史,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突出社会主题。
(三)假病人
所谓的假病人是指冒充病人,混入真正的病人群体中的健康人。假病人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却是一类很有意思的人物形象。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中,分别来自中篇小说《预约死亡》和长篇小说《红处方》。由于北京文学发起了一个体验生活的文学活动,这两部作品便应运而生。书中的“假病人”形象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化身。
《预约死亡》中的主人公“我”为了“探索普通人之死”,来到了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采访了院长,护工小白,齐大夫,女志愿者等一行人,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并最终假扮成病人,真枪实弹的体验了一回。《红处方》中的女主人公沈若鱼因为好奇,决心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戒毒诊所,充当吸毒病人。由开始的蓄势待发,信心满满到后来的绝望崩溃,“这里是地狱,到处是人间的丑恶和凄凉我没有看到过一个治好的病人,我精神高度紧张我看到了人太多先天的缺陷,看到了医学的欺骗和无能。看到了正义并不一定能战胜邪恶,看到了人类也许被自己的无穷的欲望扼杀”沈若鱼终于难以忍受,最后决定离开了戒毒诊所这个人间地狱。
假扮病人并非作者首创,这让笔者想起了约瑟夫·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约塞连是个轰炸手,亲眼目睹了发生在二次大战期间那些荒诞、疯狂、残酷的丑事后,决定装病逃避战争。约塞连的装病是自保,毕淑敏笔下的假病人是因为人们都害怕死亡,“我想事先尝一尝,告诉大家”,他们的装病是为了救赎人类。她将对生命与死亡、文明发展中的弊端和灰暗面的思考借着假病人抛出,精神因肉体的消亡而死亡了吗?吸毒者为什么明知道毒品的危害还吸毒?他们为什么这么愚蠢?以此引起读者对人类整个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反思。
《预约死亡》中的假病人最后被19床的盲妇人所识破,“你是装的”,“你睡着了的时候,我一听你的喘息声就知道了。真正要去了的人,喘气是三长两短的。”巧合的是,《红处方》中的沈若鱼来到戒毒诊所不到一天,就被滕医生识破,一方面体现这些假病人是人文关怀的“殉道者”,他们是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一方面又凸显了真正的死亡以及人类的窘境是无法体验的,但是人们不能放弃,“因为看到了晦暗的结局,所以要努力”,这也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每一位读者的正能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hyywx/1358.html

好棒文